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项目(2011B060300008)

作品数:2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晏育伟米红霞李香霖刘吉平杨吉龙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多角体
  • 1篇多态
  • 1篇悬浮剂
  • 1篇夜蛾
  • 1篇遗传多态
  • 1篇遗传多态性
  • 1篇农药
  • 1篇农药加工
  • 1篇微卫星
  • 1篇微卫星标记
  • 1篇斜纹夜蛾
  • 1篇斜纹夜蛾核型...
  • 1篇家蚕
  • 1篇僵病
  • 1篇核型多角体
  • 1篇核型多角体病
  • 1篇核型多角体病...
  • 1篇白僵病
  • 1篇白僵菌
  • 1篇PIB

机构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作者

  • 1篇吕思行
  • 1篇杨吉龙
  • 1篇刘吉平
  • 1篇李香霖
  • 1篇米红霞
  • 1篇晏育伟

传媒

  • 1篇昆虫学报
  • 1篇广州化工

年份

  • 2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两广地区家蚕白僵菌的SSRs遗传多样性被引量:5
2012年
为查明广东和广西地区家蚕Bombyx mori病原白僵菌的来源及其菌株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利用了微卫星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s)技术,分别对采自广东、广西蚕区的白僵菌菌株居群之间和居群之内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两广白僵菌居群之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是0.0590,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97.73%,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896,Shannon氏信息多样性指数(I)为0.3165,表明两广家蚕来源的白僵菌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较小;两个居群内部的遗传多态性研究结果分别是广东白僵菌居群的PPL=68.18%,H=0.1910,I=0.3044,而广西白僵菌居群的PPL=65.91%,H=0.1713,I=0.1791,表明广东白僵菌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广西白僵菌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最后,利用Nei氏遗传距离进行了两广地区白僵菌菌株间地理来源关系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室保存菌株单独聚为类群Ⅰ,而不同采集地的菌株聚为类群Ⅱ。结果反映了生产来源的白僵菌菌株存在遗传多态性和基因分化现象,暗示了家蚕白僵病病原来源的复杂性,还说明应用SSRs技术进行家蚕白僵病病原的溯源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吕思行刘吉平汤历李香霖米红霞杨吉龙晏育伟徐树兰
关键词:家蚕白僵病白僵菌微卫星标记遗传多态性
5亿PIB/mL SpltNPV·15%虫酰肼悬浮剂的研制
2012年
研制了一种新型复合型农药制剂—5亿PIB/mL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15%虫酰肼悬浮剂。通过选择润湿分散剂、黏度调节剂、防腐剂、抗冻剂和消泡剂等助剂,确定了最优配方为: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5亿PIB/mL,虫酰肼15%,农乳34#2%,农乳500#3%,SP-2700 2%,黄原胶0.05%,硅酸铝镁1%,苯甲酸钠0.3%,乙二醇2%,异辛醇0.2%,余量水。产品悬浮率90%以上,冷热贮等各项指标合格,产品质量稳定。
易敏蔡秋保徐树兰利广规汤历
关键词: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虫酰肼悬浮剂农药加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