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17B01)
- 作品数:30 被引量:114H指数:6
- 相关作者:唐小千战文斌绳秀珍史成银曲凌云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丝氨酸蛋白酶Pic在迟缓爱德华氏菌侵染鱼类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4年
- 本研究用染色体步移的方法从一株鱼类致病性迟缓爱德华氏菌TX01中克隆了丝氨酸蛋白酶的一个重要成员Pic基因,并利用缺失突变的方法构建了其基因突变株TXPic。通过比较突变株与野生株侵染大菱鲆及其外周血白细胞和头肾单核细胞的差异,发现TXPic的侵染能力较TX01有明显降低,这表明Pic可能作为毒力因子在迟缓爱德华氏菌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张璐张书仁孙铂光
- 关键词:迟缓爱德华氏菌毒力因子
-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感染鳜Siniperca chuatsi的组织病理学观察被引量:4
- 2015年
- 对经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出感染了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鳜Siniperca chuatsi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发现:患病鳜(1)造血器官严重坏死:以脾脏最为严重,脾细胞正在坏死或已坏死,细胞稀疏;头肾和肾的淋巴样组织坏死次之;(2)主要器官血管壁组织坏死:脾、肝、头肾、肾的大血管均坏死;(3)组织淤血、出血:肠、肠系膜、性腺、肝脏等部位呈现不同程度的淤血、出血;(4)在各器官出现数量不一的肿大细胞:以脾脏中最多。
- 戚瑞荣雷燕崔龙波唐绍林马家好
- 关键词: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组织病理
- 山东地区海水养殖区常见抗生素耐药菌及耐药基因分布特征被引量:14
- 2016年
- 对山东地区海水养殖海域常见抗生素耐药菌及耐药基因分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所调查5个海水养殖区水样中四环素类、磺胺类、β-内酰胺类耐药菌比例显著(p<0.05)高于氯霉素类和喹诺酮类耐药菌;此外用RT-PCR方法对共计15种耐药基因在水样中的丰度测定表明磺胺类(sul、dfra/16S rRNA=10^(-6)~10^(-2))、喹诺酮类(qnr/16S rRNA=10^(-6)~10^(-2))以及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16S rRNA=10^(-7)~10^(-2))在各水样中丰度差异不显著,而氯霉素耐药基因(cata、cmle/16S rRNA=10^(-8)~10^(-2))在不同水样中丰度差异显著,且cata1和cmle1丰度与可培养氯霉素耐药菌比例存在相关线性关系。实验数据说明山东海水养殖区水样中存在一定的抗生素耐药菌和耐药基因污染。
- 李壹曲凌云朱鹏飞田欣欣王琛
- 关键词:海水养殖区耐药菌耐药基因
- 基于四种水产病原弧菌的简型芯片检测体系的优化被引量:2
- 2015年
- 基因芯片技术在病原菌检测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前景,本文依托水产病原菌基因检测芯片的检测体系,以水产常见病原弧菌的hsp60、toxR基因检测探针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不同点样液配方、寡核苷酸探针浓度、荧光标记物质浓度、杂交温度、杂交时长对芯片杂交效果的影响,并进行相应优化。结果表明,杂交温度为60℃、杂交时长为2h、探针浓度为1μmol/L、Cy3标记的随机引物的用量为150pmol时,芯片的经济性、灵敏度、检测效率达到均衡;以0.1mol/L磷酸氢二钠和25%二甲基亚砜混合溶液作为点样液,效果较好。优化后的芯片对4种弧菌的检测没有出现交叉杂交现象,探针特异性达到100%;对溶藻弧菌全基因组DNA检测灵敏度为10fg,高出PCR方法约2个数量级。
- 朱鹏飞李壹王宗灵曲凌云
- 关键词:弧菌基因芯片
- 罗非鱼鳃霉样真菌的显微观察被引量:1
- 2016年
- 2014年5月在云南省养殖罗非鱼的鳃组织中发现一种鳃霉样真菌,经水浸片镜检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低倍镜下,鳃丝可见大量鳃霉样真菌菌丝体,菌丝体分布于鳃丝表面及鳃小片内;高倍镜下,可见菌丝体内的孢子。菌丝体主要位于鳃上皮组织及鳃小片的血管中,菌丝体内可见多核原生质体、双核体、单核体以及成熟孢子,有的单核体内有大量嗜酸性颗粒,成熟孢子呈圆形、胞质致密、染色深,位于血管中的孢子为多核、厚壁单体孢子。由于大量菌丝体的存在,鳃组织结构杂乱,鳃小片间大量细胞的增生使相邻的鳃小片粘连在一起,鳃丝呈棒状;鳃组织上皮层大多坏死,有轻微淤血,含有大量成熟孢子的鳃组织坏死严重。
- 戚瑞荣唐绍林崔龙波马家好
- 关键词:罗非鱼组织病理
- 15种中草药对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的杀灭效果及包囊破裂的条件被引量:5
- 2015年
- 比较分析了15种中草药对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滋养体和幼虫的离体杀灭效果,并探讨了刺激隐核虫包囊破裂产生幼虫的最适温度和盐度条件。结果显示,中草药药物浓度为4.55 g/L时,槟榔对滋养体和幼虫有杀灭效果,大黄和野菊花仅对幼虫有杀灭效果;药物浓度为9.09 g/L时,苦参、贯众对滋养体和幼虫具有杀灭效果。药物浓度为18.18 g/L时,黄芩、川楝子、枳壳对滋养体和幼虫都具有杀灭效果。野菊花对滋养体也具有杀灭效果;在45.45、90.09 g/L较高药物浓度时,黄芪、鱼腥草、板蓝根、白头翁、金银花、熟地黄对幼虫和滋养体具有杀灭效果。研究表明,槟榔、苦参、大黄、贯众、黄芩、枳壳、川楝子、野菊花杀虫效果显著;黄芪、鱼腥草、板蓝根、白头翁、金银花、熟地黄、黄连的杀虫效果不显著。不同培养温度和盐度对刺激隐核虫包囊破裂产出幼虫所需时间比较结果显示,包囊破裂产出幼虫的最适温度为26℃、最适盐度为20–30。
- 刘婷婷唐小千周丽
- 关键词:中草药刺激隐核虫滋养体包囊盐度
- 基因芯片检测鱼类病毒的方法建立与优化被引量:6
- 2015年
- 本研究建立并优化了一种基因芯片检测方法,可以同步检测7种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病毒(淋巴囊肿病毒、细胞肿大病毒属虹彩病毒、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毒、传染性鲑贫血病毒)。该基因芯片包含10条病毒特异性的寡核苷酸探针(25~30 mer)分别与病毒的CP、N、VP5、G、NS、MA等基因位点互补。将各病毒基因探针以50% DMSO稀释至20μmol/L,使用PersonalArrayer 16个人点样仪在醛基修饰玻片上点样,然后与Cy3标记的扩增产物在47℃条件下杂交1.5 h,最后在LuxScan 10K扫描仪上采集荧光信号、判断检测结果。初步应用表明,该基因芯片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可靠性,在鱼类病毒高通量检测技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王胜强耿伟光李晋粟子丹史成银
- 关键词:病毒基因芯片鱼类
- 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5
- 2015年
- 大菱鲆具有生长速度快和易集约化养殖等特点,自1999年创立大菱鲆"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以来,山东半岛及环渤海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厂化养殖企业和个体养殖户,大菱鲆养殖已经发展成为年产量超过6万吨的海水养殖支柱产业。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大菱鲆的病害问题也日趋严重,各种疾病的发生与流行越来越严重地制约大菱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其中盾纤毛虫病被广泛认为是大菱鲆工厂化养殖中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其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造成损失大。本研究中,我们选取山东省的莱州、昌邑、海阳,辽宁省的兴城、绥中,以及江苏省的赣榆等大菱鲆主要养殖代表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盾纤毛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各地大菱鲆盾纤毛虫病感染现状及其风险因素,旨在为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技术支持。
- 崔龙波刘冉王琛程敬伟曲凌云
- 关键词:大菱鲆纤毛虫病工厂化养殖流行病学调查海水养殖
- 培养条件对海豚链球菌的生长及其胞外产物蛋白组成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本文研究了培养条件对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NUF849生长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培养条件下海豚链球菌胞外产物的蛋白组成变化。结果显示,海豚链球菌在28℃时生长状态最好,胞外产物最丰富,主要有92 kDa、88 kDa、68 kDa、62 kDa、57 kDa、50 kDa、46 kDa、42 kDa、38 kDa、37 kDa、36 kDa、30 kDa、27 kDa和24 kDa等蛋白条带,温度升高或降低皆使蛋白条带减少;相对于普通气体环境,5%~10%CO_2对海豚链球菌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使胞外产物蛋白条带减少,92 kDa、88 kDa、62 kDa、37 kDa和27 kDa条带丰度升高;培养基含2‰葡萄糖和5‰NaCl时,海豚链球菌生物量最高,5‰和10‰葡萄糖均可增加胞外产物蛋白条带,提高68 kDa、57 kDa、37 kDa和27 kDa蛋白丰度,但20‰葡萄糖和高于10‰的NaCl会抑制海豚链球菌的生长并减少胞外产物蛋白丰度;培养基中添加二联吡啶(DPD)和FeCl_3时,海豚链球菌生长受到抑制,胞外产物蛋白条带较BHI培养基条件下明显减少。本文结果有助于认识海豚链球菌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反应,为揭示其致病机理提供依据。
- 刘海波绳秀珍唐小千邢婧战文斌
- 关键词:海豚链球菌胞外产物蛋白组成
- 引起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鱼苗大规模死亡的神经坏死病毒病被引量:5
- 2016年
- 2012和2013年,山东某育苗场15–20日龄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鱼苗出现暴发性大规模死亡,7 d内死亡率高达90%–100%。本研究调查了疾病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采集病鱼样品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运用RT-PCR方法进行了病原的检测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发现,半滑舌鳎鱼苗一般在7月和8月发病,发病时养殖水温为22–24℃。病鱼游泳行为异常,表现为上下翻游、螺旋性游动、全身大幅度波浪状浮动症状,但病鱼体表无出血和溃疡症状。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病鱼脑和视网膜组织出现严重的空泡化及坏死。病鱼样品的RT-PCR检测结果全部呈鱼类神经坏死病毒阳性。对得到的RT-PCR产物测序,进行BLAST比对,发现该病毒与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ed-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RGNNV)基因型的相似性达98%以上,而与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其他3个基因型:黄带拟鲹神经坏死病毒(Striped jack nervous necrosis virus,SJNNV)、红鳍东方鲀神经坏死病毒(Tiger puff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TPNNV)和条斑星鲽神经坏死病毒(Barfin flound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BFNNV)的相似性仅为71%–78%。由此可以判定,本研究发现的引起半滑舌鳎鱼苗大规模死亡的神经坏死病毒为RGNNV基因型,半滑舌鳎也是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天然宿主。该发现在半滑舌鳎疾病防治和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流行机制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 粟子丹李晋史成银
- 关键词:半滑舌鳎RT-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