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CFA110111)
- 作品数:6 被引量:100H指数:4
- 相关作者:滕珺朱晓玲曲梅张婷婷屈廖健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活动教育”:“21世纪核心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1被引量:2
- 2014年
- 顾明远先生倡导“活动教育”,并从实践论的哲学基础、皮亚杰的心理学基础和学生主体论的教育学基础三个方面做了充分的论证。他提出:“‘活动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成长。‘活动教育’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加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智慧、能力和技巧,体悟人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品质和完善的人格。”他还特别强调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教育”,“并非指学生的肢体动作,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要“让学生积极思维,融入到教学过程”。
- 滕珺
- 关键词:活动教育学生主体论以学生为主体心理学基础哲学基础
- 国际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人?——联合国专门机构专业人才聘用标准研究被引量:66
- 2014年
-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的呼声越来越强,但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人才储备却十分薄弱,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极不匹配。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15个联合国专门机构的674份招聘说明书,按照招聘机构类型、职级,共抽取了134份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同时选取了6名国际公务员和2名国际组织外部专家进行了半结构访谈。研究结果发现,联合国专门机构需要的专门人才应具备以下5方面的素养:(1)正直、尊重多样、崇尚专业的价值观,这是国际组织职员的内在文化认同;(2)结果取向、客户取向和团队取向的思维方式,这是国际组织员工的基本工作方式;(3)灵活开放、抗压、外向、尽责、敏锐和注重细节的个性特质,这是国际组织员工的个人外交魅力;(4)交流技能、人际交往与合作技能、计划与组织技能、科技技能、学习技能和管理技能的国际可迁移能力,是国际组织员工的核心胜任力;(5)专业的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这是国际组织员工的安身立命之本。这5方面的素养对我国当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即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融入这些素养,从小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为中国未来在国际社会的发展做好充分的人才储备。
- 滕珺曲梅朱晓玲张婷婷
-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 国际公务员聘用标准及其对我国国际公务员培养的启示被引量:4
- 2012年
- 国际公务员的聘用标准包括价值观念与基本能力两个方面。其中,在价值观念上要求国际公务员宽容、谅解并尊重他人,做到独立、忠诚并兼顾合理的国家利益;在具体能力上,国际公务员不仅应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交流、学习、合作和管理能力。我国传统的国际公务员培养方式走的是封闭的、专门化的路线,虽然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但却忽视基本价值观和工作核心素养的系统习得。因此,必须将国际公务员的培养放在更为开放的社会系统中,使长期培养、短期培训和社会熏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发展潜质的优秀国际公务员。
- 滕珺曲梅
- 关键词:国际公务员
- 反思高等教育排名 重塑世界学术格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排名与问责:善用与滥用》述评被引量:5
- 2014年
- 大学排名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题为《高等教育排名与问责:善用与滥用》的研究报告。报告阐述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大学排名的产生与发展。此外,报告对现有大学排名方法逻辑进行解读,分析其优缺点和社会效应。最后,报告通过对大学排名的善用与滥用反思评价标准,强调大学排名要回归大学本质。此份高等教育排名研究报告的出台对世界学术格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滕珺屈廖健
- 关键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学生应该学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基础教育学习指标体系述评被引量:22
- 2013年
- 2013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著名智库机构布鲁金斯学会联合发布了"学习指标专项任务"(LMTF)的1号研究报告——《向普及学习迈进——每个孩子应该学什么》该研究从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这七个维度,建构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达成的学习目标体系。该体系特别突出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思维能力和工作方式的培养,非常重视学生社会性能的发展,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重视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凸显了性教育的社会内涵,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的特征明确了不同的学习重点,对我国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启发。
- 滕珺朱晓玲
- 关键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础教育教育质量
-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新时代内涵被引量:3
- 2014年
- 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为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如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存在形态、运作模式和社会支持系统,同时也赋予了"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和内在逻辑。首先,要深化有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认识,教育现代化不仅是指硬件设施现代化,更强调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其次,有必要从"全球胜任力"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教育要"面向世界"的认识,深入思考如何真正利用国际化的力量推进我国教育的发展。第三,要提高对教育要"面向未来"重要性的认识,特别关注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结构的需求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即从碎片化的知识转向了思维方式和核心素养。第四,在教育实践工作中,有必要进一步强调"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一体性,而不是简单地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等同于"教育现代化"的工作,教育要"面向世界"等同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工作。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使得教育现代化有条件也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过程也恰恰正是中国发展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 滕珺
- 关键词:第三次工业革命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