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212010633901)

作品数:13 被引量:222H指数:9
相关作者:邵龙义张超高彩霞高彩红高迪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外生成矿与矿山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0篇层序
  • 9篇地层
  • 9篇层序地层
  • 8篇聚煤
  • 6篇古地理
  • 5篇岩相
  • 5篇岩相古地理
  • 5篇聚煤特征
  • 4篇三叠
  • 4篇聚煤作用
  • 3篇盆地
  • 3篇晚二叠世
  • 3篇二叠世
  • 2篇岩系
  • 2篇早白垩世
  • 2篇三叠世
  • 2篇三叠统
  • 2篇上三叠统
  • 2篇晚三叠世
  • 2篇煤田

机构

  • 9篇中国矿业大学...
  • 5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河南理工大学
  • 3篇外生成矿与矿...
  • 2篇中国煤炭地质...
  • 2篇四川省煤田地...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华北科技学院
  • 1篇天津市地质调...

作者

  • 12篇邵龙义
  • 5篇张超
  • 4篇高彩霞
  • 3篇李柱
  • 3篇吉丛伟
  • 3篇高彩红
  • 3篇高迪
  • 2篇郭立君
  • 2篇汪浩
  • 2篇李英娇
  • 2篇李长林
  • 1篇李大华
  • 1篇李小明
  • 1篇任世聪
  • 1篇朱长生
  • 1篇邵凯
  • 1篇鲁静
  • 1篇阳伟
  • 1篇王东东
  • 1篇宁树正

传媒

  • 2篇现代地质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煤炭学报
  • 2篇古地理学报
  • 2篇中国煤炭地质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物探化探计算...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南地区晚三叠世含煤岩系层序—古地理被引量:17
2014年
在对露头及钻孔剖面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华南地区晚三叠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恢复了基于三级层序的岩相古地理,并分析了聚煤规律。根据岩相特征及岩相组合类型,在区内晚三叠世含煤地层中识别出陆相和海陆过渡相两大沉积类型,并可进一步识别出冲积扇、河流(包括辫状河和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潮坪—潟湖、滨海平原和滨浅海等7种沉积类型。陆相沉积主要发育在上扬子地区的四川盆地;海陆过渡相沉积主要发育在东南部湘赣粤滨浅海。在晚三叠世含煤岩系中识别出区域性不整合面和构造应力转换面、砂砾岩体底部冲刷面和岩性突变面等类型的层序界面,将含煤岩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以三级层序为古地理作图单元,恢复了研究区的古地理格局。由煤层厚度与岩相古地理平面展布规律可知,最有利的成煤环境为三角洲沉积体系,其次为河流、潮坪—潟湖沉积体系,聚煤中心主要分部在四川盆地的乐威煤田以及华蓥山煤田、湘赣粤滨浅海地区的湘东南至赣西萍乡一带。
邵龙义李英娇靳凤仙高彩霞张超梁万林黎光明陈忠恕彭正奇程爱国
关键词: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晚三叠世
中国东部深化找煤的思路和方法被引量:15
2009年
在分析中国东部煤炭资源特点以及找煤勘查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找煤类型和找煤模式的概念。通过对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的研究和大量找煤实例的分析总结,划分出3大类基本找煤类型:老矿区外围找煤区;巨厚新生界覆盖或煤层深埋区;复杂地质条件区。总结了不同找煤类型的主要特点,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找煤模式。提出中国东部科技找煤的思路和方法,其核心是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的研究和多元信息的复合。
曹代勇李小明宁树正林中月
关键词:煤炭资源
湖南省资汝煤田上三叠统沉积环境及聚煤特征被引量:2
2009年
湘东南地区资汝煤田上三叠统为一套灰黑色砂质泥岩、细砂岩、中粗粒砂岩以及煤层等沉积组合,具有砂泥薄互层层理、斜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及大型交错层理等沉积结构。该地区沉积环境为潟湖三角洲,煤层主要发育于潟湖淤浅而成的泥炭沼泽。研究区西南方向发育煤层层数比北东向多,盆地边缘煤的灰分比盆地中心的高,而硫分含量却比盆地中心低,盆地中心煤质较好。
张超伍意得马文华吉丛伟邵龙义马施民
关键词:湘东南沉积环境上三叠统
重庆地区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及聚煤特征被引量:7
2012年
采用EXXON公司"Vail"学派的观点,将晚二叠世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层序Ⅰ发育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比较完整。层序Ⅱ只发育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通过绘制各种单因素等值线图,并与单井剖面相和连井剖面相分析相结合,从点到线再到面,展开古地理分析。2个层序均反映出海侵自东向西的脉动推进、东深西浅的格局,从而产生了潮坪三角洲-海湾(泻湖)-潮坪-浅海沉积模式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的展布特征,其中海湾-潮坪及碳酸盐台地构成了研究区基本骨架。物源区主要来自西部康滇古陆。总体上晚二叠世研究区遭遇了一个海水自东北向西南不断侵进的过程,因此成煤环境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而不断向西南迁移。煤层主要发育在海湾-潮坪环境里,其次为低地残积平原。
高彩霞邵龙义朱长生双燕李长林高彩红
关键词: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晚二叠世
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古地理特征被引量:15
2011年
采用EXXON公司"Vail"学派的观点,将四川盆地东部须家河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其中层序1对应于须一段、层序2对应于须二段和须三段、层序3对应于须四段和须五段、层序4对应于须六段和须七段。以每个层序的湖侵及高位体系域为作图单元,进而展开古地理分析。4个层序湖侵及高位体系域期古地理单元主要有河流冲积平原、湖滨-三角洲、浅湖沉积环境,前两类古地理单元构成了基本骨架。物源区主要来自东南部江南山地,其次为北部大巴山山地。总体上,河流冲积平原古地理单元的分布规模受大地构造作用的影响向西不断扩大,在三级层序Ⅰ湖侵及高位体系域期至三级层序Ⅳ湖侵及高位体系域期间,浅湖区沉积范围先缩小、再扩大、再扩大且向西迁移。煤层主要发育在分流间湾、滨岸沼泽以及泛滥盆地。
高彩霞邵龙义李大华李长林任世聪
关键词: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古地理
湖南省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及聚煤特征被引量:11
2011年
基于湖南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分析,研究了聚煤期古地理及其与聚煤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层序Ⅰ(龙潭组上段下部)受同沉积断裂的控制,主要分布于龙山隆起以南的龙潭组南型"沉积区,煤层形成于三角洲、潮坪古地理单元,并在衡阳-郴州一带形成南北向展布的富煤带;层序Ⅱ(龙潭组上段中上部)分布在江南隆起两侧的湘中南及湘西北地区,煤层主要形成于潮坪、泻湖和三角洲古地理单元,在湘中南的龙潭组"北型"沉积区形成北东向展布的邵阳—长沙—浏阳富煤带;层序Ⅲ(龙潭组上段顶部和长兴组)在整个湖南省广泛分布,但是仅在海侵体系域初期发育一层薄且不稳定的煤层.从层序Ⅰ到层序Ⅲ,聚煤中心在湘中南有从东南向西北迁移现象,聚煤作用有从弱(层序Ⅰ)到强(层序Ⅱ)再到弱(层序Ⅲ)的变化规律.
吉丛伟邵龙义彭正奇黎光明龚玉红张超
关键词:岩相古地理聚煤作用层序地层晚二叠世
湘中龙潭组北型沉积相及聚煤特征被引量:10
2009年
湘中地区晚二叠世龙潭组北型地区为一套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煤层等沉积组合,具有砂泥薄互层层理、透镜状层理、水平层理及大型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根据野外剖面及岩心沉积学分析,在龙潭组中识别出残积平原-潟湖、潮坪和滨外陆棚沉积体系,总体上反映为海平面持续抬升、水体逐渐变深的沉积过程。煤层的形成受古构造和古环境等因素控制,煤层发育于煤系沉积早期的潟湖环境(2煤)和中期的潮坪环境(1煤),从西向东2煤厚度减小,硫分及灰分产率增大;1煤仅在部分地区可见,其硫分、灰分产率均比2煤高,说明受海水影响较大。
吉丛伟李志能彭正奇张超邵龙义
关键词:沉积相龙潭组
西南地区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及聚煤特征被引量:83
2013年
西南地区上二叠统赋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含煤地层自下而上分别是峨眉山玄武岩组、龙潭组(宣威组中、下段或吴家坪组)和长兴组(宣威组上段或汪家寨组)。本文对该区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及聚煤作用进行研究,以区域不整合面、沉积相转换面以及下切谷砂体底部冲刷面等为层序界面,结合石灰岩标志层向古陆方向延伸距离而显示的旋回性特征,将区内含煤岩系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和相应的低位、海侵及高位体系域。层序1形成于晚二叠世吴家坪阶早期,主要分布在川南隆起的南北两侧,包括川东北及滇东、黔西地区;层序2形成于吴家坪阶中期,层序3形成于吴家坪阶晚期及长兴阶,层序2和层序3在西南全区均发育。三个层序的发育特征反映出海侵自东向西脉动推进、东深西浅的古地理格局,当时物源区主要为西侧的康滇古陆,沉积相单元有从西到东依次为陆相冲积平原—过渡相潮坪及三角洲—海相碳酸盐台地的沉积相展布规律。成煤环境主要为河流岸后沼泽、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沼泽、海湾(泻湖)—潮坪沼泽等,以三角洲体系成煤作用最强。总体上随着海水自东向西不断侵进,有利的成煤环境亦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而不断向西迁移,聚煤中心亦有逐渐向西迁移的规律。
邵龙义高彩霞张超汪浩郭立君高彩红
关键词:岩相古地理晚二叠世聚煤作用
东北地区早白垩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利用煤田钻孔资料,对东北地区早白垩世主要盆地群的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及聚煤规律进行研究。根据区域不整合面、下切谷砂砾岩体底面以及沉积相转换面等4类型层序界面,在研究区识别出6个层序界面,将区内含煤岩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层序Ⅰ属于盆地的初始断陷阶段,层序Ⅱ、层序Ⅲ是盆地持续沉降阶段,层序Ⅳ、层序Ⅴ时期是湖泊缓慢回升,萎缩的过程。聚煤作用从层序Ⅰ到层序Ⅴ的趋势依次为:弱,强,弱,强,弱。层序Ⅱ处于盆地的缓慢裂陷期,层序Ⅳ处于盆地缓慢回升期,这两个时期都有适度的湖平面上升速率,能保证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之间的相对平衡关系,从而形成了区域性的厚煤层,这两个层序分别对应形成了区域上的下含煤段和上含煤段。
邵凯邵龙义曲延林张强王举高迪王东东李柱
关键词:早白垩世含煤盆地层序地层聚煤规律
四川盐源晚三叠世煤系沉积环境与层序地层被引量:6
2014年
晚三叠世为中国南方重要的聚煤期,盐源地区晚三叠世含煤地层主要为博大组和冬瓜岭组。根据野外露头、探槽及岩心资料的沉积学研究,博大组沉积期由于北部长枪-琪木林岛链的障壁作用,主要发育滨岸潮坪沉积,以陆源碎屑岩夹泥质、砂质碳酸盐岩为主,物源区为东南部的康滇古陆,成煤环境为潮坪沼泽;冬瓜岭组沉积期由于大规模海退并伴随周围古陆快速抬升,盆地沉积以河流-三角洲相的碎屑岩为主,成煤环境以分流间湾沼泽为主。构造不整合面在盐源地区广泛存在,表现为博大组与舍木笼组之间、冬瓜岭组与博大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下切谷砂体底部河流侵蚀不整合面在冬瓜岭组广泛发育,三段、六段底部均见河床底部滞留沉积的粗砂、砾岩。本次研究主要根据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河流侵蚀不整合面及河道砂体的发育特征等,建立了盐源地区晚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在盐源地区晚三叠世煤系中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共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层序Ⅰ—Ⅳ)。其中层序Ⅰ对应博大组;层序Ⅱ对应冬瓜岭组一段和二段;层序Ⅲ对应冬瓜岭组三段、四段和五段;层序Ⅳ对应冬瓜岭组六段、七段和八段。这些层序中,聚煤作用以层序Ⅱ最强,其次为层序Ⅲ;在层序内部,又以湖(海)侵体系域聚煤最好,高位体系域次之。
李英娇阳伟邵龙义高彩红苏时才鲁静
关键词:晚三叠世沉积环境层序地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