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YY067)
- 作品数:65 被引量:88H指数:5
- 相关作者:吴礼权谢元春冯广艺张春泉宗廷虎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张可久与元曲列锦文本建构(下)
- 2017年
- 张可久是元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散曲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创作非常具有特色,尤其是在建构"列锦"修辞文本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他所建构的"列锦"修辞文本在结构形式上可以分三大类十八小类。每一类"列锦"修辞文本的建构都对拓展作品意境,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他的散曲作品独具魅力,是跟他擅长建构"列锦"修辞文本分不开的。
- 吴礼权
- 关键词:元曲列锦修辞文本意境审美
- 修辞语篇中的问句叙事——《梅雨之夕》和《封锁》中问句的语用修辞比较
- 2020年
- 典型叙事作品(语篇)中的问句,较为充分地体现了问答双方的主体间性和问句(非真值条件句)及其他类型的叙事句之间的互文性,是主体之间和文本之间交织交互的"亮点",是衔接和助推叙事展开的张力的一种"力的作用点"。施蛰存《梅雨之夕》和张爱玲《封锁》中都有一定的零标记问句。《梅雨之夕》中的零标记问句主要是分布于内心"独白"或思忖之中,《封锁》中的零标记问句则主要分布于对话中。《梅雨之夕》和《封锁》中单一标记问句差别较小。复合标记问句主要见于施蛰存《梅雨之夕》,张爱玲《封锁》较为少见。复合标记分为连续型和离散型两大类。《梅雨之夕》和《封锁》区别最大的是三句组合问。总的说来,由零标记、单一标记到复合标记再到并用标记,施蛰存《梅雨之夕》和张爱玲《封锁》中的问句形式逐步复杂,语气总体趋强,且各得其所,各具语用价值,各具风格。
- 张春泉
- 关键词:《梅雨之夕》《封锁》问句修辞语用价值
- 现代话剧中的设问及其语用价值
- 2016年
- 现代话剧中的设问往往具有用语简洁、表达方式多样化、意旨丰富的特点,现代话剧中的独词型、复现式、组合类、"冗余"性设问尤具特色,颇显语用价值。现代话剧中的设问虽然在话语形式上可谓不拘一格:有的是独词句,有的是复现对话中对方的语词形式;有的是设问的排比或二句组合,后者实际为条件句群;有的在形式上显得冗余。然而在语义内容上却各得其宜:或者精警有力,或者缜密连贯,语义显豁;或者语势磅礴;或者蕴藉绵延,耐人寻味。
- 张春泉张艺娇
- 关键词:现代话剧设问语用价值
- 宗廷虎先生中国修辞史研究述略被引量:1
- 2014年
- 修辞学史研究和修辞史研究是修辞学研究中的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宗廷虎先生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就修辞史研究而言,在理论探索中,指明了修辞史研究的性质、对象和范围,阐明了修辞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明了修辞史研究的方法,阐述了辞格史研究的理论;在实践研究中,具体研究了借代、引用、避讳、回文、镶嵌、顶真这六个辞格的历史演变,进而研究了诗歌体中连珠格、顶真辞格连环体、药名嵌字格的历史演变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引用辞格,系统研究了中国集句史;在方向引领中,组织撰写《中国修辞史》和《中国辞格审美史》。这些成就,对修辞学研究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 于广元
- 关键词:修辞学史研究
- 唐代小说列锦文本创造及其审美倾向被引量:5
- 2016年
- 列锦修辞文本的创造最早见于《诗经》,在汉语修辞发展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但是,列锦出现于小说中,则是始于唐代。就像唐人有意为小说一样,唐代小说中出现列锦也是有鲜明的刻意为之的迹象。小说包括唐代开始的传奇,都是以叙事记人为主,写景的文字相当少。因此,以名词铺排形式写景的列锦文本,也就不易见到。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唐代小说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同结构形式的列锦。这些刻意而为之的列锦文本出现于小说中,鲜明地体现了唐人小说创作的审美倾向。
- 吴礼权
- 关键词:唐代小说列锦结构形式审美倾向
- 柔石《二月》中书信里的问句——交往理性的“早春二月”之语符呈现被引量:1
- 2018年
- 柔石的小说《二月》内嵌有一定量的书信,颇具特色,整体上是较为典型的非均质语篇。《二月》书信里的问句具有较强的主体交互性,在某种意义上,有助于升华小说揭示交往理性的"早春二月"这个要素。《二月》书信里的问句,在语形上,有较为丰富的标记;在语义上,以非真实疑问句为主;在语气上,表现为组合问的适用;在语境上,主体间性和文本间性契合。
- 张春泉
- 关键词:交往理性语气
- 列锦辞格发展演进论略被引量:2
- 2017年
- '列锦'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修辞手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出现于先秦时代的《诗经》中,后来逐渐由诗歌进入到赋、词、曲乃至小说中。到了现代,甚至进入到诗歌、小说、散文的标题上。'列锦'在结构形式上自古及今有很大的发展变化,总体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多样。不同时代的作者运用'列锦'体现了不同审美倾向。'列锦'跟文体有着密切关系,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 吴礼权
- 关键词:列锦修辞手法结构形式文体
- 论唐诗中的AA式叠字“茫茫”被引量:1
- 2018年
- 本文运用"小三角"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唐诗中叠字"茫茫"的语表、语里和语值。从语表的角度讨论了"茫茫"在唐诗五、七言诗句中的位置和构句特点;从语里的角度概括了"茫茫"的语义内涵;从语值的角度分析了"茫茫"与其他叠字对举使用、相对稳固的配合使用、作为篇章引导语和标题使用的功能价值。
- 冯广艺张俯霞
- 关键词:唐诗语值
- 元杂剧中的典型设问及其语用价值
- 2016年
- 元杂剧中出现了一些无疑问标记的设问,即句中既无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又无表疑问语气的语气词。为了适应表达口语化和传情自然贴切的需求,剧作家们还于设问中使用了一些本非疑问标记的副词、动词或助词虚化而成的形式标记。此外,还有变式结构、附加式表达。这些设问具有呼告式传情、传达复杂感情等"本色当行"的语用价值。
- 张春泉张艺娇
- 关键词:元杂剧设问语用功能
- 《边城》和《金锁记》组合问的语用比较
- 2019年
- 沈从文《边城》和张爱玲《金锁记》较为典型的组合问共49例,以“形合”为主,即绝大部分组合问内部至少有一个构成问句带有疑问标记语,仅仅只有1例是“意合”(组合问内部构成问句均无标记,均为零标记)而成的。《边城》和《金锁记》中的二句组合问句在各自整体语篇中组合问句所占的比重最大。《边城》中的疑问标记语在形式上较为单一,特指问、是非问、正反问、选择问等各种形式的句类呈现较为均衡。《金锁记》的疑问标记语则在形式上较为复杂,各种配套的标记语频繁使用。各种形式的句类之间在数量上不太平衡,比如设问的比例明显较大。组合问作为一种特殊的句组,首句引领关涉后续句。在组合问中,首句的后续句是以问答问,其句际衔接较为特殊。无论是首句的数量还是相对比例,《边城》中的设问(非真实疑问句)均小于《金锁记》,沈从文《边城》的主体间性在此意义上比张爱玲《金锁记》更强。
- 张春泉
-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张爱玲《金锁记》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