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21104)
- 作品数:14 被引量:58H指数:4
- 相关作者:马宏王翠玲李晓惠李钊郭东星更多>>
- 相关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 主成分回归中异常点的二步诊断法及其医学应用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对主成分回归中存在的异常点的诊断方法。[方法]利用PCR的二步诊断法计算出诊断统计量Iij(α)和主成分Cook距离PCDi,通过其值的大小来判定是否为异常点。[结果]在实施PCR的数据中,二步诊断法可以比较好地诊断出异常点。[结论]该诊断方法不仅可以诊断出X空间的异常点,且可以诊断出Y空间的异常点,是一种可行的且易于操作的主成分回归中异常点的诊断方法。
- 刘伟新郭东星
- 关键词:主成分回归异常点
- 蛋白尿肾损伤过程中凝血酶敏感蛋白表达的意义被引量:6
- 2002年
- 马宏王翠玲刘源王文英郝翼中
- 关键词:肾损伤凝血酶敏感蛋白蛋白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NORTHERN杂交
- 幼年大鼠阿霉素肾病早期肾组织核转录因子κB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表达的相关性及干预治疗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阿霉素肾病幼年大鼠肾损伤早期 ,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AT1)与核转录因子 (NF)κB(P65/Rel A)表达的趋势、相关性及其潜在的病理意义 ,及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苯那普利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氯沙坦的干预影响。方法 以阿霉素肾病幼年大鼠为实验性肾病模型 ,于肾病早期第 1、2、3周观察大鼠蛋白尿、血生化各指标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肾组织AT1蛋白表达 ,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大鼠肾组织P65/Rel AmRNA表达的情况 ,并从时相和组织定位表达的趋势上评价AT1和P65/Rel 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 1)阿霉素注射后第 1周大鼠即出现明显蛋白尿 ,于第 3周即达大量蛋白尿程度 ( 12 3 2± 7 7)mg/ 2 4h ,同时血生化各指标趋于增高。肾小管中可见大量蛋白管型 ,肾间质中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 2 )肾小管间质区AT1蛋白和P65/Rel AmRNA表达趋势明显上调 ,第 1、2、3周AT1组化半定量分别为 ( 19 8± 1 1) %、( 2 5 0±2 6 ) %、( 37 1± 1 0 ) % ,假手术组 :( 10 3± 0 8) %、( 10 4± 1 6 ) %、( 10 2± 1 5 ) % ,AT1蛋白主要分布于各级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和核膜 ,P65/Rel AmRNA表达于小管上皮细胞胞浆 ,随病变的进展 ,其核转位趋势明显增加 ,阳染信号由胞浆转至细胞核 。
- 马宏李钊孟庆禾李晓惠王晓红栗红李卫卫
- 关键词:阿霉素肾病肾组织核转录因子KB苯那普利
- 主成分回归中异常点的稳健诊断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主成分回归模型中存在异常点时的稳健诊断方法。方法采用基于MVT和LMS方法的一种稳健主成分回归方法来诊断异常点,并结合实例进行方法的对比。结果与未去除异常点时得到的回归方程相比较,具有较小的残差平方和,拟合效果较好。解决了主成分回归中存在异常点的问题。结论当主成分回归中存在异常点时,本文中所述的稳健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稳健性,在主成分回归分析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郭东星刘伟新
- 过敏性紫癜肾儿童血尿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的变化及干预治疗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肾患儿外周血和尿液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及 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 1)的活性和尿纤溶酶原激活物总活性 (PAs)的变化特点及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低分子肝素治疗的影响。方法 2 3例紫癜肾儿童为研究对象 ,11名正常对照。分别于ACEI和低分子肝素治疗前、治疗后 1周、治疗后 2周取血、尿标本 ,用纤维平板法测定尿PAs活性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测定血tPA和PAI 1活性 ,以 x±s报道数据。 结果 紫癜肾患儿于治疗前血tPA水平和尿PAs总活性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而PAI 1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 ,ACEI和肝素联合治疗后 ,随着治疗的持续可明显改善凝血纤溶系统平衡紊乱的趋势 (P <0 0 1)。结论 紫癜肾儿童血、尿凝血纤溶系统平衡紊乱 ,表现为凝血亢进和纤溶障碍 。
- 马宏李晓惠李钊李卫卫王翠玲
- 关键词:尿纤溶酶原激活物儿童过敏性紫癜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有效度在最大隶属原则中的价值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完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使其评价方法更准确、有效。方法:本文采用效度指标—有效度对最大隶属原则的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根据有效度的大小,对最大隶属原则有效性进行论证,得到了与实际更相符的结果。结论:有效度的应用为最大隶属原则的应用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 郭东星刘桂芬何大卫
-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稳健主成分回归及其医学应用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主成分回归模型的一种稳健估计方法。方法将稳健主成分分析方法ROBPCA(robust principal component regression)和重新加权的LTS(least trimmed squares)方法结合起来,同时结合实例分析,建立稳健主成分回归方程,并可以生成诊断图来诊断异常点。结果用含有异常点的原始数据得到的稳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解决了主成分回归中存在异常点的问题。结论当主成分回归中存在异常点时,本文中所述的稳健主成分回归方法具有较高的稳健性,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刘伟新郭东星
- 残肾大鼠血小板反应蛋白表达与肾组织纤溶状态的关系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研究 7/ 8肾切除慢性肾衰大鼠肾小管间质病变过程中血小板反应蛋白 (TSP) 1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蛋白表达在调节纤溶系统功能中的意义。方法 以 7/ 8肾切除SD大鼠为实验动物模型 ,予水蛭和ACEI 洛汀新治疗 12周后杀检残肾常规病理改变 (PAS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残肾组织TSP 1与uPA蛋白表达变化 ,并比较二者表达的相关性及TSP 1与间质纤维化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7/ 8肾切除后大鼠残肾出现进行性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病变 ,临床上表现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给予治疗后肾功能明显改善 ,残肾组织病理改变好转。免疫组化提示肾小管间质区TSP 1、uPA蛋白表达上调 ,且二者表达在时相和定位上呈正相关 ,而TSP 1表达与间质纤维化程度则呈负相关。结论 本研究提示在慢性肾衰大鼠间质病变经治疗恢复过程中uPA与TSP
- 王翠玲马宏李晓惠李钊刘源郝翼忠
- 关键词:残肾血小板反应蛋白肾组织肾小管间质病变
- 化学趋化因子及趋化因子受体与实验性肾脏疾病
- 2002年
- 马宏刘中国
- 关键词:化学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信号传递生物医学技术肾疾病
- 转化生长因子-β_1/Smad2/3介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与幼鼠肾间质纤维化的相关性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Smad2/3信号传导介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EMT)与幼鼠慢性肾间质纤维化的相关性,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干预作用。方法本研究以80只幼年雌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制备7/8肾切除残肾慢性进展性肾功能衰竭模型。模型成功后随机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7/8肾切除未治疗组和7/8肾切除干预治疗组。以模型制备后第2、4、8、12周为不同时间点。检测各时间点大鼠肾组织常规病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残肾组织中TGF-β1、Smad2/3: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E-钙黏连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FN)在肾组织表达趋势。结果实验第2周时未治疗组肾小管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肾小管间隙加宽。至第12周未治疗组肾小管广泛扩张、基底膜增厚、皱缩或断裂,间质纤维化明显。而治疗组残肾组织病理变化较未治疗组有明显改善。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分析显示未治疗组TGF-β1阳性细胞或阳性小管染色积分值呈逐渐升高趋势。对照组与未治疗组各时间点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d2/3表达趋势与TGF-β1相似。α-SMA蛋白表达趋势同步上调,E-钙黏连蛋白同步下调,未治疗组各时间点FN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P<0.05)。未治疗组TGF-β1、Smad2/3、α-SMA、FN各指标不同时间点免疫组织化学蛋白染色积分值呈正相关,而与E-钙黏连蛋白表达趋势呈负相关(P<0.01)。干预组不同时间点TGF-β1、Smad2/3、α-SMA和FN蛋白表达趋势明显弱于未治疗组,但强于对照组,而E-钙黏连蛋白表达下调(P<0.01)。结论在幼年期肾损伤过程中,TGF-β1高表达与Smad2/3分子使其高表达,可能通过介导EMT导致肾小管间质区细胞外基质(ECM)异常合成与沉积,最终引起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形成。早期给予ACEI干预可改善这种病理变化。
- 兰晓莉马宏李荟
-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