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833504)

作品数:35 被引量:900H指数:19
相关作者:于贵瑞王秋凤李玉娥朱先进万运帆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3篇生态系统
  • 11篇陆地生态
  • 11篇陆地生态系统
  • 7篇
  • 6篇土壤
  • 5篇玉米
  • 5篇春玉
  • 5篇春玉米
  • 4篇碳收支
  • 4篇
  • 4篇草地
  • 3篇水分
  • 3篇碳循环
  • 3篇温室气体
  • 3篇涡度
  • 3篇涡度相关
  • 3篇CHINAF...
  • 3篇春玉米田
  • 2篇植物
  • 2篇植物叶

机构

  • 25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研...
  • 8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华...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海南省气象科...

作者

  • 24篇于贵瑞
  • 17篇王秋凤
  • 8篇李玉娥
  • 7篇万运帆
  • 7篇朱先进
  • 6篇方华军
  • 6篇何念鹏
  • 5篇刘迎春
  • 4篇刘颖慧
  • 4篇秦晓波
  • 3篇付超
  • 3篇韩兴国
  • 3篇刘硕
  • 3篇高艳妮
  • 3篇孙晓涵
  • 3篇展小云
  • 2篇张扬建
  • 2篇贺康宁
  • 2篇李安超
  • 2篇赵新全

传媒

  • 9篇地理科学进展
  • 6篇生态学报
  • 3篇中国农业气象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Journa...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Scienc...
  • 1篇Scienc...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中国科学:生...

年份

  • 3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11篇2012
  • 13篇2011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1~201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初步评估被引量:24
2015年
定量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现状是实施区域碳汇管理、减缓气候变化行动计划的基础.因此,定量研究全球以及不同国别的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在各种碳库或生态学过程中的利用与分配规律,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强度的空间格局和动态变化,不仅是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增强全球和国别温室气体管理的重大科技需求.
王秋凤郑涵朱先进于贵瑞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内蒙古放牧草地土壤碳固持速率和潜力被引量:29
2012年
放牧是典型草地最重要的利用方式,弄清放牧对草地碳固速率的影响,将为我国内蒙古地区草地碳汇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通过在平坦草地和斜坡草地设置相同的放牧梯度实验(放牧强度0、1.5、3.0、4.5、6.0、7.5、9.0羊/hm2),探讨了放牧和地形对草地土壤碳固持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轻度放牧草地表现为碳固持,重度放草地表现为碳流失;对放牧草地而言,存在碳源/碳汇的转化阈值(或放牧强度),且坡地阈值低于平地。为了实现草地碳增汇目的,平坦草地的放牧强度应低于4.5羊/hm2(放牧期6—9月),斜坡草地应低于3羊/hm2。地形因素(平地VS斜坡)使准确评估放牧草地土壤的碳固持速率变得更加复杂。总之,内蒙古地区放牧草地具有较大的碳固持潜力,通过控制放牧强度是实现其碳固持潜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何念鹏韩兴国于贵瑞
关键词:草地地形放牧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综合研究的科技需求与重要科学问题被引量:14
2012年
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循环过程机制研究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分析、变化趋势预测、减缓和适应对策分析等领域的热点,受到科技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在简要回顾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循环过程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总结各个发展阶段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开展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综合研究的科技需求和社会需求,评述了中国在相关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当前的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及其关键科学问题。本文指出,现阶段中国开展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循环过程机制综合研究工作不仅是提升中国生态系统生态学、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变化科学的创新能力的科技发展需求,更是中国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改进生态系统管理、保障生态安全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同时还指出,中国现阶段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还缺乏各类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实际调查数据,缺乏国家尺度碳收支科学数据的整合,缺乏可用于碳收支计量与综合评估的模型工具,也没有形成国家层次的碳源汇计量、评估、认证及决策分析信息系统平台。本文通过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分析认为,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应在大力发展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和碳汇功能的定量监测、评价和认证的方法与技术基础上,重点关注并前瞻性地开展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过程耦合关系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碳-氮-水耦合循环过程的生物调控机制等前沿领域,以提高中国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水平,为国家的生态系统与温室气体管理提供基础理论、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的储备。
王秋凤刘颖慧何念鹏方华军伏玉玲于贵瑞
关键词:碳汇功能陆地生态系统
中国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碳收支的影响被引量:30
2012年
准确估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和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和数据的整合分析方法总结讨论了近年来中国区域LUCC时空特征及其对陆地碳收支影响,为合理评价中国区域陆地碳平衡以及确定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已有大量研究对近年来中国区域LUCC主要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分别利用卫星遥感方法和IPCC清单法对中国区域陆地碳源汇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目前全国土地利用活动,特别是农林活动正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产生了比较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基于以上两种方法的研究结论之间差异很大,反映出中国LUCC导致陆地碳收支变化的评估结果仍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分析认为,中国未来的研究工作应着重于发展和利用基于土地利用相互转化面积的计量方法,以提高对中国区域LUCC导致陆地碳收支变化评估的准确性。
付超于贵瑞方华军王秋凤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
Species- and Community-Scale Simulation of the Phenology of a Temperate Forest in Changbai Mountain Based on Digital Camera Images被引量:3
2013年
Vegetation phen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in models of global vegetation and land surfaces, as the accuracy of these simulations depends strongly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anopy status. Temperate forests represent one of the major types of vegetation at mid-high latitud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act as a globally important carbon sink. Thu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enological variables of temperate forests will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vegetation models and estimates of regional carbon fluxes. In this work, we explored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digital camera images to monitor phenology at species and community scales of a temperate forest in northeastern China, and used the greenness index derived from these digital images to optimize phenological model paramet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t the species scale, the onset dates of phenological phases (Korean pine, Mongolian oak) derived from the images are close to those from field observations (error 〈 3d). At the community scale the time series data accurately reflected the observed canopy status (A^2=0.9) simulated using the phenological model, especially in autumn. The phenological model was derived from simple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ptimized using the greenness index. These simulations provide a powerful means of analyz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phenology of temperate fores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igital images can be used to obtain accurate phenologicai data and provide reference data to validate remote-sensing phenological data. In addition, we propose a new method to accurately track phenological phases in land-surface models and reduce uncertainty in spatial carbon flux simulations.
周磊何洪林孙晓敏张黎于贵瑞任小丽王佳音张军辉
关键词:PHENOLOGY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碳排放及其空间格局——基于通量观测的地学统计评估被引量:28
2012年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通过根系呼吸和微生物呼吸向大气中释放CO2的过程。研究土壤呼吸的时空格局,将有助于构建区域尺度土壤呼吸定量评价模型,也可提高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的典型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全球尺度碳平衡状况的能力。本文整合了中国区域土壤呼吸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了温度敏感性(Q10)和土壤呼吸(Rs)的统计特征和区域差异,定量评价了中国区域Rs的时空格局及其在中国和全球碳平衡中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土壤呼吸的Q10表现为森林>农田>草地,气候越寒冷,土壤呼吸Q10越大,并且中国区域的Q10值相对于其他国家偏低;②Rs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异,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Rs表现为森林>农田>草地,并且,中国区域Rs低于全球Rs;③月尺度上Rs随着经纬度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异,随着经度的增加,Rs的季节变幅也逐渐增加;④1995-2004年中国区域Rs的年总量的平均值为3.84 PgC,占全球土壤CO2排放的比例4.78%。
展小云于贵瑞郑泽梅王秋凤
关键词: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陆地生态系统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基于过程模型和遥感模型的评估结果被引量:50
2012年
净初级生产力(NPP)作为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循环的基础,是区域和全球尺度碳循环和碳收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区域和全球尺度的净初级生产力主要依靠模型手段实现,过程和遥感模型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两种模型形式。本文搜集并整理了基于过程模型和遥感模型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模拟结果,分析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时间变化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旨在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平均为(2.828±0.827)PgC.a-1。1982-1998年的年际变化特征上,NPP平均每年增加0.027 PgC,年增长率为1.07%,总体上呈现在波动中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的单位面积NPP总体表现为常绿阔叶林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但不同研究结果间变化范围很大;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相差较小;农作物低于阔叶林,但高于针叶林;草地和荒漠均位于低值区,但前者显著高于后者。不同植被类型的NPP总量总体表现为农作物和草地位居前两位,两者之和高达各植被类型NPP总量之和的58.34%;除灌丛和常绿针叶林外,其余植被类型均不足总量的10%。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总体上可能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高艳妮于贵瑞张黎刘敏刘敏黄玫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遥感模型陆地生态系统
中国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及其变化特征被引量:19
2012年
河流是连接海洋和陆地两大碳库的纽带,其碳通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的数据为基础,就中国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5-2005年,中国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平均为29.57 TgC.yr-1,占河流入海碳通量的42%,其中有机碳占36.02%,无机碳占63.98%,长江、黄河和珠江的颗粒态碳通量占全国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的96.25%。从2003年开始,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但颗粒态有机碳通量在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中所占的比重有所提高。2009年,全国通过河流泥沙输送到海洋中的碳仅为6.59 TgC,为1965-2005年平均输碳量的22.3%。由此可见,颗粒态碳通量在河流碳通量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为了准确评估中国河流及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应对颗粒态碳通量进行细致研究。
朱先进于贵瑞高艳妮王秋凤
关键词:颗粒态有机碳通量碳循环土壤侵蚀
Huge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in Global Forests被引量:7
2012年
Fores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by absorbing carbon from atmosphere. The global forests sequestrated 2.4±0.4 Pg C y^-1 from 1990 to 2007, while t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n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CSP) of global forests has much uncertainty. We collected and compiled a database of site above-ground biomass (AGB) of global mature forests, and obtained AGB carbon carrying capacity (CCC) of global forests by interpolating global mature forest site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i) at a global scale, the AGB of mature forests decline mainly from tropical forests to boreal forests, and the maximum AGB occurs in middle latitude regions; (ii)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r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GB of mature forests; and (iii)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CCC of global forests is about 586.2±49.3 Pg C, and with CSP of 313.4 Pg C. Therefore, achieving CCC of the existing forests by reducing human disturbance is an option for mitigat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刘迎春于贵瑞王秋凤张扬建
青海省大通县青海云杉林碳储量初步估算被引量:8
2011年
通过调查11~62a不同龄级青海云杉的主要生长指标,对其植被碳密度和碳储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与胸径、树高和林龄等的相关关系,以评估青海省大通县青海云杉林的碳汇功能。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碳密度为22.06~166.56t.hm-2,平均65.68t.hm-2,其中活体碳密度占85.4%,枯落物碳密度占14.6%。植被活体碳密度与胸径和树高呈显著正相关,随林龄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林龄49a时达到最大,为151.20t.hm-2。枯落物碳密度与活体碳密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而枯死率则相反,林龄49a的云杉林枯落物碳密度最大,为15.36t.hm-2,枯死率最小,为10%。
郭倩倩贺康宁刘硕李玉娥董梅孙晓涵李安超
关键词:青海云杉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