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创新方法工作专项(2009IM030200)

作品数:2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董树屏刘咸德张烃董亮杨勇杰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创新方法工作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颗粒物
  • 1篇悬浮颗粒物
  • 1篇示踪
  • 1篇天然植被
  • 1篇总悬浮颗粒
  • 1篇总悬浮颗粒物
  • 1篇物质燃烧
  • 1篇纤维素
  • 1篇秸秆焚烧
  • 1篇焚烧
  • 1篇PM
  • 1篇PM2
  • 1篇TSP
  • 1篇GC/MS
  • 1篇次生
  • 1篇大气颗粒
  • 1篇大气颗粒物

机构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国家环境分析...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2篇张烃
  • 2篇刘咸德
  • 2篇董树屏
  • 1篇杨勇杰
  • 1篇董亮
  • 1篇梁汉东
  • 1篇丁毅

传媒

  • 1篇岩矿测试
  • 1篇质谱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应用纤维素示踪北京市PM_(2.5)天然植被排放来源的研究
2013年
大气细粒子(PM2.5)污染是全球尤其是我国许多城市的重要环境问题。利用示踪物质识别和估算大气颗粒物来源是公认的可靠技术,纤维素可以作为示踪物质表征一次颗粒物的天然植被排放来源。本文针对大气细粒子中纤维素含量低、全程序空白相对较高等难点,优化建立了纤维素酶水解、GOD-苯酚-四氨基安替比林测糖法,在我国首次应用于测定大气PM2.5中纤维素的含量,估算天然植被排放源的贡献。方法检出限为0.26μg/m3(纤维素),可以满足大气PM2.5纤维素测定要求;而且有效地降低了空白,全程序空白值(36.5μg葡萄糖)低于文献方法空白值(53.8μg葡萄糖),使之更适合于PM2.5的测定。使用本方法对2012年5月至6月采集的北京市大气PM2.5样品进行分析,纤维素检出率为96%,纤维素的平均含量为(0.573±0.17)μg/m3,折合为天然植被排放量占PM2.5质量浓度的1.37%±0.65%;天然植被排放源对有机碳的平均贡献率为4.4%,最大达到9.2%,反映出天然植被排放是北京市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本研究方法为我国城市大气颗粒物(包括总悬浮颗粒物、PM10、PM2.5等)来源识别提供了新的手段。
丁毅张烃董树屏刘咸德梁汉东
影响北京市2次生物质燃烧事件的表征被引量:5
2010年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测定2005~2006年北京市31个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中生物质燃烧分子示踪物——左旋葡聚糖。城区样品左旋葡聚糖的平均含量为334 ng.m-3,变化范围在34.6~1 307ng.m-3之间,与文献报道的台湾云林城区TSP样品的左旋葡聚糖含量水平相差不大,与2003~2004年北京市颗粒物测定结果大体持平,略有降低。通过测定左旋葡聚糖捕捉到影响北京的2次生物质燃烧事件,即2005年10月6日和2006年6月21日邻近省份焚烧玉米秸和麦秸事件。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农田焚烧信息,反向风迹图分析这2次事件的源地和传输路径。
张烃刘咸德董树屏杨勇杰董亮
关键词:秸秆焚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