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403601)

作品数:24 被引量:460H指数:12
相关作者:任福民王小玲王凡陈永利施宁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热带
  • 7篇气旋
  • 7篇热带气旋
  • 5篇台风
  • 5篇降水
  • 4篇气候
  • 3篇登陆
  • 3篇气候特征
  • 3篇西北太平洋热...
  • 3篇北太平洋
  • 3篇次表层
  • 2篇中层水
  • 2篇台风降水
  • 2篇频数
  • 2篇热带气旋频数
  • 2篇西太平洋
  • 2篇历史资料
  • 2篇梅雨
  • 2篇高纬
  • 2篇ROSSBY...

机构

  • 9篇中国气象局国...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福建省气象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夏威夷大学
  • 1篇广东省江门市...
  • 1篇澳门地球物理...

作者

  • 8篇任福民
  • 5篇王凡
  • 5篇王小玲
  • 3篇陈永利
  • 2篇赵永平
  • 2篇张艳慧
  • 2篇布和朝鲁
  • 2篇纪立人
  • 2篇施宁
  • 1篇廖廓
  • 1篇朱江
  • 1篇陈光华
  • 1篇余锦华
  • 1篇李江南
  • 1篇王盘兴
  • 1篇吴国强
  • 1篇李维京
  • 1篇王安宇
  • 1篇董文杰
  • 1篇陶诗言

传媒

  • 5篇热带气象学报
  • 3篇中国科学(D...
  • 3篇气象学报
  • 3篇Scienc...
  • 2篇海洋学报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海洋预报
  • 1篇Chines...
  • 1篇Scienc...
  • 1篇Atmosp...

年份

  • 3篇2010
  • 2篇2009
  • 13篇2008
  • 6篇2007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尺度涡的高度计资料同化模拟被引量:10
2007年
中尺度涡在大洋环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检验高度计资料同化应用于中尺度涡模拟的效果,提高环流模式对中尺度涡模拟的精度,使用三维变分的OVALS同化系统结合POM模式进行了中尺度涡同化模拟实验.该系统将卫星高度计资料同化反演成为温盐伪观测数据,然后再次进行常规温盐同化,得到温盐分析场.根据中尺度涡现象的物理特性,经过对比检验,对系统中的同化参数作了合理设置.使用T/P和ERS1/2的10a卫星高度计的海表高度异常资料,分别用同化与非同化两种方案对西北太平洋的中尺度涡进行对比模拟实验.将实验结果与观测数据的比较表明,加入高度计资料同化的模拟结果远远好于未使用同化的模拟结果.说明高度计反演温盐场的同化方法用于对于模拟中尺度涡现象是非常有效的.
高山王凡李明悝陈永利闫长香朱江
关键词:中尺度涡高度计同化OVALS
中国台风降水的气候特征被引量:77
2008年
对中国台风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台风降水分布在中国中东部广大地区,台风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台风降水最大值出现在台湾岛的中东部地区和海南岛的个别地区,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大于700mm,最小值出现在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的部分地区,年平均台风降水量不足10mm。台风降水一般出现在4~12月,峰值出现在8月。1957~2004年期间台风降水呈下降趋势。台风降水的异常主要由于亚洲地区大气环流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沃克环流的异常变化所引起。进一步分析发现,台风降水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为减少趋势,且这种趋势在台湾岛、海南岛、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和东北南部较显著。台风暴雨是我国东南沿海及部分内陆地区的极端强降水事件之一,这些地区的暴雨和大暴雨很大程度上是台风带来的。
王咏梅任福民李维京王小玲
关键词:台风降水台风暴雨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我国极端强降水模拟检验被引量:12
2008年
以1961—1999年我国地面观测逐日降水资料作为观测基础,初步分析了18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我国20世纪极端强降水的模拟能力。分析模式对不同级别降水的模拟发现,各模式模拟的我国1~10mm小雨日数普遍明显偏多;10~25mm中雨日数的模拟结果总体上也以偏多为主,虽然部分模式能够模拟出我国南方存在的高值中心,但位置偏北至长江中下游地区;25~50mm大雨日数在我国南方明显偏少,并且大值中心的位置基本都没能模拟出来;50mm以上暴雨日数的模拟结果也明显偏小,除MIROC3.2(hires)外大部分模式在长江以南地区的结果都未超过2d;大部分模式不能正确模拟出我国东部地区大雨日数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进一步分析各模式对极端强降水的模拟发现:各模式极端强降水阈值明显低于观测;半数左右的模式模拟出了1961—1999年西北西部极端降水增加的趋势,个别模式趋势系数的大小与观测相当,大部分模式对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模拟结果呈与观测反向的变化趋势,没有模式能够模拟出我国东部地区存在的东北—华北与华中—长江中下游—华南存在的极端强降水日数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空间分布;大部分模式模拟的极端强降水日数标准差与观测结果比较接近,这可能主要是由于对观测和各模式使用了同样的判定极端强降水发生的方法。总的来看,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我国极端强降水的模拟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张莉丁一汇
关键词:全球海气耦合模式极端强降水
南海台风Vongfong(2002)登陆前后内核结构和近海加强原因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利用6km细网格区域的显式模拟结果分析了Vongfong(2002)的内核结构;对Vongfong近海加强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轴对称性结构中,Vongfong最大风速半径(RMW)在强盛期随高度递减。Vongfong在近海时,低层最强的流入在其移行的前方,而流出区在其后方。这些特征与大西洋飓风和西太平洋台风相反。(2)动力场和热力场都有明显的不对称结构。在强盛期,对流西北强、东南弱;强对流云带与最大风速区的位置一致。在加强期,低层西冷东暖、中高层西暖东冷;到强盛期,低层和中高层都有明显的暖心结构。(3)中纬度中上层冷低压系统和台风的相互作用是Vongfong近海加强的重要原因。①由于冷低压系统外围的冷空气从西北侧进入台风的中层,低层有暖湿空气配合,使得位势不稳定能量增加,对流发展。②因为冷低压中心的下沉气流正是二级环流的下沉支,冷低压南移填塞,台风近海加强。两个方面最终通过CISK(第二类条件不稳定)机制来实现。
李江南吴国强王刚冯瑞权王安宇
关键词:南海台风内核结构近海加强
基于历史资料和Argo资料的印尼贯通流次表层和中层水起源与路径探讨被引量:2
2008年
利用Argo资料和《世界海洋数据集2001版》(WOD01)温盐历史资料,通过对代表性等位势面上盐度分布的分析,探讨了次表层和中层等不同层次上印尼贯通流(ITF)的起源与路径问题。分析结果表明,ITF的次表层水源主要来自北太平洋,中层水源地既包括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同时也不能排除有印度洋的可能性。在印度尼西亚海域西部,ITF的次表层和中层水源分别为北太平洋热带水(NPTW)和中层水(NPIW),经苏拉威西海、望加锡海峡到达弗洛勒斯海,层次越深特征越明显。在印度尼西亚海域东部,发现哈马黑拉-新几内亚水道附近存在次表层强盐度锋面,阻隔了南太平洋热带水(SPTW)由此进入ITF海域;中层水具有高于NPIW和来自南太平洋的南极中层水(AAIW)的盐度值,既可能是AAIW和SPTW在当地发生剧烈垂直混合而形成,也可能是来自印度洋的AAIW向北延伸进入ITF的结果。
张艳慧于晓林王凡
关键词:中层水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降水特征分析被引量:12
2010年
利用1997—2006年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逐日卫星降水资料、上海台风研究所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研究了近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整个西北太平洋区域多年平均TC(tropical cyclone)降水为175 mm,TC降水占总降水的比率为12%。年均TC降水场有两个极大值区域,分别位于菲律宾北部和菲律宾以东洋面。纬带平均的经向分布显示,总降水呈双峰分布,主、次峰值分别出现在6°N和35°N;而TC降水呈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16°N。10年中TC降水以2004年最强;El Ni?o年TC降水在135°E以东偏多,而在南海中部和菲律宾至台湾等地区偏少;La Ni?a年TC降水在南海地区偏多,在菲律宾以东地区则显著偏少。
韦青任福民张庆红王长金
关键词:热带气旋降水
1957—2004年影响我国的强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变化被引量:23
2007年
以中国气象局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为基础,分析1957—2004年影响我国并达到台风强度以上的三类热带气旋,即生成热带气旋、影响热带气旋和登陆热带气旋的频数和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强热带气旋频数在1957—2004年间呈显著减少趋势,强度越强,其减少趋势越明显。近50a台风以上强度的强热带气旋频次占总频次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强台风和超强台风比例呈减少趋势。1957—2004年热带气旋的最大强度呈线性减弱趋势,生成热带气旋和影响热带气旋的平均强度亦呈减弱趋势,登陆台风的平均强度也呈减弱趋势。
王小玲任福民
关键词:登陆热带气旋
登陆中国初、终热带气旋的变化被引量:21
2007年
对1951-2005年登陆中国的初、终热带气旋①的季节变化、地理分布及年代际变化等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初旋发生在4-8月,以6月份频次最多;终旋在8-12月出现,以9月份频次最多。初、终旋在广东、海南和台湾等地登陆最为频繁,尤其以海南岛东南部最为突出。初旋日期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和偏晚的长期趋势,终旋日期也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但无显著的变化趋势。
任福民王小玲董文杰白莉娜
关键词:地理分布年代际变化
登陆中国大陆、海南和台湾的热带气旋及其相互关系被引量:50
2008年
首先,针对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登陆地点资料仅为地名的现状,利用1951—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和登陆中国热带气旋资料,研究制定了登陆资料信息化方案。该方案包括海岸线近似、登陆位置计算、其他特征量计算和误差订正4个方面。对资料信息化结果的分析表明:信息化登陆资料效果是良好的。在此基础上,对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基本气候特征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在大陆、海南和台湾登陆的3类热带气旋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登陆热带气旋频繁的地区为台湾东部沿海、福建至雷州半岛沿海和海南东部沿海;台湾东部沿海和浙江沿海部分地区是登陆热带气旋平均强度最大的地区,平均登陆强度达到台风级别,其中台湾南端的平均登陆强度为最强,达到强台风级别;5—11月为热带气旋登陆中国季节,集中期为7—9月,8月最多;登陆热带气旋的强度主要集中在热带低压—台风,尤其以强热带风暴和台风最多。对于全部大陆、海南和台湾三地,50多年来登陆热带气旋频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但只有登陆海南热带气旋的减少趋势是显著的;而所有登陆风暴(含以上强度)频数均无明显增多或减少趋势。总体而言,登陆大陆的TC最多、初旋最早、终旋最晚、登陆期最长;登陆海南的TC居中;而登陆台湾的TC最少、初旋最晚、终旋最早、登陆期最短。从登陆方式看,登陆一地的TC最多、登陆两地的TC次之,分别占总数的79.2%和20.6%,仅有1个TC登陆三地。在登陆两地的TC中,经台湾登陆大陆的TC频数最多、强度减弱最快,经海南登陆大陆的TC频数次之、强度减弱较慢,经大陆登陆海南的TC频数排行第3、强度减弱较快。
任福民王小玲陈联寿王咏梅
关键词:热带气旋登陆台风气候特征
Research on the dry intrusion accompanying the low vortex precipitation被引量:11
2007年
By employing the 6.7μm satellite vapor cloud images and NCEP/NCAR 1°×1° reanalysis datase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the dry intrusion, as well as its impacts on the low vortex precipita- tion at the Meiyu front are explored in this paper. It is found that the formation,development and main- tenance of the low vortex precipitation at the Meiyu fron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dry intrusion. The dry intrusion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potential vorticity (PV), low humidity and cold air. The dry intrusion exhibits as an obvious dark zone on vapor cloud images, an area in which atmos- pheric relative humidity is lower than 60%. However, the features of the dry intrusion on the vapor im- ages are clearer than that of the humidity field, for the former is the digital vapor cloud images with high temporal and spatial resolution, and it can be used to explore the fin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 ment, evolution and supplement of the intrusio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w vortex. The dry intrusion impacts accompanying the low vortex precipitation at the Meiyu front come from all levels of the troposphere, with the strongest intrusion located at the upper troposphere. The dry and cold air intrudes the vicinity of the low vortex from the upper isentropic surface to the lower one, slanting eastward from lower to higher level. The low vortex precipitation region is usually situated in front of the dry intrusion where the relative humidity gradient is higher. The research also reveals that the mechanism of the dry intrusion is that the high potential vorticity descends from the upper troposphere to the lower level, therefore, the dry intrusion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index of the high PV forcing. To the west of the low vortex precipitation, the upper level northerlies descend across the isentropic surface, then the dry cold advection can trigger the instable development in the mid-low troposphere. The dry intrusion enhances the low vortex precipitation. Meanwhile, because of the
YAO XiuPing1,2,3, WU GuoXiong1, ZHAO BingKe4, YU YuBin3 & YANG GuiMing2,5 1 LASG,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关键词:MEIYULOWVORTEX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