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I01B08)
- 作品数:27 被引量:223H指数:9
- 相关作者:彭胜彭密军张水寒张琳杰张昌伟更多>>
- 相关机构: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吉首大学中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南省科技厅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 不同比例杜仲叶渣对平菇栽培效果的影响被引量:8
- 2013年
- 采用不同比例杜仲叶渣栽培平菇,考察其对平菇菌丝长势、满瓶时间、生长速度和总黄酮、蛋白质、脂肪以及相关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杜仲叶渣替代10%~40%棉籽壳时,菌丝满瓶时间最短、生长速度最快,且长势最好;替代100%棉籽壳时,总黄酮含量最高,为对照组的3.72倍;替代70%棉籽壳时,蛋白质含量最高,为对照组的1.04倍;替代40%棉籽壳时,脂肪含量最低,为对照组的0.660倍;替代60%棉籽壳时,Fe、Zn、Na、K含量最高,分别为对照组的2.47、1.82、1.85、1.27倍;替代90%棉籽壳时,Ca、Mg、Mn、Cu含量最高,分别为对照组的1.68、1.80、1.79、1.58倍。
- 张昌伟彭胜张琳杰王志宏周云雷张水寒彭密军
- 关键词:平菇总黄酮栽培效果
- 钛铝金属间化合物膜对中药提取液的精制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对钛铝金属间化合物膜精制中药提取液的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方法:用钛铝金属间化合物膜对莲子心、杜仲叶和中药复方白花三地(地锦草、两面针、地骨皮、白花蛇舌草)的提取液进行过滤,对提取液过滤前后在总固体、指标成分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30和10μm孔径两级过滤后,莲子心总固体去除率分别为1.2%和22.66%,甲基莲心碱保留率分别为97.56%和95.12%;杜仲叶的总固体去除率分别为1.2%和22.66%,绿原酸保留率分别为95.45%和87.28%;中药复方白花三地总固体去除率分别为11.09%和14.29%,槲皮素保留率分别为98.58%和95.43%。结论:钛铝金属间化合物膜过滤精制技术对中药提取液具有较好的精制效果。
- 董界刘韶朱行磊张笑天江垚
- 关键词:中药提取液精制
- 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快速测定杜仲中松脂素二葡萄糖苷和京尼平苷酸的含量被引量:7
- 2016年
-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建立杜仲中松脂素二葡萄糖苷(PDG)和京尼平苷酸(GPA)含量测定模型。以积分球漫反射方式采集近红外光谱数据,应用一阶微分、多元散射校正(MSC)等优选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和竞争自适应加权采样(CARS)筛选最优波长变量,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和交叉验证法建立PDG和GPA的定标模型。PDG和GPA的定标模型显示出良好的预测效果,其校正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1 5和0.958 3,交互验证均方差分别为0.001 5和0.006 4。表明此快速预测模型准确可靠,适合快速测定杜仲中的PDG和GPA,为杜仲质量控制在线化提供了新思路。
- 李方飞彭应枝许雄博资文刘蕊刘韶
-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偏最小二乘法京尼平苷酸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阿魏酸的含量被引量:2
- 2013年
- 建立了一种快速、稳定的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HPLC-DAD),用于测定健康人口服阿魏酸钠片后,血浆中阿魏酸的含量。该方法采用DIONEX C18色谱柱(250×4.6mm i.d.,5μm),流动相为甲醇-磷酸缓冲溶液(0.1%),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22nm。结果显示:人体血浆中的阿魏酸提取回收率大于60%。阿魏酸的含量在0.025~8.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94。方法检出限(S/N=3)为0.025μg/mL。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02%,日间RSD小于2.1%。该法可用于人体血浆中阿魏酸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白秀芝郭方遒范岚高利臣卢红梅
-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阿魏酸人体血浆
- 酸溶液对菜籽粕脱毒工艺探讨被引量:9
- 2012年
- 菜籽粕是一种植物蛋白资源,富含氨基酸、矿物元素、维生素等多种常规营养成分,但须脱毒方能用于饲料。试验以菜籽粕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酸溶液对菜籽粕脱毒的最佳工艺参数,即硫酸浓度4%;液固比为20∶1(mL/g),60℃下浸提60 min,提取1次。经硫酸溶液脱毒后菜籽粕中植酸、单宁、硫代葡萄糖苷、异硫氰酸酯和噁唑烷硫酮的脱除率分别为92.16%、90.45%、93.37%、90.85%和88.97%,符合饲料级要求,脱毒后其蛋白质含量提高。
- 兰文菊彭密军彭胜吕强张琳杰张昌伟
- 关键词:酸溶液菜籽粕脱毒
- 杜仲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建立杜仲简单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SSR-PCR)的优化反应体系,为杜仲种质间的遗传差异及亲缘关系分析提供参考。方法:选择Taq DNA聚合酶,模板DNA,Mg2+,引物及d NTP浓度为考察因素,利用单因素试验和L16(45)正交试验优选杜仲的SSR-PCR反应体系,运用SPSS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各因素水平变化对反应体系影响顺序依次为Mg2+>Taq DNA聚合酶>引物>d NTP>模板DNA。优化的PCR反应体系为10×PCR缓冲液2μL,Taq DNA聚合酶0.5U,Mg2+浓度1.25 mmol·L-1,d NTP浓度0.2 mmol·L-1,引物浓度0.3μmol·L-1,模板DNA用量60 ng,定容至20μL。结论:利用该体系进行扩增,所得谱带明亮清晰,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适用于杜仲不同居群间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 糜亚男张水寒蔡媛梁雪娟蒋超
- 关键词:微卫星标记聚合酶链式反应引物
- 基于指纹图谱和化学计量学技术筛选张家界产杜仲的标志性成分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筛选张家界产杜仲区别于其他产地杜仲的标志性成分。方法:采用HPLC法研究不同产地杜仲的指纹图谱;采用偏最小二乘-线性判别以及竞争自适应采样法分析张家界杜仲和其他产地杜仲的差异性成分。结果:得到了40批不同产地杜仲指纹图谱,并筛选出张家界杜仲区别于其他地区杜仲的4个标志性色谱峰,其中3个峰鉴定为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另1个为未知的木质素类化合物。结论:采用指纹图谱和化学计量学技术能较好地筛选出张家界产杜仲区别于其他产地杜仲的标志性成分,为张家界杜仲申报地理性标志药材提供数据基础。
- 资文刘韶彭应枝
- 关键词:指纹图谱化学计量学
- 降脂滴丸对大鼠实验性高血脂症的预防作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研究降脂滴丸对大鼠实验性高血脂症的预防作用。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洛伐他汀组)、降脂滴丸低、中、高剂量组。正常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模型对照组给予高脂饲料;阳性对照组给予高脂饲料,并灌胃给予洛伐他汀0.002 g/kg,1次/d;降脂滴丸低、中、高剂量组给予高脂饲料,并分别灌胃给予降脂滴丸(0.13、0.25、0.50 g/kg),1次/d,均自由饮水,每周称大鼠体重一次。各组按规定给药40 d后,禁食12 h,眼眶静脉取血,分离血清,测定血清TC、TG、HDL、LDL、APOA1和APOB。结果给药前,各组的TC、TG、LDL和H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模型组的TC、TG和LDL均显著升高(P<0.01),HD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说明高脂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降脂滴丸中、高(0.25、0.50 g/kg)剂量组能明显降低动物体重(P<0.05),降脂滴丸0.50 g/kg剂量组对TC和TG均有不同的降低作用(P<0.05),还有升高APOA1的作用(P<0.05);中、高(0.25、0.50 g/kg)剂量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APOB的作用(P<0.05、P<0.01)。结论降脂滴丸具有一定的降血脂的作用。
- 肖娟李勇敏万丹徐琳本谭小宁肖梅英
- 关键词:高脂血症降血脂
- 三种杜仲原料栽培平菇效果的比较被引量:5
- 2014年
- 采用矮林杜仲叶、乔林杜仲叶和乔林杜仲叶渣替代40%棉籽壳栽培平菇,考察其对平菇菌丝生长过程和平菇蛋白质、脂肪以及相关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各组平菇总黄酮的含量、荧光法测定了各组平菇硒的含量。结果表明,乔林杜仲叶渣组平菇发菌实验结果最好,且蛋白质、脂肪、Cu和Mn含量最高,分别为对照组的1.13、1.73、3.75、2.71倍;乔林杜仲叶组平菇总黄酮、Ca、Na、K和Mg含量最高,分别为对照组的1.49、2.20、7.20、1.08、1.03倍;矮林杜仲叶组平菇Fe、Zn和Se含量最高,分别为对照组的1.72、2.10、2.38倍,且硒的含量为0.07524μg·g-1,达到了富硒标准。
- 张昌伟彭胜张琳杰彭密军张水寒肖娟
- 关键词:杜仲叶平菇总黄酮硒
- 杜仲药材有效成分与环境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影响杜仲皮和叶中4种有效成分含量产地差异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方法:利用HPLC同时测定10个产地10年生杜仲皮和叶中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绿原酸、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含量,流动相分别为乙腈(A)-0.1%磷酸水(B)梯度洗脱(0~25min,5%~13%A;25~45min,13%~15%A;45~80min,15%~21%A),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水(B)梯度洗脱(0~20min,5%~12%A;20~35min,12%~13%A;35~45min,13%-19%A;45~65min,19%~25%A),检测波长均为210nm。检测杜仲生长地土壤的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及pH,获得土壤因子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4种有效成分与气候及土壤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0个产地同一生长年限杜仲皮、叶中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最高气温对4种成分在杜仲不同组织中的影响较大。结论:杜仲不同组织部位中4种有效成分含量与环境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明确了主导环境因子,为合理施肥及环境调控来提高杜仲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提供参考,为杜仲的适宜种植区选择及其道地性产生原因分析提供实验依据。
- 蔡萍刘才英梁雪娟肖娟万丹张水寒
- 关键词:杜仲叶土壤因子气候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