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BZW019)

作品数:18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钱林森葛桂录齐宏伟梁丽芳贺昌盛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3篇叙事
  • 3篇文学
  • 2篇帝国
  • 2篇中国叙事
  • 2篇认知网络
  • 2篇网络
  • 2篇戏剧
  • 2篇风尚
  • 1篇典籍
  • 1篇东方主义
  • 1篇毒品
  • 1篇对话录
  • 1篇耶稣
  • 1篇耶稣会
  • 1篇耶稣会士
  • 1篇伊索
  • 1篇英国作家
  • 1篇幽暗意识
  • 1篇游记
  • 1篇于赓虞

机构

  • 7篇南京大学
  • 5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阿尔伯塔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不列颠哥伦比...

作者

  • 6篇钱林森
  • 5篇葛桂录
  • 2篇齐宏伟
  • 1篇王丽耘
  • 1篇赵庆庆
  • 1篇杜心源
  • 1篇庞希云
  • 1篇贺昌盛
  • 1篇张青
  • 1篇梁丽芳

传媒

  • 4篇文学评论丛刊
  • 3篇华文文学
  • 2篇世界华文文学...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烟台大学学报...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艺苑
  • 1篇文化与传播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I·A·瑞恰慈与中西文化交流被引量:4
2009年
英国现代文论家、诗人、教育家瑞恰慈倾心于东方文化,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思想情有独钟。他试图建立一种以儒家中庸思想为基础的文学观念,提出了"包容诗"的观念。瑞恰慈在华讲学期间撰著《孟子论心:多义性实验》,中国文化成为其思想结构的重要因素,他认为西方的清晰逻辑,正需要"语法范畴不明"的中国思想方式加以平衡。其所积极推进的基本英语运动在中国的最终失败,源自于这一运动理念与中国文化现代性身份追求的根本矛盾。作为一个典范的实践批评家,其批评理念及操作方法,有助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体系的建构。
葛桂录
关键词:中西文化交流
《伤逝》新解被引量:2
2010年
对鲁迅《伤逝》的理解不能忽视鲁迅爱情观及其与存在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爱情观的联系,不能忽略《伤逝》所受《诱惑者日记》的影响。鲁迅追随克氏,把爱情与个体精神的成长联系起来,以爱情为精神成长之台阶,因此《伤逝》中透露出"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的痕迹,主人公从文学家影响下的唯美爱情到道德责任的逃避与受谴责,再到准宗教性的忏悔,涓生其实还是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精神成长。鲁迅写《伤逝》不只为强调经济权之重要,更为强调个体精神成长之重要,而这都离不开克氏与《诱惑者日记》的影响。正是在世界文学的关联和比较文学的视野中,《伤逝》主旨得到更为准确的解读。
齐宏伟
关键词:《伤逝》克尔凯郭尔
法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引进与台湾新诗运动的勃兴
2009年
台岛诗人和法国现代主义诗潮最初接触,始于30年代兴起的"风车诗社"是台湾诗坛接受法国现代诗潮的第一波;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是台湾现代诗勃兴、现代主义诗潮的发展时期,不仅承继着台岛和大陆3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余绪,更直接导源于20世纪欧美、特别是法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引进和新的开发,为台湾诗坛接受法国现代诗潮的第二波。这一时期先后出现的"现代派"、"蓝星"和"创世纪"三大诗社,成为分途并进、引领本时期台湾现代诗潮走向的"三驾马车",它们所驶过的路程,不仅清晰地标示着台湾现代诗的勃兴、发展的历程,而且也清晰地划出了本时期中西(中法)文学交融碰撞的历史标向。
钱林森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30年被引量:2
2008年
文献史料、问题域及阐释立场,构成了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重要学术话题。比较文学在中国复苏、拓展的30年,尤其是近几年来,该领域研究在理论探索与研究实践方面取得了坚实的成果,在学术研究的深入、研究方法的反思、研究范式的变革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为有益于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健康持续发展,未来数年内仍应该在(1)文学关系的史料学研究、(2)文学关系原理方法的总结与推广、(3)具体学术个案研究的深入考察、(4)国别语种文学交流史研究、(5)区域文化视野里的文学关系研究,等几个方面推进本领域的学术研究。
葛桂录
关键词:中外文学关系文献史料问题域
Shanghai、毒品与帝国认知网络——带有防火墙功能的西方之中国叙事被引量:3
2010年
西方作家笔下的上海是一个神秘而恐怖的东方都市。在西方殖民帝国对中国的认知网络上,中国往往被看作是一个沉溺于鸦片梦幻中的最具有东方性的非现实的国度。关于中国的一般知识,也是一种话语权力结构,构成了西方帝国殖民体系的认识论基础。通过那种虚幻的中国叙事,有意识维护着西方殖民帝国的认知网络,任何一种危害帝国安全的因素,都被想象夸大在各式各样的中国叙事之中,形成坚固的防火墙,阻挡来自异域的危及帝国认知网络安全的"病毒"。萨克斯·罗默创造的傅满楚形象,典型地展现出西方关于东方中国的神秘而恐怖的心理状态,而这一形象的多元化传播也体现出西方殖民心态下关于中国的认知网络的运行轨迹。在全球一体化的国际文化语境中,这道"防火墙"成了阻碍东西方跨文化交往的障碍。
葛桂录
关键词:中国城
十八世纪法国的中国风尚:以东方学家拉克洛瓦的著译为中心
2014年
拉克洛瓦作为一名杰出的东方学家,其编译的以东方,特别是中国为题材的小说充满了浓重的中国和东方"趣味",在当时法国读者中颇具吸引力,并构成了风靡于法国18世纪初叶的中国风尚中的重要一脉。从中法文学交流发展史的传播影响看其编译的《一千零一日》,可以看到拉克洛瓦所担当的角色,并非是简单的译介者,而是创作者,故而使其笔下的《一千零一日》富有自己的创作特点。源自土耳其《苦后之乐》的卡拉夫王子与中国公主的故事,经拉克洛瓦这样巧妙编译、丰富和改装,便获得了流传久远的艺术生命力,给同时代和后世同类题材的作品,比如勒萨日的《中国公主》、戈齐的《图兰朵》以及普契尼的《蝴蝶夫人》等以深刻的影响。
钱林森
关键词:文学交流中国风
十八世纪法国舞台上的中国风尚:以勒萨日的戏剧创作为例
2014年
18世纪初叶的"中国热"、"中国风",风靡法国社会文化生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支配了法国人的文化品味,并首先在法国戏剧舞台上,得到了强有力的文学回应。这在本世纪喜剧艺术界勒萨日等作家那里,得到了相应的展示。勒萨日在为巴黎圣—日耳曼和圣—洛朗两大集市剧院创作喜剧期间,一共写了三部有关中国题材的喜剧:《隐身阿尔乐坎》、《阿勒甘、水猎狗、宝塔和医生》和《中国公主》。勒萨日这三部中国题材戏,在法国戏剧文学中塑造了最初的中国舞台形象,适时地向西方观众展示了包括外貌、言谈、举止、语言、风俗在内的中国人信息,为西方受众提供了中国视觉形象相对完整的摹本。
钱林森
关键词:戏剧创作
中国万花筒:古伯察游记中的中国形象塑造及其传教士立场被引量:1
2014年
古伯察是法国天主教入华遣使会会士,他于19世纪40年代用了六年时间穿越中国内地,与多个民族各阶层人士,包括各种信徒、各级官员、各类商人、平民,更多的是穷人亲密接触,写就了两部游记《鞑靼西藏旅行记》和《中华帝国纪行》。他对当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观察之细之深是许多西方人无法达到的。在他的笔下,中国是一个好与坏、恶与善杂处五方的大国,但也依旧是一个落后的、残缺蛮荒的停滞的帝国。由于传教士的身份以及身处19世纪中叶的历史时期,古伯察的"客观认知"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修正了当时一些西方人的观点,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中国观"的倾向性又是不可避免的。
庞希云钱林森
关键词:传教士游记鞑靼中华帝国
试论岭南人对加拿大华文文学的起源及形成的贡献被引量:6
2010年
在新移民文学成为一种时尚之际,本文试图回头寻探一段被忽略的源起历史:岭南四邑人在加拿大华文文学的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文根据原始报刊资料和相关著作,初步梳理出这些早期华人的文化活动,指出20世纪初期加拿大华文报刊读者群的诞生与华文文学发展的关系,并从他们经年不懈发表的粤讴、班本等岭南民间文学作品以及大量的古典诗,印证了他们不可忽视的贡献。
梁丽芳
关键词:文化霸权岭南文化
加拿大华人文学概貌及其在中国的接受被引量:2
2011年
加拿大华人文学有100多年的历史,具有跨语种的特征,由加拿大华人创作的汉语文学、英语文学、法语文学和双语文学构成。本文是国内外首篇概述加华文学全貌及其在中国接受的论文。在汇总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中加关系史,以及加拿大的文化和族裔政策,分语种揭示了加华文学独特而多元的概貌,梳理出其在中国的翻译和接受过程。本文也评述了现有加华文学研究的概况,并对今后的加华文学研究做出了翻译和研究视角上的补充。
赵庆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