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10JC1408200)
- 作品数:1 被引量:0H指数:0
- 相关作者:何平郭晓奎朱泳璋秦金红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钩端螺旋体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 2012年
-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可以引起严重的人兽共患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课题组率先开展了对中国主要致病流行株56601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测序结果显示钩体有两条染色体,共编码4 727个基因,后经重新注释为3 718个基因。基于56601株的参考序列,对其减毒株IPAV的测序结果表明,除了有101个基因出现突变之外,IPAV株基因组的大小及基因结构组成与56601株相同。基于基因组序列,课题组设计并合成了钩体的基因组芯片,开展了比较基因组学及转录组学的研究。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结果显示,钩体的核心基因有2 917个,变异基因有275个,并首次发现钩体基因组中存在2个基因岛。模拟体内外钩体生长的温度条件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共发现106个基因差异表达,分属9类不同的功能;对有毒株56601及减毒株IPAV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了差异上调表达的22 kb的类噬菌体片段。对体外培养的56601株进行蛋白组学分析,鉴定出2 540个蛋白,进一步对这些蛋白进行磷酸化、乙酰化及甲基化的修饰进行分析,发现了32个磷酸化位点、46个乙酰化位点和155个甲基化位点。通过分析发现,钩体蛋白的很多修饰方式类似于真核生物,提示钩体在进化上比较特殊。比较毒力株56601与减毒株IPAV的蛋白组异同,一致表达的蛋白1 627个,差异表达的蛋白402个。基于以上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研究,课题组进一步开展了对钩体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这些研究均为揭示钩体的致病机制、开发钩体的疫苗及诊断试剂、最终防控钩体病奠定了基础。
- 郭晓奎秦金红何平朱泳璋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基因组蛋白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