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0728096) 作品数:13 被引量:88 H指数:6 相关作者: 梁士楚 覃盈盈 蒋潇潇 李文兰 李华英 更多>> 相关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 更多>> 发文基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互花米草成熟期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为互花米草的防治提供生理生态学依据。[方法]利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成熟期互花米草光合生理特性的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互花米草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呈双峰曲线,7:00~9:00迅速升高,9:00左右达到1d中的最大值,9:00~13:00持续下降,出现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气孔导度(叫)和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胞间CO2浓度与净光合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光强、温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峰值均出现在12:00。[结论]互花米草的光合“午休”现象受非气孔因素和气孔因素的共同影响。 甘肖梅 杨红兰 李军伟 廖盛厦 邓彭艳 覃盈盈 梁士楚关键词:互花米草 净光合速率 气孔导度 蒸腾速率 红树林保护区中互花米草结实器官数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揭示互花米草种群有性繁殖期花器数目及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分配对策。[方法]以分布于广西合浦山口红树林保护区的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为研究对象,研究并统计不同生境条件(淤泥质、泥沙质、沙质)下互花米草种子成熟期结实器官的形态、数量特征及饱满种子的百粒重。[结果]单株互花米草以泥沙质中的长势最好,沙质中生长的互花米草结实器官各形态因子均大于在淤泥质和泥沙质中,但是结实器官的数量特征则是淤泥质中的互花米草占优势,沙质的其次,泥沙质中的最低;3种生境中小穗顶端的种子饱满程度远高于小穗底部。[结论]生境条件较好时,互花米草营养生长相对旺盛,但小穗的结实率下降;当生境条件较差时,情况相反。 覃盈盈 梁士楚关键词:互花米草 不同生境 红树林生境中互花米草气孔导度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9 2009年 以生长在山口红树林保护区内壤质海滩上的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为对象,对午间退潮到天黑这一特定时间段其叶片气孔导度及相应环境因子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互花米草不同叶位的叶片气孔导度不同,在垂直方向上,其排序大致呈现中上部>顶部>中下部>下部的趋势;叶片气孔导度与光强、叶温呈幂函数关系,与时间、相对湿度呈负指数函数关系;在相对湿度为50%~60%时,气孔导度最大,随着湿度的增加,气孔有关闭的趋势,气孔导度变小;互花米草植株中部的叶片对整个植株光合产物积累的贡献较大。各种环境因子对互花米草气孔的开闭存在交互作用,因此,互花米草叶片的气孔导度是对环境因子的综合反应。 覃盈盈 甘肖梅 蒋潇潇 李军伟 韦锋 梁士楚关键词:互花米草 气孔导度 叶温 相对湿度 互花米草在不同生境中的形态可塑性与生物量分配 被引量:9 2009年 该文以分布于广西合浦山口红树林保护区的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的生境条件(淤泥质、泥沙质、沙质)对其形态因子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境条件对互花米草的形态因子和生物量的生长有显著影响。三种生境中,以淤泥质中生长的互花米草的单位面积株数和生物量最高;比较单株的形态因子,则以泥沙质中的互花米草长势最佳,并与淤泥质、沙质相差显著;在淤泥质与沙质中,除地下生物量外,其它形态因子与生物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不同的生境中互花米草生物量的分配存在一定的差异;土壤透气性及养分含量可能是影响互花米草形态因子和生物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覃盈盈 蒋潇潇 李峰 梁士楚关键词:互花米草 不同生境 生物量分配 山口红树林区互花米草有性繁殖期的生物量动态 被引量:11 2008年 以山口红树林保护区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为研究对象,对其有性繁殖期(2007年6—11月)的生物量动态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繁殖初期,不同营养器官的生物量随时间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在繁殖后期,根、茎和叶的生物量的增长率均出现负值,其中根生物量和叶生物量的负增长导致茎生物量出现负增长。地下部分生物量远小于地上部分生物量,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除6月份外呈现茎>叶>根>繁殖器官。地下部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随着时间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根系生物量比例从6月份的28.9%下降到11月的14.0%;繁殖器官生物量的比例不大,随着时间呈现增加的趋势。 覃盈盈 蒋潇潇 李峰 韦锋 梁士楚关键词:互花米草 生物量 农杆菌介导系统获得性抗性调节基因(NPR1)转化罗汉果的研究 被引量:4 2010年 以罗汉果子叶为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从拟南芥中克隆到的NPR1基因导入罗汉果。经抗生素筛选、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表明:NPR1基因已经整合到罗汉果基因组。通过外植体不同分化阶段的抗性筛选,获得转基因植株。在烟草花叶病毒接种6周后,转基因植株的发病程度明显低于非转基因植株。 李文兰 李景剑 李华英关键词:NPR1基因 农杆菌介导 PCR 广西红树林优势种群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6 2008年 木榄(Bruguieragymnorrhiza)和红海榄(Rhizophorastylosa)是红树林乔木层的优势种,起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文章采用常用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计测公式和Hegyi竞争指数模型,研究木榄和红海榄种内以及种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木榄和红海榄有极其相似的生态位宽度和极高的生态位重叠关系,Hegyi竞争指数模型计算的竞争强度也证明,木榄和红海榄之间存在有激烈的生存竞争,并预测到木榄和红海榄将长期共存,但木榄在竞争中有微弱的优势。 姚贻强 梁士楚 李桂荣 毕秀莲 田永航关键词:木榄 红海榄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A Study of Fructification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partina alterniflora Lossel in Mangroves 被引量:7 2009年 [Objective] The countermeasure on the number of fructification of Spartina alterniflora in the period of sexual reproduction and the component of seed yielding construction was explored.[Method] The Spartina altemiflora in Mangroves conservation zone located at Hepu of Guangxi being taken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 its morphological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weight of 100 full seeds at maturity stage in three different growth conditions( clay, loam and sand) were studied. [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partina alterniflora had the best growth pattern in the loam. The morphological factors of fructification of S. altemiflora grown in sand were larger then in others. In the three growth conditions the order of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fructification of S. alterniflora was clay 〉 sand 〉 loam and the seeds in spikelet at top position were more maturity than those at the button position. [ Conclusion] In good condition, the Spartina altemiflora growth was vigor but the ratio of seed-setting was low. 覃盈盈 梁士楚关键词:FRUCTIFICATION 不同抗生素对罗汉果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2 2010年 本研究探讨了抗生素潮霉素(Hyg)、头孢霉素(Cef)、氨苄青霉素(Ap)和羧苄青霉素(Carb)对罗汉果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影响,确立了其在罗汉果转基因过程中的剂量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对罗汉果子叶离体培养的毒性比头孢霉素大;以头孢霉素抑菌效果最佳,250mg/L已经能完全抑制农杆菌的生长;用潮霉素(Hyg)罗汉果转基因植株进行抗性筛选,结果表明选择剂Hyg在不定芽和不定根抗性筛选中的临界浓度分别为25mg/L和10mg/L。 李文兰 李华英 盛小伟关键词:抗生素 罗汉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3 2010年 本研究以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Swingle)C.Jeffery)子叶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探讨影响罗汉果转化的几个重要因素,建立罗汉果稳定的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农杆菌转化前对子叶进行预培养可以促进细胞分裂,预培养的最佳时间为1d,侵染时间以为20~30min为宜,共培养最佳时间为4d,附加100μmol/L的乙酰丁香酮(AS)可促进转化。通过潮霉素抗性不定芽分化和抗性不定根分化的两轮筛选及PCR检测,获得56株PCR阳性植株,阳性转基因植株频率为6.86%,初步证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罗汉果基因组中。 李文兰 高永华 李华英关键词:农杆菌介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