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35057)

作品数:44 被引量:1,494H指数:26
相关作者:吴金水苏以荣黄道友童成立肖和艾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农业科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8篇土壤
  • 16篇有机碳
  • 12篇土壤有机
  • 10篇稻田
  • 8篇土壤有机碳
  • 8篇微生物
  • 7篇红壤
  • 6篇物量
  • 6篇红壤丘陵
  • 5篇洞庭湖
  • 5篇丘陵区
  • 5篇微生物生物量
  • 5篇红壤丘陵区
  • 4篇稻田生态
  • 4篇稻田生态系
  • 4篇稻田生态系统
  • 4篇稻田土
  • 4篇稻田土壤
  • 4篇洞庭湖区
  • 4篇有机质

机构

  • 44篇中国科学院亚...
  • 7篇华中农业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湖南农业大学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广西大学
  • 1篇湖南省农业科...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湖南省土壤肥...

作者

  • 33篇吴金水
  • 20篇苏以荣
  • 20篇黄道友
  • 18篇童成立
  • 16篇肖和艾
  • 15篇刘守龙
  • 10篇唐国勇
  • 7篇张文菊
  • 6篇彭佩钦
  • 6篇朱咏莉
  • 6篇黄敏
  • 6篇宋变兰
  • 5篇周卫军
  • 4篇路鹏
  • 4篇朱奇宏
  • 4篇黄伟生
  • 4篇汪立刚
  • 3篇邹焱
  • 3篇彭洪翠
  • 3篇李新爱

传媒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土壤通报
  • 3篇土壤学报
  • 3篇环境科学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土壤
  • 2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生态环境

年份

  • 6篇2007
  • 18篇2006
  • 15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被引量:31
2006年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动态的重要因子之一。其利用方式的改变必将引起土壤有机碳含量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洞庭湖腹地选取典型样区,通过调查走访和密集取样,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旱地、水旱轮作地、一季稻水田和双季稻水田)下623个农田耕层土样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低顺序为双季稻水田(28.12 g/kg)>一季稻水田(27.03 g/kg)>水旱轮作地(24.79 g/kg)>旱地(17.96 g/kg),其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土地生产力、秸秆还田量和土壤水文状态是导致不同利用方式下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表明:加强作物秸秆还田(土)、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地表覆盖是维持和提高洞庭湖区耕作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可行措施,尤其是旱作土壤。
唐国勇彭佩钦苏以荣童成立吴金水黄伟生朱奇宏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耕作土壤洞庭湖区
逐日太阳辐射的模拟计算被引量:115
2005年
在分析国内外太阳辐射估算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简单实用、易操作的模拟逐日太阳辐射的方法,仅需要输入站点的日照时数和地理信息.对我国不同区域9个代表站点的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进行比较与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相关显著(相关系数为0.81~0.93),模拟得到的晴空辐射值与多年实际观测最大值基本一致.该模拟方法的平均误差为16.5%,平均偏差、平均绝对偏差和均方根偏差分别为0.77、2.09和2.65MJ·m-2·d-1.但此方法对于特定环境区域的模拟参数还需调整.
童成立张文菊汤阳王洪庆
关键词:日照时数
亚热带红壤丘陵典型区土壤全氮的空间变异特征被引量:34
2005年
在GIS支持下,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耕层土壤全氮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Kriging插值方法绘制了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在步长间隔60m下,土壤全氮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其相关距离为208m。在NE30°、NE120°两个方向上具有典型的几何异向性结构特点;在NE60°、NE150°两个方向上具有典型的带状异向性结构特点。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条带状和斑块状分布。土壤全氮高值斑块区的分布与地势相对低洼的地形部位相吻合。地形是影响土壤全氮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
路鹏黄道友宋变兰黄敏刘守龙苏以荣肖和艾吴金水
关键词:土壤全氮GIS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烟草生长及营养代谢的调节作用被引量:29
2006年
在烟草栽培中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调节作用来改善烟叶品质已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介绍了这方面的研究概况。主要从生长调节剂对烟草种子萌发、根系生长、钾素营养、烟碱合成、腋芽抑制等的调节作用方面进行阐述。指出通过生长调节剂的调节作用来协调烟株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平衡等是进一步提高烟叶质量的有效途径。
邹焱苏以荣
关键词:植物生长调节剂烟草
洞庭湖区稻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的变化——以湘阴县为例被引量:26
2005年
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氮、磷和钾等)是土壤肥力重要的物质基础。本文以地处洞庭湖腹地的湘阴县稻田为例,探讨了23年来典型湖区稻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的9个代表性稻田土壤,与1980年比较,2003年的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2.6%和24.2%,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土壤全氮和全钾含量分别增加8.8%和5.6%,但差异不显著。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分别增加67.2%和23.2%,差异达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值保持基本稳定。研究的稻田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5588*,n=18),而土壤有效氮与全氮含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8426**,n=18)。该区稻田氮和钾投入量基本适宜,但磷素投入量可适当减少。
任可爱肖和艾李玲彭洪翠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稻草还田稻田
红壤丘陵区坡地固体径流基本理化性状探析被引量:7
2005年
研究结果表明红壤坡地固体径流中80%以上土壤颗粒为粉粒和粘粒.与其相应的表层土壤相比,固体径流中砂粒含量比其低24.3%~30.8%,粉粒含量比其高11.4%~15.9%,粘粒含量则基本一致.2001年与1993年相比,坡地2种不同经营方式固体径流,砂粒含量下降30.0%~53.8%,粉粒、粘粒含量分别增加18.0%~ 21.2%与3.8%~9.4%,其中油菜-玉米/ 甘薯复种制的粉粒化过程明显,乔-灌-草复层植被结构的粉粒化和粘粒化过程显著.2种经营方式固体径流的养分富集率均为水解性氮>有效钾>速效磷≥全N>全K≥全P>有机质,且养分富集率随土壤肥力的提高而显著增加.固体径流中有机质主要富集在0.05~0.001mm土粒中,N主要富集在<0.01mm土粒中,K主要富集在<0.005mm土粒中,其数量占该养分在固体径流中富集总量的73.5%以上;P在固体径流各粒径中均有分布.
黄道友陈桂秋刘守龙张广平
关键词:红壤丘陵区坡地理化性状营养元素水土流失
洞庭湖平原区土壤全磷含量地统计学和GIS分析被引量:124
2005年
以洞庭湖平原区典型景观单元为试点,利用GPS定位共取得651个耕层(0~20cm)土壤样品。通过对数转化、稳健统计、域法处理和Box-Cox转化4种数据处理方法对土壤全磷进行了正态分布性检验。结果表明,Box-Cox转化成功地使数据集服从正态分布并消弱了异常值的影响,应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了实验变异函数的计算和最适合模型的拟合,得出土壤全磷最好的理论模型为球状模型,随后用普通克立格估值方法绘制了土壤全磷的空间分布图。在经过不同趋势阶数土壤全磷克立格(Kriging)插值误差的综合比较的基础上,结果表明趋势效应参数宜选取二阶。Kriging估值标准差(KSD)被认为是内插象素值的标准差,并为提高全磷的制图精度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应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率克立格法研究了洞庭湖平原典型区的土壤全磷的空间分布并进行了风险性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全磷不同含量水平下的概率分布图对风险性评价、合理施肥和控制磷素的面源污染的管理实践将是十分有益的。
路鹏彭佩钦宋变兰唐国勇邹焱黄道友肖和艾吴金水苏以荣
关键词:地统计学平原区GIS分析土壤全磷洞庭湖平原变异函数
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下耕作土壤的磷素状况被引量:8
2007年
通过对湖南省沅江市典型区域高密度采样分析和农户基本情况调研,研究了洞庭湖区4种主要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磷素状况。结果表明,4种主要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磷素都呈盈余状态,盈余量为旱地>双季稻水田>水旱轮作地>一季稻水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全磷含量没有差异,平均1.00 g.kg-1;土壤提取磷(Olsen-P,下同)含量为旱地>双季稻水田>水旱轮作地>一季稻水田。成土母质(长江冲积物)是洞庭湖区土壤全磷和Olsen-P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不同利用方式下磷肥施用和磷素平衡的不同是Olsen-P差异的决定因素。土壤微生物量磷(MB-P,下同)含量规律为双季稻水田>水旱轮作地>一季稻水田>旱地,其差异主要是由投入的有机物料量(双季稻水田>一季稻水田>旱地>水旱轮作地)引起的,而水旱轮作地的土壤MB-P偏高与采样时间正值油菜花期有关。
朱奇宏彭佩钦黄道友黄伟生苏以荣
关键词:洞庭湖区耕作土壤土壤磷素状况
红壤稻田生态系统有机物料循环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被引量:17
2006年
通过对12年田间定位试验数据的分析,研究了红壤稻田生态系统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贡献及其对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稻田生态系统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可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改善腐殖质组分和改良有机质品质.红壤稻田生态系统内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土壤有机碳的年增速率最大可达到0.37 g·kg^-1;12年间易氧化有机碳最大增量达到3.8 g·kg^-1,胡敏酸和富里酸最大增量分别达到3.06和1.63 g·kg^-1.预测结果显示,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红壤稻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50年内可提高8.3~18.9 g·kg^-1,增长率达到62.0%~140.7%.
周卫军王凯荣郝金菊刘鑫
关键词:有机物料有机碳
亚热带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状况及其对施肥的反应特点被引量:92
2003年
以湖南省6个稻田长期定位监测点为对象,研究了亚热带地区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C、N、P)状况及其对施肥(包括化肥、秸秆还田和有机肥)的反应状况。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条件下,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分别为310—1270、33.0—193、5.9—28mg/kg土)明显高于报道的旱作土壤的含量,说明稻田有较好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维持能力。各监测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及其对施肥的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施化肥(NPK)对半数监测点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影响不大,秸秆还田或施用有机肥则均有明显提高,但各监测点的提高幅度差别很大。尽管如此,增加新鲜有机物的投入(如秸秆还田和施有机肥)是提高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对养分的固持能力的主要途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平均占土壤有机C、全N和全P的2.9%、3.6%和2.1%,且受施肥的影响较小。
刘守龙肖和艾童成立吴金水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施肥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