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J0730316) 作品数:14 被引量:52 H指数:4 相关作者: 郭秋菊 郑涛 祝兆文 聂鹏煊 张磊 更多>> 相关机构: 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理学 核科学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 医药卫生 更多>>
Pu材料γ能谱分析软件CMGA2.0 2010年 在92~112keV区间内,Pu材料的多通道γ能谱共包含238Pu、239Pu、240Pu、241Pu和241Am自发衰变发出的8条γ射线和29条X射线。CMGA通过分析该区间能谱,可给出样品中Pu同位素丰度。升级后的CMGA(2.0版)对2例样品6次重复测量的能谱进行分析,其给出的240Pu与239Pu含量的比值分别为质谱分析结果的1.010±0.008和0.995±0.011。通过对比CMGA2.0使用不同本底描述方法得到的92~105keV区间能谱拟合图,可看出双线性积分步本底函数可更好地描述复杂重峰下的本底。 徐子骏 王思广关键词:非破坏分析 本底 室内氡子体有效剂量转换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11年 室内氡子体有效剂量转换系数受室内环境参数的影响。为了理解和评价室内氡子体有效剂量转换系数随换气率、气溶胶浓度和气溶胶粒径分布的变化关系,从室内氡子体模型出发,结合前人实测的室内环境参数,计算了典型室内环境氡子体剂量转换系数值,并重点分析了室内环境参数中换气率、气溶胶浓度、气溶胶粒径分布对室内氡子体剂量转换系数的影响。在换气率为0.55h^-1,气溶胶浓度1.0×10^4cm^-3,AMTD为1.0nm,AMAD为200nm的典型室内环境,氡子体有效剂量转换系数为28.4nSv·(Bq·h·m^-3)^-1,考虑到室内环境参数的变化范围,该值可以在19.9~33.9nSv·(Bq·h·m^-3)^-1范围内变化。 赵超 张磊 郭秋菊 卓维海关键词:室内氡 换气率 气溶胶 粒径分布 通过破裂反应研究轻丰中子核的集团结构 2009年 概括介绍了关于轻丰中子同位素链集团结构的理论模型和通过破裂反应研究该结构的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及物理分析。 范凤英 郑涛 叶沿林 江栋兴 华辉 李智焕 葛愉成 史帆 聂鹏煊用于^(16)C核集团结构实验研究的望远镜探测器阵列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010年 对16C核集团结构实验研究中使用的望远镜探测器阵列的性能进行了研究,此望远镜阵列主要用于靶后反应产物的探测及粒子鉴别。探测器阵列由9组望远镜组成,其中包括了硅微条、位置灵敏硅探测器(PSD)、大面积硅探测器(SSD)和CsI探测器单元在内的多种类型的探测器。用241Amα源对组成望远镜的各探测器进行了测试和优化,且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性次级束流线(RIBLL)上进行了在束测试。结果表明,研制的望远镜探测器阵列具有较好的能量分辨、高的角分辨及粒子鉴别能力,可满足通过碎裂反应来研究16C等原子核的集团结构的需要。 史帆 游海波 郑涛 范凤英 聂鹏煊 李奇特 叶沿林北京地区室外氡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7 2008年 为观察研究室外大气氡浓度的变化规律,本文对北京地区2003年1月~2007年12月5年间通过连续测量装置获取的室外大气氡浓度的36 731个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日变化规律,年变化规律及5年间的变化趋势等进行了详细分析。5年内室外氡浓度平均值为12.1±4.9 Bq/m3,5年的年平均值略有不同,变化范围为11.24~13.01 Bq/m3。日变化中,最大值出现于6~8时、最小值出现于16~18时的频率最高。年变化规律中,最大值出现在10、11月,最小值出现在4、5月。 张亮 黄林 郭秋菊Pu材料γ能谱分析软件CMGA2 在92~112keV区间内,Pu材料的多通道γ能谱共包含238Pu、239Pu、240Pu、241Pu和241Am自发衰变发出的8条γ射线和29条X射线。CMGA通过分析该区间能谱,可给出样品中Pu同位素丰度。升级后的C... 徐子骏 王思广关键词:非破坏分析 本底 文献传递 青岛地区室外氡浓度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 2011年 为观察研究沿海地区室外大气氡浓度的水平和变化规律,以青岛地区2006年9月—2009年8月3年间采用连续测量装置获取的室外大气氡浓度的16 817个数据为研究对象,对日变化规律、季节变化规律及其成因进行了统计分析。青岛地区室外大气氡浓度的年平均值为(5.0±3.0)Bq/m3。日变化规律中,最高值一般出现于清晨,最低值一般出现于傍晚。季节变化规律中,最高值出现在12月,最低值出现在6月,统计分析表明此变化规律与青岛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密切相关。 张亮 徐婷婷 郭秋菊关键词:季风 MeV能量Si^+引起二次离子发射的研究 被引量:2 2012年 利用北京大学2×1.7 MV串列加速器终端的飞行时间(TOF)谱仪,分别用1.5、2.0和3.0MeV三种能量的初级束Si+轰击样品来研究其二次离子发射现象,使用的样品包括石墨、碳纳米管等。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降噪方法后得到了高信噪比和高时间分辨率的二次离子质谱,实现了全质量范围无遗漏记谱。利用H-C12峰刻度之后,计算得出二次离子各成分的最可能构成及产额,碳纳米管样品表面氢质量含量为8.15%。同时,发现MeV能区二次离子产额与Si+阻止本领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正相关。 祝兆文 郑涛 侯杰 聂锐 马宏骥 刘坤 郭猜 丁富荣关键词:二次离子质谱 飞行时间 降噪 碳纳米管 二次离子质谱进展 被引量:4 2011年 指出了二次离子质谱技术在材料表面分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探测方法的改进,此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北京大学2×1.7MV串列静电加速器实验室,利用加速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装置对碳基材料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到碳纳米管材料对氢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证实了理论上对此材料储氢能力的预言. 祝兆文 侯杰 郑涛 马宏骥 聂锐 丁富荣关键词:加速器 飞行时间 二次离子质谱 用AMS法测量新疆和湖北两地土壤样品中的钚 被引量:16 2010年 采用加速器质谱(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方法测量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附近)和湖北省(襄樊和荆门)两地不同深度土壤样品中钚的比活度(239+240Pu)和240Pu/239Pu同位素比。测量结果显示:新疆表层土壤239+240Pu比活度为0.010~0.827mBq/g,240Pu/239Pu比值范围为0.155~0.214。新疆罗布泊附近两处钻芯土壤采样点的239+240Pu沉积通量分别为16.7Bq/m2和55.4Bq/m2。新疆土壤中钚比活度随土壤深度的分布呈现出两种模式:①比活度峰值出现在土壤表层以下,之后随深度呈指数方式衰减;②比活度从表层开始指数方式衰减。湖北省两处钻芯土壤采样所得土壤中239+240Pu沉积通量分别为44.9Bq/m2和54.6Bq/m2,239+240Pu比活度峰值在2~4cm和4~6cm出现,大小分别为0.418mBq/g和0.502mBq/g。两处土壤中240Pu/239Pu比值分别在0.170~0.210和0.186~0.220范围内。两地结果显示我国陆地土壤中240Pu/239Pu同位素比值均与全球沉降结果吻合。 董微 杨益隆 郭秋菊关键词:钚 加速器质谱 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