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08171)
- 作品数:31 被引量:789H指数:18
- 相关作者:董玉祥吴大放刘艳艳陈梅英郑荣宝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生物学更多>>
-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广州市土地资源安全评价被引量:35
- 2009年
- 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采用三维魔方图分类法对广州市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土地储备区。在此基础上以30m×30m的栅格作为最小的评价单元,从土地资源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四方面构建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改进的支持向量机模型(SVM)进行评价与分类。结果表明:①广州市主体功能区划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其中禁止开发区占总面积的37.21%,限制开发区占24.90%,重点开发区占19.60%,优化开发区占13.31%,土地储备区占4.98%;②土地资源安全分值介于16~82之间,不同行政区土地资源安全状况具有明显差异,土地安全分较高的主要有南沙区和花都区,而荔湾区土地安全分最低;③广州市土地资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危险区和较不安全区占评价面积的比例达32.35%,主要分布在增城市和从化市的偏远山区以及市中心的荔湾区及越秀区,单位建设用地GDP、人均居住面积和归一化植被指数是其主要警源因素。
- 郑荣宝刘毅华董玉祥朱高儒
-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支持向量机
- 国内生态补偿实践进展被引量:36
- 2009年
- 生态补偿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本文系统回顾近年来国内生态补偿实践的进展,介绍当前生态补偿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流域生态补偿、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及重大国家生态建设工程生态补偿等领域开展的主要工作,指出当前国内生态补偿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专门的生态补偿政策支持、市场补偿潜力有待提高、缺乏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补偿标准过低、补偿机制不完善、地方实践存在理论和技术盲区与障碍等。
- 冯艳芬刘毅华王芳杨木壮
- 关键词:生态补偿
- 广州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粒度效应分析被引量:15
- 2013年
-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尺度相关性,从不同的尺度类型进行研究,可以更全面地揭示尺度变化规律。当前的研究尺度多依据行政级别来进行选择,研究单元空间异质性得不到体现,因此,引入景观生态学空间粒度的概念可以更好地揭示尺度问题。本文利用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选取自然、经济、社会和区位等方面共28个因子,对广州市8种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10个空间粒度上的分析。研究构建不同粒度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影响因素逐步回归模型,探讨了广州市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粒度差异以及模型相关系数随粒度变化的不同。研究结果表明:自然要素因子相对经济社会要素因子对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的影响更大,其中坡度和坡向的影响排序靠前;对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进入模型的影响因子个数也不尽相同,交通运输用地模型的因子个数较少,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影响因子个数较多;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也有差异,随着粒度增大,模型解释能力普遍是增强的。
- 秦鹏董玉祥
- 关键词:土地利用影响因素
- 旅游用地时空演变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综述被引量:14
- 2009年
- 旅游用地时空演变及其环境效应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在海滨度假区、游憩商务区、环城游憩带的空间形态变化过程和变化机制以及旅游用地开发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具体有野外调查、模拟实验和长期监测,野外调查法被采用的最多。先进的3S技术在已被应用于旅游用地及其环境影响研究方面,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在国内对旅游用地环境的影响研究多以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环境监测资料为依据,以野外调查为手段,缺乏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研究存在动态演变模型构建不足、时空尺度单一、生态环境效应的过程与机理研究薄弱、环境效应数据的动态监测缺乏等的问题。指出未来研究的趋势是:旅游用地时空演变机制的动态模拟;旅游用地时空演变环境效应时空尺度的扩展;旅游用地时空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定量评价;旅游用地时空演变环境效应的监测与预测等。
- 赵莹雪董玉祥
- 关键词:旅游用地环境效应
- 珠海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地形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8
- 2010年
- 以2008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地形图为基础数据,通过建立DEM、高程分级、坡度分级及叠加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珠海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珠海市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具有强烈的区域差异性,不同高程与坡度分级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组合不同;各土地类型的面积在低海拔、低坡度段占绝对优势,随着高程和坡度的上升,土地利用类型减少,多样性降低。在高程<40 m、坡度<2°的区域,水域为主导土地利用方式,而在高程>40 m、坡度>2°的区域,林地成为主导土地利用类型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在海拔40~100 m、坡度2°~15°区域土地利用破碎度指数最高,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地段主要集中在海拔低、坡度平缓的区域,自然因子在高坡度区域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 刘艳艳吴大放董玉祥陈梅英王朝辉
- 关键词:土地利用海拔高度数字高程模型坡度
- 珠海旅游用地演变分析被引量:16
- 2010年
- 运用ArcGIS技术、动态度模型和马尔科夫模型,定量分析了1996~2007年珠海旅游用地数量、来源、类型与结构以及空间分布的演变特点、原因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数量变化方面,规模增长迅速;自然生态类旅游用地增长率和动态度最大;各类型旅游用地增长量由自然生态、度假村、主题公园、文化景观到园林游憩依次递减;香洲区旅游用地规模增长最显著,金湾区旅游用地总体动态度最大。来源方面,林地是珠海市旅游用地增长的主要来源;来源于耕地的概率较小;各区旅游用地来源的地类与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度假村主要来源于林地和建设用地,文化景观类和主题公园类旅游用地主要来源于建设用地,自然生态类旅游用地主要来源于林地。空间分布演变方面,在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的背景下,呈现出"十"字形扩展特征,主要集中在东部山地和岛屿;各类旅游用地因资源与客源市场的吸引力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演变形态。类型与结构演变方面,以林地变化最突出。珠海旅游用地变化趋势表现为:面积增加,自然生态类旅游用地仍将是规模增长最大的类型,香洲区增长将最为显著;未来旅游用地来源主要为万山群岛的灌木林地和裸地。空间分布主要向"两区一带"(东部海岛生态旅游区、西部休闲旅游区、北部绿地与湿地生态旅游带)演变;受人类影响低的土地利用类型将向受人类影响高的类型转变,旅游设施建设用地比重将不断增加。研究对珠海市旅游用地变化调控和管理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借鉴意义。
- 赵莹雪
- 关键词:旅游用地
- 1988―2008年珠海市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演变被引量:17
- 2011年
- 以珠海市1988、1998和2008年3期TM影像为基础数据,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模型,对珠海市滨海湿地20年间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珠海滨海湿地以浅海水域和水田景观为主导景观类型;②20年间滨海湿地景观面积随时间推移呈显著减少趋势,共有14 688.84 hm2滨海湿地流失,以水田景观和浅海水域景观减少最为明显。③湿地与建设用地、农用地以及湿地内部景观类型之间的动态转化频繁,突出表现为建设占用湿地、水田与其它农用地的相互转化以及浅海水域转化为河流和养殖水面。④20年间研究区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内部聚合程度减弱,分布趋于分散,景观异质性上升。
- 刘艳艳吴大放曾乐春冯艳芬
- 关键词:滨海湿地景观指数
- 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中的基本矛盾及其诱因分析
-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地利用,目前一般具有土地类型复杂多样、建设用地比例偏高、土地利用效益较高、土地区域差异明显和土地利用变化较快等基本特点,但也存在有建设用地扩张迅速、耕地数量减少过快、节约集约用地不够、结构与布局不合理、...
- 董玉祥
- 关键词:土地利用诱因
- 文献传递
- 广东省土地利用区域差异分析
- 基于土地利用的基本内涵,从土地利用区域差异应是土地利用结构、格局与效益的综合体现出发,以广东省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空间结构、土地利用经济社会效益的区域差异分析为基础,利用相应的各县(市、区)经济社会效益综合得分等指标数据...
- 纪桂红董玉祥
- 关键词:土地利用
- 文献传递
- 基于公里网格评价法的市域主体功能区划与调整——以广州市为例被引量:22
- 2009年
- 主体功能区研究是目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热点与关键领域。以广州市为例,通过构建侧重于土地利用现状的指标体系,基于公里网格评价单元,利用GIS空间分析,根据资源环境重要度、现有开发密度、未来发展潜力进行次级分区,最后通过三维魔方图聚类和政策强制性区域的主体功能调整,探索面向村级单元实践的市域主体功能区划的方法。区划结果包括2个禁止开发区、3个限制开发区、3个重点开发区、1个优化开发区、1个后备土地区,其结构和布局与广州市城市发展战略一致,有利于广州市域协调发展。
- 朱高儒董玉祥
-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