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1CB409808)

作品数:22 被引量:452H指数:12
相关作者:陈正乐宫红良李胜祥陈柏林李丽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核工业216大队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5篇铀矿
  • 15篇盆地
  • 14篇砂岩
  • 11篇砂岩型
  • 11篇砂岩型铀矿
  • 10篇成矿
  • 7篇新生代
  • 6篇伊犁盆地
  • 5篇地浸
  • 5篇新生代构造
  • 4篇砂岩铀矿
  • 4篇准噶尔盆地
  • 4篇南缘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 3篇盆地南缘
  • 3篇
  • 3篇成矿关系
  • 3篇成矿作用
  • 2篇地浸砂岩型

机构

  • 14篇中国地质科学...
  • 13篇核工业北京地...
  • 7篇核工业216...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核工业216...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国土资源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14篇陈正乐
  • 9篇李胜祥
  • 7篇郑恩玖
  • 7篇宫红良
  • 6篇陈柏林
  • 6篇李丽
  • 6篇李细根
  • 6篇蔡煜琦
  • 5篇陈宣华
  • 5篇刘健
  • 5篇韩效忠
  • 5篇王小凤
  • 4篇蔡根庆
  • 4篇王国荣
  • 3篇蒋荣宝
  • 3篇王果
  • 3篇鲁克改
  • 2篇崔玲玲
  • 2篇陈戴生
  • 2篇王保群

传媒

  • 4篇岩石学报
  • 3篇地质学报
  • 3篇地质通报
  • 2篇中国地质
  • 2篇沉积学报
  • 2篇矿床地质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质与勘探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铀矿地质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世界核地质科...
  • 1篇第九届全国古...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9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天山后峡盆地晚中生代反冲断层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7
2008年
天山山脉是通过古生代陆壳增生和晚古生代陆-陆碰撞形成的,新生代又受到强烈的陆内挤压隆升与褶皱断裂作用的改造,但对天山造山带中生代的构造变形特征知之甚少。在北天山后峡盆地发现一系列北倾南冲的逆冲推覆构造,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推测应属于晚中生代的反冲断层。区域资料,特别是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表明,天山造山带在中生代晚期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构造隆升事件,后峡盆地的反冲构造就属于该期山脉隆升事件的构造表现。这对进一步认识天山造山带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和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对该地区的远程效应有重要意义。
李丽陈正乐蒋荣宝陈柏林鲁克改王果郑恩玖黄以王国荣李细根
关键词:天山造山带晚中生代
吐哈盆地西南缘艾丁湖斜坡带层间氧化带分带性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0
2004年
本文以十红滩铀矿床为典型实例,通过对大量钻孔岩心宏、微观研究及在充分测试分析数据基础上,将吐哈盆地西南缘艾丁湖斜坡带上层间氧化带划分成完全氧化带、不完全氧化带、亚还原带、还原带及原生带几个亚带,进而阐述了各亚带含矿砂体蚀变特征、矿物组成及其主要地球化学特征。
张子敏马汉峰蔡根庆
关键词: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层间氧化带地球化学特征
阿尔金山索尔库里北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被引量:15
2003年
索尔库里北盆地位于阿尔金山中段,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阿尔金断裂的走滑作用密切相关。根据野外地质填图的结果,通过沉积相、沉积环境的研究,在盆地内部划分出早第四纪七个泉组砾岩层,并将盆地新生代的沉积划分为两大序列:下部为渐新世下干柴沟组、中新世上干柴沟组、油砂山组序列,沉积相从底部的冲积扇、洪积扇向上逐渐变化为断陷湖盆相,再变化为冲积扇、洪积扇相,为一个完整的断陷湖盆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序列;上部为早第四纪七个泉组序列,为冲积扇、洪积扇沉积。结合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和构造变形分析,建立了盆地多阶段的构造演化模式,进而探讨了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新生代阿尔金断裂带走滑作用过程之间的动力学联系。
陈正乐白彦飞陈柏林王小凤陈宣华刘健
关键词:阿尔金断裂
蚀源区地质体铀浸出率与砂岩铀矿成矿关系
2006年
通过吐哈盆地南缘觉罗塔格山系和准噶尔盆地周缘(不包括准盆南缘北天山山脉)不同岩石浸出试验发现,同属中晚古生代的侵入岩、火山岩及变质岩,在相同条件下其铀浸出率有明显差异,即吐哈盆地南缘各类岩石的总浸出率在14.30%,而准噶尔盆地周缘(不包括准盆南缘北天山山脉)岩石的总浸出率仅为1.81%,这也许正是吐哈盆地南缘形成万吨级砂岩铀矿,而准盆北部(顶山地区)砂岩铀矿成矿前景欠佳,目前只有个别工业铀矿孔及部分矿化孔,而不具工业意义的原因之一。
蔡根庆
关键词:砂岩铀矿
计算机模拟引擎及其在铀成矿过程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2005年
本文介绍了计算机模拟引擎的设计与开发 ,铀成矿过程模拟的实施步骤 ,并对其在伊犁盆地南缘的应用作了探讨。
赵永安刘京晶黄树桃
关键词:计算机模拟引擎
阿尔金断裂中段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ESR测年证据被引量:7
2002年
阿尔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缘一条大型的走滑断裂带,与印度和亚洲大陆之间的碰撞汇聚作用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根据6个石膏的ESR(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结果,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探讨阿尔金断裂中段晚新生代的构造变形。位于断裂带中段索尔库里南盆地内广泛发育了6.3 Ma的正断层,显示了阿尔金断裂中段在上新世为正走滑。在第四纪早期,存在区域性NW—WNW向的挤压变形,阿尔金断裂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断裂的正断分量明显减弱,沉积盆地分布范围变窄,并可能一直延续到了中更新世末期。为此,笔者推测第四纪早期区域NW向挤压应力作用也是导致阿尔金山脉出现快速隆升的因素之一。
陈正乐高荐张岳桥王小凤陈宣华
关键词:阿尔金断裂ESR测年
阿尔泰额尔齐斯带东段酸性岩墙群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8
2007年
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在阿尔泰南缘额尔齐斯构造带东段、额尔齐斯活动断裂与富蕴-锡泊渡断裂之间发育了一套未变形的酸性岩墙群。岩墙群侵位于海西期片麻岩化花岗岩和上石炭统深变质的额尔齐斯组岩层中,薄片鉴定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确定为具有细晶结构的流纹斑岩。岩石的SiO_2含量为70.9%~75.38%,K_2O+Na_2O含量为7.55%~8.99%;大部分样品Na_2O>K_2O,里特曼指数值为1.8~2.5之间,Al_2O_3=12.80%~14.53%,A/CNK=0.9~1.1,NK/A=0.7~0.9,具有准铝质—弱过铝质、低镁、高钾钠、低钙和锶、高(Fe)_(mol)/(Mg)_(mol)特点,具A型花岗岩类特点,属于亚碱性脉岩。岩石轻稀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具有明显的中等负铕异常,壳源特征明显。锆石U-Pb二次粒子微探针测年显示岩墙群形成于277~286Ma。推断岩墙是阿尔泰海西期造山运动结束后,在拉张构造环境下的地壳局部熔融产物。
宫红良陈正乐胡远清李丽赖新荣马庆佑李玉英胡博张文贵
关键词:地球化学A型花岗岩额尔齐斯构造带阿尔泰造山带
西天山隆升-剥露过程初步研究被引量:46
2008年
天山造山带是在古生代造山基础上,在新生代由于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而陆内再造成山。本文主要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分析来限定西天山的隆升-剥露过程。野外系统采集西天山山脉及其伊犁盆地钻孔中的样品,挑选磷灰石进行了裂变径迹测试分析工作,着重开展了磷灰石的温度-时间反演模拟研究。根据温度-时间模拟结果推断,西天山在中新生代期间共发生了3期次的快速冷却作用,分别为早侏罗纪(200~180Ma)、白垩纪中期(115~95Ma)和新生代期间(24Ma以来);根据样品位置分析表明,西天山的隆升-剥露作用并不均一,开始于侏罗纪早期的山脉抬升范围有限,仅局限于中天山;白垩纪中期(115~95Ma),整个西天山山脉和伊犁盆地一起发生整体的抬升和剥露;新生代24Ma以来,西天山的山体块体抬升与山间盆地的断陷同时发育。
陈正乐李丽刘健宫红良蒋荣宝李胜祥郑恩玖韩效忠李细根王成王国荣王果鲁克改
关键词:伊犁盆地裂变径迹
阿尔金山早古生代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被引量:41
2004年
文章通过同位素稀释热电离质谱(ID_TIMS)锆石U_Pb法、Rb_Sr等时线法和钾长石40Ar/39Ar测年与MDD模拟得到的数据,分析了阿尔金山北缘地区花岗岩浆活动的主要时期、与阿尔金北缘大平沟金矿有关的花岗岩形成年龄、大平沟金矿可能的成矿时代以及剥露作用时代等问题,探讨了早古生代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以及金矿床的剥露历史。Rb_Sr等时线法给出大平沟金矿石英流体包裹体等时线年龄为(487±21)Ma,与阿尔金山早古生代岩浆活动的时代一致,代表了大平沟金矿床的成矿年龄。大平沟金矿的剥露作用发生在早侏罗世拉配泉断裂伸展作用时期。
杨屹陈宣华George Gehrels王小凤秦红陈正乐杨风陈柏林李学智
关键词:地球化学
天山两侧山前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成因刍议被引量:17
2009年
天山两侧山前新生代构造变形强烈,是研究盆山耦合动力学机制的理想场所。文中在综合分析前人资料基础上,结合作者的野外观测和分析,综述了天山两侧盆山转换部位不同段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新生代构造变形在天山南北山前相似性和差异性共存:变形由山体向盆地扩展,时间逐渐变新;但是南侧比北侧变形起始时间早,地壳缩短量和缩短率大。在东西方向上新生代构造变形也存在明显的分段相似性特征,整体上显示出斜方对称的变形图像:东天山博格达山前为基底式逆冲推覆,南侧为走滑变形;中天山南北两侧为多排子的褶皱-逆冲推覆构造,西天山南侧也为基底式的逆冲推覆,北侧为走滑变形。综合前人研究,认为印度和亚洲大陆的碰撞及其随后陆陆汇聚作用的远程效应,是形成天山两侧山前新生代构造变形在南北方向上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主要原因;而天山山体内部先存的相对刚性地块和大型断裂,则导致了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东西向分段差异性和斜方对称的特征。
陈正乐鲁克改王果陈柏林李丽蒋荣宝崔玲玲宫红良
关键词:盆山耦合地球动力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