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879)

作品数:2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汤亭亭戴魁戎李慧武干耀恺夏胜利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华盛顿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干细胞
  • 1篇形态发生蛋白
  • 1篇脂肪
  • 1篇脂肪源性
  • 1篇脂肪源性间充...
  • 1篇脂肪组织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体外
  • 1篇体外培养
  • 1篇缺损
  • 1篇自体
  • 1篇间充质干细胞
  • 1篇间质干细胞
  • 1篇骨缺损
  • 1篇骨形态
  • 1篇骨形态发生蛋...
  • 1篇骨形态发生蛋...
  • 1篇充质干细胞
  • 1篇大段

机构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华盛顿大学

作者

  • 2篇李慧武
  • 2篇戴魁戎
  • 2篇汤亭亭
  • 1篇张晓玲
  • 1篇唐坚
  • 1篇孙晓江
  • 1篇毛远青
  • 1篇夏胜利
  • 1篇张双燕
  • 1篇干耀恺
  • 1篇楼觉人

传媒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长期体外培养对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通过观察长期体外培养对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鉴定ADSCs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优越性。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技术观察长期体外培养对人ADSCs表面抗原表达和凋亡的影响。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Von Kossa染色及RT-PCR检测长期体外培养对人ADSCs成骨分化潜能的影响。结果原代ADSCs表面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而不表达血源性细胞表面标记物,标记物不随传代次数变化。早期ADSCs凋亡率为1%~2%,随传代次数增多凋亡率逐渐增加.但幅度不大。碱性磷酸酶染色、Von Kossa染色和RT-PCR检测显示ADSCs传至第8代时仍能保持成骨分化潜能。结论ADSCs生物学特性稳定,是较为理想的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研究的种子细胞。
李慧武戴魁戎汤亭亭夏胜利干耀恺毛远青
关键词: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体外培养
BMP2基因修饰犬脂肪源性基质细胞修复自体大段骨缺损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评价BMP2基因修饰的犬脂肪源性基质细胞(ADSCs)与β-磷酸三钙(β-TCP)复合修复白体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从比格犬背部脂肪组织中提取基质细胞,转染腺病毒介导的人BMP2基因(Adv—hBMP2),通过ELISA和裸鼠体内异位成骨实验鉴定BMP2的表达及异位成骨活性;取比格犬11只,制作双侧尺骨2.5cm骨缺损模型。缺损处旷置(4侧)或随机填充:单纯TCP(6侧),ADSCs+TCP(6侧),Adv—hBMP2-ADSCs+TCP(6侧)。所有动物16周后处死。结果ELISA显示犬ADSCs被腺病毒转染后可高表达具有成骨活性的BMP2;裸鼠体内异位成骨实验证实所分泌的BMP2具有骨诱导活性。骨缺损修复的X线片显示,单纯TCP和ADSCs+TCP组至16周时,骨缺损均未愈合;BMP2基因修饰ADSCs+TCP组6例中2例愈合,4例部分愈合。显微摄片和组织学观察示:单纯TCP和ADSCs+TCP组仅在骨缺损断端形成编织骨,缺损中央被纤维组织填充,而Adv—hBMP2-ADSCs+TCP组骨缺损处皮质连续,新生骨组织主要为编织骨,部分改建形成板层骨。组织形态学分析示BMP2基因修饰ADSCs明显促进了新骨形成。结论BMP2基因修饰ADSCs可以修复犬尺骨大段骨缺损。
李慧武戴魁戎汤亭亭张晓玲唐坚孙晓江张双燕楼觉人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脂肪组织间质干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