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0803RJZA059)

作品数:14 被引量:64H指数:6
相关作者:于晓辉张方信戴飞张双霞段惠春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兰州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细胞
  • 8篇移动抑制因子
  • 8篇细胞移动
  • 8篇巨噬细胞
  • 8篇巨噬细胞移动...
  • 5篇白细胞介素
  • 4篇癌组织
  • 4篇白细胞介素-...
  • 3篇血清
  • 3篇肝炎
  • 3篇白细胞介素-...
  • 3篇MIF
  • 2篇血清MIF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幽门螺
  • 2篇幽门螺杆菌
  • 2篇螺杆菌
  • 2篇免疫
  • 2篇分化

机构

  • 14篇兰州军区兰州...
  • 2篇兰州大学
  • 2篇兰州大学第二...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甘肃省人民医...
  • 1篇青海大学
  • 1篇解放军第一医...

作者

  • 14篇于晓辉
  • 6篇戴飞
  • 6篇张方信
  • 4篇张双霞
  • 3篇杨晓萍
  • 3篇王维
  • 3篇赵夏平
  • 3篇段惠春
  • 3篇李晓云
  • 2篇赵丽
  • 2篇于海鹏
  • 2篇王兆林
  • 1篇李淑兰
  • 1篇范仲麟
  • 1篇王学红
  • 1篇张茜
  • 1篇王普选
  • 1篇贺月
  • 1篇白德成
  • 1篇王彪猛

传媒

  • 5篇胃肠病学和肝...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西北国防医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肝脏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石及其并发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的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对12例胃石在胃镜下用活检钳反复进行钳夹,对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的患者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抑酸和保护胃黏膜治疗。最后,胃石被夹碎后排出胃腔,幽门螺杆菌被清除,胃溃疡和胃炎得到治愈。
赵丽于晓辉王彪猛张方信贺月戴飞张双霞
关键词:胃石胃病幽门螺杆菌
胃镜下微波凝固治疗食管 贲门-胃底癌348例临床疗效评价
2009年
目的:评价微波凝固疗法治疗晚期食管癌和贲门-胃底癌348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晚期食管癌142例和晚期贲门-胃底癌206例为治疗组,选择放弃任何治疗的晚期食管癌和贲门-胃底癌102例为对照组,在胃镜下对治疗组瘤体进行微波凝固疗法,对照组仅进行支持对症治疗。结果:经1~2个疗程微波凝固疗法,治疗组有效率为92.82%,6、12、18和24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0%、88.6%,、81.0%、72.1%。生存期为9.5±1.4个月,最长为3年。而对照组病情逐渐加重,6、8和12个月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55.0%、31.0%和0,生存期为3.5±0.67个月,且微波凝固治疗费用低、创伤和并发症少。结论:微波凝固疗法是治疗晚期食管癌和贲门-胃底癌较理想的方法之一,有利于缓解癌性狭窄,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
于晓辉王普选张方信戴飞赵丽
关键词:胃镜微波凝固疗法晚期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组织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在正常胃黏膜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IF的表达与胃癌组织分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胃癌组织40例为实验组,正常胃黏膜20例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两组组织MIF和MIF mRNA的表达,HE染色确定胃癌组织病理分级。结果:MIF和MIF mRNA在实验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胃癌组织MIF和MIF mRNA的表达与组织病理分级无相关性(P>0.05)。结论:MIF作为一个细胞因子可能与胃癌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而与组织病理分级无关。
于晓辉于海鹏张方信张双霞
关键词:胃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技术原位杂交技术
MIF、IL-17、IL-10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检测肝细胞癌(HCC)组织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细胞介素(IL)-17和IL-10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52例术后HCC组织及其周围肝硬化组织和20例正常肝脏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织中MIF、IL-17和IL-10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52例HCC组织中MIF、IL-17和IL-10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8%、76.9%、28.8%,相应的癌旁肝硬化组织中分别为75.0%、73.0%、32.7%,20例正常肝组织中分别为20.0%、25.0%、70.0%。HCC和肝硬化组织中MIF和IL-17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肝组织,而IL-10的阳性表达率则低于正常肝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织中MIF、IL-17、IL-10表达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癌栓形成及Child-Pugh分级均无关;HCC组织不同MIF、IL-17、IL-10表达与1年生存率相关。结论 MIF、IL-17及IL-10的表达与HCC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赵夏平李晓云于晓辉
关键词: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10肝细胞癌
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炎过程中IL-6和PCT的变化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分析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药物性肝炎(drug-induced liver inflammation,DILI)过程中IL-6和PCT的变化,探讨IL-6和PCT对病情及预后判断的影响。方法收集31例DILI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用罗氏免疫分析试剂盒检测异甘草酸镁用药前后IL-6和PCT的变化。结果异甘草酸镁治疗DILI前后IL-6和PC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能明显改善DILI患者的肝功能,IL-6和PCT可以作为判断其疗效的有效血清学指标。
洪金鹏王兆林王俊科晏双龙于晓辉白德成
关键词:异甘草酸镁药物性肝炎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MIF、IL-17和IL-10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细胞介素-17(IL-17)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变化及其与肝脏炎性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12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MIF、IL-17和IL-10的含量,同时检测ALT、HBV DNA和HBV标志物。结果实验组ALT及HBV DNA在第4周开始出现明显下降,MIF、IL-17的含量在第4周开始出现明显升高,其后逐渐下降,而IL-10的含量在第12周时明显下降,其后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在有效抑制HBV的同时,还能够调节MIF、IL-17和IL-10的平衡,减轻肝脏的炎性反应。
于晓辉李晓云段惠春赵夏平王维
关键词:恩替卡韦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10
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含量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方法收集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HBe Ag阳性20例,阴性28例,选择26名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血清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3+T细胞、CD4+T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明显降低,而CD8+T细胞含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e Ag阳性和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这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判断、疾病进展、治疗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于晓辉王兆林李晓云张茜杨晓萍张方信戴飞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MIF、IL-17及IL-10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细胞介素(IL)-17及IL-10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8例慢性乙肝患者(HBeAg阳性与阴性各24例;HBV DNA阴性21例,HBV DNA阳性27例)作为试验组,2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两组血清中MIF、IL-17及IL-10的含量。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MIF[(67.50±9.21)μg/Lvs(25.21±7.08)μg/L]和IL-17[(70.93±2.24)vs(26.78±1.58)μg/L]明显升高,IL-10[(192.88±20.74)vs(240.32±28.33)μg/L]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性与阳性组、HBV DNA阴性与阳性组中MIF、IL-17及IL-10的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IF、IL-17的含量与ALT呈正相关(r=0.693,P<0.01;r=0.897,P<0.001),而IL-10与ALT呈负相关(r=-0.285,P=0.037)。结论 MIF、IL-17及IL-10可能参与慢性乙肝的发病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于晓辉李淑兰段惠春张方信
关键词: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10
肝细胞性肝癌血清中MIFIL-17IL-10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检测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IIuIar carcinoma,HCC)患者外周血中MIF、IL-17、IL-10的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8例HCC和36例肝硬化(LC)为实验组,2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中MIF、IL-17及IL-10的含量。结果:HCC组和LC组MIF和IL-17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IL-10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CC组和LC组MIF、IL-17和IL-10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F、IL-17及IL-10的紊乱可能与HCC及LC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于晓辉段惠春杨晓萍赵夏平王维戴飞
关键词: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白细胞介素-17肝细胞性肝癌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不同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Child-Pugh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的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实验组,并按Child-Pugh分级分成A、B、C三级,选择2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两组血清中MIF的含量。结果实验组MI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Child-Pugh分级的递增,MIF的含量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MIF的含量与Child-Pugh分级的程度密切相关,MIF能够反映患者肝细胞功能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于晓辉杨晓萍段惠春王维戴飞
关键词: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乙型肝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