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670341)

作品数:13 被引量:84H指数:4
相关作者:宛新建李兆申许国铭孙振兴湛先保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食管
  • 9篇支架术
  • 8篇食管支架
  • 8篇食管支架术
  • 8篇术后
  • 6篇再狭窄
  • 6篇食管狭窄
  • 5篇术后再狭窄
  • 5篇后再狭窄
  • 3篇支架术后
  • 2篇血流
  • 2篇血流量
  • 2篇通透性
  • 2篇细胞
  • 1篇性细胞
  • 1篇炎性细胞
  • 1篇致纤维化
  • 1篇色谱
  • 1篇色谱分析
  • 1篇生长因子及其...

机构

  • 13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13篇李兆申
  • 13篇宛新建
  • 11篇许国铭
  • 8篇孙振兴
  • 6篇湛先保
  • 5篇满晓华
  • 4篇王雯
  • 3篇吴仁培
  • 2篇许爱芳
  • 1篇郑清渝
  • 1篇张文俊
  • 1篇刘婧
  • 1篇邹多武
  • 1篇邹晓平
  • 1篇张伟

传媒

  • 3篇中华消化内镜...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年份

  • 3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1
  • 5篇200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胶原含量变化在食管支架术后再狭窄形成中的意义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研究食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组织中胶原纤维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16只成年健康实验犬,均分为4组。采用“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植入“Z”型食管支架,分别于术后1、2、4、8周处死动物,取出置架部位的食管组织,进行大体形态、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经特殊染色,计算胶原纤维的体积密度,同时采用放免方法检测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含量;氨基酸成分分析法检测组织中羟脯氨酸及氨基酸总量。结果术后1、2周,食管组织炎性反应明显,局部有广泛肉芽组织形成及部分纤维化,某些部位组织开始向管腔内生长;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处于旺盛的增殖及分泌状态,羟脯氨酸及氨基酸总量较正常明显升高。术后4、8周,管腔明显狭窄,局部出现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炎性细胞显著减少。术后4周内组织中胶原纤维的染色强度呈上升趋势,4周后胶原含量则趋向于稳定,与再狭窄的病理过程基本一致。I型胶原羧基端肽(PICP)、Ⅲ型胶原氨基端肽(PⅢNP)的检测结果变化与胶原染色基本一致。术后4周组织的氨基酸含量较术后2周升高显著,术后8周与4周的氨基酸水平基本一致。结论再狭窄主要表现为纤维化,术后4、8周随着炎性反应的减弱,纤维化过程渐趋稳定。组织中胶原纤维尤其是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在支架术后4周内呈上升趋势,4周后逐渐稳定。
李兆申宛新建许国铭孙振兴许爱芳满晓华
关键词:食管狭窄胶原含量食管支架术再狭窄
“Z”型支架术对实验犬食管壁的损伤研究被引量:2
2002年
研究实验犬食管支架术后对局部粘膜血流量、PEG40 0 通透性以及电镜下局部粘膜形态的变化。选择成年健康犬均分为 2组 ,置入“Z”型食管支架 ,采用多谱勒血流仪检测局部粘膜血流量的变化。支架术后 2h选择第 1组实验犬进行食管持续恒压PEG40 0 灌流 ,通过气相色谱分析法检测组织中PEG40 0 的含量。第 2组实验犬于术后 2 4h同样方法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电镜分析支架术后 2h及2 4h粘膜结构的变化。结果发现支架术后局部粘膜血流量较正常食管明显减少 ;术后 2h食管组织中PEG40 0 的含量较正常明显升高 ,术后 2 4h则进一步增高 ;电镜发现支架术后食管上皮细胞间连接及基底膜破坏 ,术后 2 4h较 2h变化更为明显。由此可见支架置入可导致食管局部粘膜血流量明显降低 ;支架术后上皮细胞间连接及粘膜结构破坏明显 ,对PEG40 0 通透性显著增高。
李兆申宛新建许国铭王雯湛先保刘婧
关键词:食管狭窄食管镜检查血流量通透性
气相色谱分析法检测食管支架术后聚乙二醇_(400)的通透性变化
2000年
目的 研究实验犬食管支架术后 2、2 4h局部粘膜对聚乙二醇4 0 0 (PEG4 0 0 )通透性的变化。方法 选择成年健康犬 12只 ,均分为A、B两组 ,分别置入“Z”型食管支架。支架术后 2h选择A组犬进行食管持续恒压PEG4 0 0 灌流 ,2h后取出置架部位的食管组织及等量正常食管组织 ,通过气相色谱分析法检测组织中PEG4 0 0 的含量 ,并进行比较。B组犬于术后 2 4h同样方法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结果 支架术后 2h食管组织中PEG4 0 0 的含量较正常明显升高 ,主要表现为一些低分子量的PEG4 0 0 ,术后 2 4hPEG4 0 0 的通透性进一步增强 ,可检测到一些高分子量的PEG4 0 0 。结论 支架置入可导致食管局部粘膜对PEG4 0 0 通透性显著升高 ,从而为外源性致病原的介入创造条件。说明支架对粘膜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
宛新建李兆申许国铭孙振兴湛先保王雯
关键词:食管支架术通透性聚乙二醇400
“Z”形扩张支架在食管局部的组织相容性被引量:4
2000年
目的 :通过再狭窄动物模型的制作研究实验犬食管支架术后不同时间局部组织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以 16只成年健康犬为实验对象 ,均分 4组。采取“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置入“Z”形自扩张金属食管支架 ,术后 1、2、4、8周分批处死动物 ,取出置架部位的食管组织 ,进行大体形态、光镜、电镜等病理分析。结果 :术后 1周 ,置架部位食管粘膜明显充血水肿 ,局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某些部位组织开始向管腔内生长 ;术后 2周 ,食管组织增生显著 ,大部分支架结构被增生组织所覆盖 ,局部有广泛肉芽组织形成及部分纤维化 ;术后 4、8周 ,增生组织已完全覆盖支架结构 ,并连接成片 ,管腔明显狭窄 ,局部出现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 ,炎性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显著减少。电镜发现 ,术后 2周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处于旺盛的增殖及分泌状态 ,术后 8周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形成。结论 :再狭窄主要表现为肉芽组织形成及纤维化 ,炎性细胞的浸润是再狭窄形成的起始因素 ,术后 4、8周随着炎性反应的减弱 ,纤维化过程渐趋稳定。
宛新建李兆申许国铭王雯郑清渝满晓华
关键词:食管狭窄组织相容性
“Z”型自扩张食管支架术后局部血流量的变化被引量:3
2001年
宛新建李兆申许国铭湛先保许爱芳吴仁培
关键词:局部血流食管狭窄
食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组织中CDC_2、周期素A、B的表达
2003年
宛新建许国铭李兆申孙振兴湛先保满晓华
关键词:食管支架术再狭窄CDC2
成纤维细胞活性变化与食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6
2003年
目的 再狭窄是食管支架术后常见并发症 ,本实验研究食管支架术后局部再狭窄组织中成纤维细胞 (Fb)增殖与分泌功能的变化 ,以及与支架术后再狭窄形成的关系。方法 以 16只成年健康犬为实验对象 ,均分 4组。采取“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置入“Z”型自扩张金属食管支架 ,术后 1、2、4、8周分批处死动物 ,取出置架部位的食管组织 ,进行大体形态、光镜、电镜等病理分析。免疫组化法(ABC)检测支架术后 1、2、4、8周组织中Fb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A)的表达 ;氨基酸分析法测定组织中羟脯氨酸及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 术后 1、2周 ,食管组织炎性反应明显 ,局部有广泛肉芽组织形成及部分纤维化 ,某些部位组织开始向管腔内生长 ;术后 1周组织中即有Fb明显表达PCNA及α SMA ,术后 2周表达量明显增强 ;组织中羟脯氨酸及总氨基酸含量较正常明显升高。术后 4、8周 ,管腔明显狭窄 ,局部出现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 ,炎性细胞显著减少。术后 4周仅有少量Fb表达PCNA ,而无α SMA表达 ,术后 8周无PCNA及α SMA表达。术后 4周组织的氨基酸含量较术后 2周升高显著 ,术后 8周与 4周的氨基酸水平基本一致。电镜发现 ,术后 2周组织中Fb处于旺盛的增殖及分泌状态 ,术后 8周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形成。
宛新建许国铭李兆申孙振兴邹晓平张文俊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食管支架术术后细胞活性
食管支架术后局部组织相关细胞因子变化分析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研究支架术后不同时间局部食管组织中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与局部再狭窄形成的关系。 方法 :采取“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置入“Z”型自扩张金属食管支架 ,于术后 1、2、4、8周分批处死动物 ,取出置架部位的再狭窄食管组织 ,采用免疫组化 (ABC法 )检测支架术后食管周组织中 TNF-α、TGF-β1 、PDGF、ET1 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结果 :支架术后 1周组织即开始表达 TNF- α、ET1 ;术后 2周 TNF- α、TGF- β1 、PDGF、ET1 表达均明显增强 ;术后 4周仍有少量 TGF- β1 表达 ;术后 8周所有细胞因子均极少表达。着色阳性的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及肥大细胞 ,ET1 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表达。 结论 :TNF- α、TGF- β1 、PDGF、ET1 作为炎性细胞的表达产物 ,对纤维化及再狭窄的形成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与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宛新建李兆申许国铭孙振兴湛先保
关键词:食管支架术食管成形术再狭窄
Ni-Ti、317L合金在食管局部的致纤维化研究
2001年
为探讨新型支架材料 Ni- Ti、317L合金在食管局部的致纤维化作用 ,按美国 ASTM标准制备 Ni Ti、317L合金的金属浸提液 ;“组织块培养法”原代培养食管壁疤痕的成纤维细胞 (Fb) ,传代后以金属浸提液进行培养 ,分组后分别培养 4、2 4、48、72 h,MTT法检测不同培养时间后 Fb增殖功能的变化 ;按美国 ASTM标准进行 Ni-Ti、317L合金试件的食管壁内包埋实验 ,即将金属试件经表面处理后直接置入食管壁粘膜层与肌层之间 ,术后 2、12周取出包埋组织 ,分析试件周围组织的病理变化 ,并进行胶原纤维染色 ,观察纤维形成状况。结果显示 ,Ni Ti、317L金属浸提液可轻度抑制 Fb的增殖功能 ,随培养时间延长抑制作用呈增强趋势 ,Ni Ti的作用略强于 317L ;包埋实验结果也完全符合美国 ASTM标准的要求 ,随包埋时间延长试件表面的纤维膜逐渐变薄 ,纤维积聚呈减少趋势。这表明 Ni Ti、317L合金在体液中的弥散成分不会激活 Fb的增殖与分泌功能 。
宛新建李兆申许国铭吴仁培张伟满晓华
关键词:NI-TI合金食管纤维化金属支架
食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病理学分析被引量:54
2000年
目的通过再狭窄动物模型的制作研究实验犬食管支架术后不同时间局部组织的形态学变化。方法以16只成年健康犬为实验对象 ,均分4组。采取“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置入“Z”型自扩张金属食管支架 ,术后1、2、4、8周分批处死动物 ,取出置架部位的食管组织 ,进行大体形态、光镜、电镜等病理分析。结果术后1周 ,置架部位食管粘膜明显充血水肿 ,局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某些部位组织开始向管腔内生长 ;术后2周 ,食管组织增生显著 ,大部分支架结构被增生组织所覆盖 ,局部有广泛肉芽组织形成及部分纤维化 ;术后4、8周 ,增生组织已完全覆盖支架结构 ,并连接成片 ,管腔明显狭窄 ,局部出现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 ,炎性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显著减少。电镜发现 ,术后2周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处于旺盛的增殖及分泌状态 ,术后8周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形成。结论再狭窄主要表现为肉芽组织形成及纤维化 ,炎性细胞的浸润是再狭窄形成的起始因素 ,术后4、8周随着炎性反应的减弱 ,纤维化过程渐趋稳定。
李兆申宛新建许国铭王雯郑清渝满晓华
关键词:食管狭窄食管支架术病理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