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731404) 作品数:28 被引量:539 H指数:12 相关作者: 乐国安 陈浩 薛婷 赖凯声 姚琦 更多>> 相关机构: 南开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哲学宗教 经济管理 社会学 政治法律 更多>>
组织信任修复的有效性:兼顾违背类型与修复策略的影响 被引量:10 2012年 已有关于信任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正直和/或能力违背方面,关注特定信任修复策略的修复效果。本研究以修复机制划分修复策略,考察不信任的约束策略及信任的展示策略对于正直违背和善心违背的修复效果差异。以408名企业员工为被试,通过情景模拟法操作违背类型和修复策略,结果显示:组织信任的正直违背比善心违背破坏性更大,更难修复;约束策略对善心违背的修复效果显著高于对正直违背的修复效果;对正直违背来说,展示策略相对更有效。 姚琦 马华维 乐国安 杨柳关键词:组织信任 信任修复 善心 正直 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 被引量:97 2013年 自我控制是人们克服冲动、习惯或自动化的反应,有意识地掌控自己行为方向的能力。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认为自我控制的执行会消耗有限的心理能量。力量模型的证据主要来自冲动行为、人际交互以及决策和判断等领域的研究,影响自我控制力量的因素包括人格和个体差异、情绪和动机以及自我控制训练等。自我损耗与疲劳感的区别、动机和信念在自我损耗中的作用以及力量模型的应用价值等是未来研究值得关注的问题。 于斌 乐国安 刘惠军关键词:自我控制 在线文本情感分析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39 2013年 Web 2.0时代的到来,增强了互联网络的人际交互性与即时性,使互联网逐渐成为大众普遍交流观点、抒发情感的平台,同时也积累下关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海量文本信息,可供社会科学研究之用。心理学的情绪结构理论中有关类型分类取向和维度取向的理论成果,为信息科学研究中的情感词库、情感分析工具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心理科学基础。利用在线文本情感分析技术研究大众社会心理,拓宽了包括心理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同时社会科学也为在线文本情感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命题和理论框架。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计算社会科学的发轫与发展。 乐国安 董颖红 陈浩 赖凯声基于风险认知的网络群体性事件防范机制探讨 2012年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扩展,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风险社会"时代,集中表现为群体性事件大规模多频次的爆发。近几年网络群体性事件尤为突出,其本质是网民群体围绕某一主题、基于不同目的,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促发社会行动的传播过程。与现实群体性事件相比, 李文姣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网络 风险社会 人类社会 社会舆论 集体行动参与双路径模型再分析——来自现实与网络行动情境的检验 被引量:5 2013年 为探明Simon等人(1998)提出的集体行动参与双路径模型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以及现实和网络情境下行动参与心理机制的异同,本研究以"中日撞船事件"为考察蓝本向天津市431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国家认同和工具理性动机对集体行动倾向的影响独立且显著,但两路径在内部动机上有汇聚;现实和网络两种行动情境下的整合模型对行动倾向的解释率为37%和44%。结论:中国式集体行动表现为内部驱力作用下的集体主义理性特征。 乐国安 薛婷 陈浩 姚琦关键词:集体行动 国家认同 弱势引发亲社会行为——来自贫困大学生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2 2010年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已有研究显示突发情境下的弱势效应能够引发大众的亲社会行为的增多。本研究以贫困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外显问卷测量,探讨持续的弱势情境是否能同样引发亲社会性增强。研究结果发现:(1)在外显亲社会性方面,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不存在显著的差异;(2)贫困大学生的内隐亲社会性比非贫困生更积极,表现在贫困大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内隐评价更积极,并且认为自我更具有亲社会性。 乐国安 李文姣关键词:亲社会行为 贫困大学生 集群行为情绪表达机制的理论构架 被引量:3 2014年 有学者认为,至少到2020年都将是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期(刘能,2009)。在学理上可将中国的群体性事件分为两大类:集体行动和集群行为。分析集群的概念,相对于有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的个体集合的集体,集群是由各种阶层的民众自发聚集而成、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临时性群体,自发性是其关键特征。因而,集群行为可定义为由不特定多数人临时聚集形成的偶合群体,受外界刺激而实施的没有法律依据、重在发泄不满的体制外活动(王赐江,2010)。在社会心理学领域。 朱艳丽关键词:集群行为 群体性事件 情绪表达 情境因素 社会比较 愤怒情绪 精细化的社会认同模型——集群行为理论的新发展 被引量:5 2010年 作为集群行为理论的新发展,精细化的社会认同模型继承了社会认同理论和自我分类理论的重要概念和整合思想,并进一步从动态和交互作用的角度集中探讨了集群行为、情境和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其多年的实证研究重点分析群际互动对个体社会认同及集群行为发展趋势的影响。该模型不但揭示了集群行为(特别是群际冲突)的发生、发展机制,而且对实际的治安管理以及理解社会冲突和社会变化的内在机制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陈浩 薛婷关键词:集群行为 社会认同理论 职场欺负研究的整合模型 被引量:6 2013年 职场欺负是建立在实施者和受欺负者双方权力不均衡性基础上的一种重复且持续发生的职场行为。整合模型从产生路径、影响因素、作用过程以及影响结果等方面,对职场欺负的整个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并指出职场欺负不仅影响当事人双方的身心健康,还会产生波及效应,影响到群体中的旁观者以及组织效能。未来研究可考虑在研究范式、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等方面进行相应扩展。 付美云 乐国安 马华维关键词:受欺负者 社会认同对集体行动的作用:群体情绪与效能路径 被引量:63 2013年 为探究多元社会认同如何通过群体情绪、自我和群体效能路径,影响现实或网络集体行动参与,研究者分别以中日撞船事件、利比亚事件和就业性别歧视现象为背景蓝本,开展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群体愤怒情绪主要对现实集体行动有显著影响,效能感对现实和网络集体行动皆有显著影响;与事件相关的、更大范畴的社会类别认同,通过情绪路径或效能路径影响集体行动参与,与集体行动组织方的认同则只通过效能路径影响集体行动参与;两类社会认同与两条路径之间是调节而非中介关系。不同事件背景与不同行动场域下的综合分析表明网络集体行动参与决策更具工具理性特征。 薛婷 陈浩 乐国安 姚琦关键词:集体行动 社会认同 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