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1050)
- 作品数:20 被引量:605H指数:14
- 相关作者:修春亮赵映慧姜博孙平军魏冶更多>>
-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东北地区经济空间极化及其驱动因子的定量研究被引量:35
- 2013年
- 在对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借鉴有关研究方法,遵循从过程到格局、机理,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思路,首先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综合分析东北三省及其内部各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极化的过程与空间格局,接着以人均GDP的极化水平为应变量,以工业总产值、当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复合流量的极化水平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①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空间极化现象,且整体呈现出南强北弱的态势;②哈长经济区和辽中南经济区已初步形成,其中哈长经济区处于明显的集聚阶段,而辽中南经济区扩散效应已开始发挥作用;③地区经济发展的位序排名及其变化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中心逐步南移;④区域差异和空间极化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出先升后降,但总体水平呈上升的变化态势;⑤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各动力因子的作用程度和作用趋势不尽相同,但工业总产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东北三省及其内部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演变所共有的主导驱动因子,说明其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内生增长过程,并提出应强化市场体制转轨、国有企业改组改革、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
- 孙平军修春亮董超
- 关键词:区域经济空间极化东北三省
- 黑龙江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差异分析被引量:7
- 2008年
- 本文以黑龙江省四大煤炭资源型城市(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为研究对象,采用市区GDP、市区年末总人口和人均GDP为测度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变量指标,以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总体差异模型等对四大煤城进行测度,深入分析了1990年以来黑龙江省四大煤城经济发展的差异,1990-1993年基尼系数在0.2以下,1994-2004年基尼系数在0.2~0.3间。而且2000年前四大煤城的经济发展差异总体上是扩大的,2000年以后差异趋于缩小。
- 赵映慧修春亮仉学慧
-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 重新发现哈尔滨地理位置的价值:基于洲际航空物流被引量:7
- 2010年
- 基于洲际航空物流的视角,通过构建基本航线,对比哈尔滨与北京、上海、广州、新加坡和仁川在中美航空物流网络中的可达性,论述哈尔滨在优化中美航空物流网络中的作用。研究认为,洲际航空货运需要在商载和航程之间进行选择,因而可以有不同于客运的枢纽布局安排。哈尔滨处于中美之间航空物流联系的门户位置,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仁川等城市具有更好的可达性,具有发展成为国际航空物流枢纽的潜力。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功能的成长,将使哈尔滨由东北地区主轴的"末端"转变为"门户",极大地提升城市的地位,由此可见,航空物流业的飞速发展使某些城市的地理位置具有了新的属性,并需要予以重新审视。
- 修春亮程林宋伟
- 关键词:可达性
- 东北地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性研究被引量:116
- 2012年
- 城市化是一个"人口-经济-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内在协调与否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首先通过构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内在表征指标,运用均方差赋权法,以东北地区(指的是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来综合测度其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水平;其次运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其协调程度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①东北地区经济城市化主导人口、空间城市化,但整体水平不高,平均水平基本处于加速发展阶段(0.25~0.35);②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异明显,其中人口城市化整体呈现出由北往南递减的趋势,而经济城市化则成由南往北递减的趋势,两者"内在互补(互异)"趋势非常明显;③三者城市化协调度低,且区域差异明显,由南往北递减趋势非常明显;④依据彼此间协调度主宰程度,将其划分为综合协调导向型,人口-经济、人口-空间、经济-空间协调导向型4种类型。
- 孙平军丁四保修春亮魏冶
-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流分析与模型阐释被引量:57
- 2008年
- 基于城市流理论,城市流强度的分析方法,对辽中南城市群各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与测算,并与国内部分城市群城市流相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除沈阳、大连外,群内其他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均较低;一些资源型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甚至为0;城市总体经济实力与城市流倾向度的相对比例关系不够协调;城市群结构不优,一体化程度不高,整体功能不强等,并利用SPSS软件对辽中南城市群城市流强度模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优化对策。
- 姜博修春亮陈才
- 关键词:辽中南城市群城市流强度
- 1990年以来东北地区三大城市群的极化发展被引量:19
- 2010年
- 文章分析了辽中南、吉林中部与哈大齐三大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在东北地区的地位;利用基尼系数模型测度城市群经济发展差异,并利用极化指数模型测度三大城市群的极化,极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90年代前期、1990年代后期与2000年以来,对三个时期的极化格局进行了分析;然后将东北地区的三大城市群与国内著名的三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对比,结果表明东北三大城市群在东北地区发展突出,与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相比并不突出。东北三大城市群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与经济水平不如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最后探讨了东北三大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机制。
- 赵映慧修春亮姜博程林
- 关键词:城市群极化动力机制
- 基于多元统计和地统计的肇源县表层土壤重金属来源辨析被引量:21
- 2017年
- 土壤圈是地圈系统中对人类健康影响最显著的圈层之一。土壤重金属的自然和人为来源辨析对土壤修复和保障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黑龙江省肇源县为研究区域,通过空间插值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区域土壤表层和深层土壤重金属As、Hg、Cd、Cr、Cu、Ni、Zn的含量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对区域表层土壤重金属来源进行辨析。结果表明:成土母质作为表层土壤的重要物质来源对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肇源县表层土壤中Hg元素表现出全局范围较明显的富集现象,局部区域Cd元素表现出一定的富集现象,富集原因是人为污染造成的;嫩江上游汇水区土壤重金属元素的迁入,是表层土壤重金属As、Cd、Cr、Cu、Ni、Zn等元素在研究区范围内轻度富集的主要原因。
- 张慧郑志志杨欢马鑫鹏王居午
- 关键词:地统计重金属
- 1990-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被引量:88
- 2011年
- 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研究较多,但以小尺度单元、时间连续、同时关注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速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地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单元,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沃尔夫森指数、集中指数、空间自相关方法和比重法分析了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空间差异与极化程度、经济水平和增速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区"、各地经济地位的变化,并总结了主要驱动因素和演变模式。研究表明:①全国总体空间差异与极化在波动中明显增大,2003年以后继续增大。②沿海主要城市群、省会城市、特殊资源城市是"经济热点",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步增大。③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与全国总体经济增速具有耦合关系。④经济区位、区域政策、特殊自然资源、发展基础是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形成与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 王洋修春亮
- 关键词:区域经济极化空间自相关
- 基于航空客流的中国城市层级结构分析被引量:63
- 2008年
- 基于1995、2000和2003三个年份的航空客运统计数据,分析中国城际航空客流的结构,并以优势流(dominant flow)方法为主,辅以距离平方和聚类法,分析中国主要城市在国内客运航空网络中的层级及其变化。研究表明,通过航空客运方式产生的空间联系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在航空网络的重要性方面落后于西部,北京、上海、广-深3个顶点组成全国航空网络的主干;从主导航空客流角度观察,自1995至2003年,一个高度集中的城市层级在3个全国性中心的控制下形成和发展,航空客运网络层级体系中的顶层结构业已清晰,而以下各层次的结构尚处于分化发展之中。
- 宋伟李秀伟修春亮
- 关键词:优势流
-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分析被引量:12
- 2009年
- 东北地区共有30个资源型城市。以县级行政区域单元为样本,采用年末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利用极差、比率、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0—2006年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在波动中略有增大,其中1993年与2000年差异较大。选取1993、2000、2006年为样本年份,从经济类型、资源类型角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石油型城市的经济水平较高,森工型城市较低;从地域空间考察,黑龙江省与辽宁省的资源型城市经济水平较高,吉林省较低。东北地区西部的资源型城市经济水平较高、中部次之、东部较低。
- 赵映慧修春亮宋戈程林
-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