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C16B03)
- 作品数:24 被引量:215H指数:9
- 相关作者:黄启飞王琪杨昱杨玉飞张霞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鸡粪堆肥水溶性有机物特征紫外吸收光谱研究被引量:53
- 2010年
-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不同堆肥时期样品中水溶性有机物(DOM)的特征吸收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堆肥进行时样品DOM中的非腐殖质物质不断转化为腐殖质类物质,并且腐殖质物质的芳构化及分子量增加,腐殖化程度加大,同时苯环结构上的脂肪链降解成羰基、羧基等官能团。相关性分析显示,相同DOM浓度(DOC)样品在254与280nm的吸收值SUVA254,SUVA280,226~400nm吸光度的积分A226~400两两间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与DOC均显著负相关,但以A226~400与DOC相关性最高;253和203nm吸光度比值E253/E203与SUVA254,SUVA280及A226~400均达到显著相关,但与DOC的相关性不如后三者;250和365nm吸光度比值E250/E365及465和665nm吸光度比值E465/E665与其他参数均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堆肥的进行DOM稳定度增加,对重金属配位能力增强;在所研究的紫外-可见光谱吸收参数中,A226~400最能反映堆肥腐熟度变化。
- 李鸣晓何小松刘骏席北斗赵越魏自民姜永海苏婧胡春明
- 关键词:堆肥水溶性有机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六氯苯在中国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场地中空间分布研究被引量:11
- 2009年
- 在多年六氯苯生产车间及周围布设采样点,采取不同深度的土壤进行分析,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场地中六氯苯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生产车间附近污染严重,六氯苯的最高质量浓度为25911.95mg/kg,平均为4944.07mg/kg,在风力作用下六氯苯浓度向东南方向扩散;-3m土层(以表土层为基准,表土层以下的土层深度为负值)中六氯苯最高质量浓度为369.63mg/kg,平均为54.77mg/kg,六氯苯浓度较表土层迅速下降,六氯苯污染中心位置与表土层对应;-5m土层由于土壤类型为黏土或淤泥质黏土,六氯苯浓度相对于-3m土层反而升高,平均质量浓度为92.13mg/kg。纵观整个污染场地六氯苯的污染分布情况,污染中心位置向南移动,且六氯苯在垂直方向的迁移和浓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
- 马运黄启飞赵秀兰
- 关键词:六氯苯污染场地
- 再生塑料袋包装食品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价被引量:2
- 2010年
- 再生塑料袋由塑料废弃物经加工处理后制成,含有很多有毒有害物质。但由于其价格便宜,市场竞争力极大,在熟食包装市场上占据着很大的份额。文章运用美国的健康风险评价框架,设计了两种典型模拟场景试验,测试了不同颜色的再生塑料袋在一定条件下,有害物质在食品模拟物中的溶出量;并对食用再生塑料袋包装的食品可能给人体带来的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美国EPA定义,致癌风险指数超过10-6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致癌危害;非致癌风险指数超过1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非致癌危害。根据评价结果,五种颜色的再生塑料袋均不存在致癌风险。对于非致癌风险,蓝色、黄色和和白色再生塑料袋的非致癌风险值均低于1,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健康危害。而黑色和红色再生塑料袋中非致癌风险值和总风险值均超过临界值1,会对人体产生非致癌健康危害,其中红色再生塑料袋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最大。
- 李千婷海热提林爱军
- 关键词:资源化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致癌风险
- 废塑料再生产品对生菜种子萌发及根伸长影响
- 2010年
-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三种废塑料再生产品对生菜种子萌发及根伸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菜种子发芽阶段,再生塑料和再生建材对生菜种子发芽率影响都不大,但低浓度的再生油就已对生菜种子发芽率产生了很大的抑制效应,如500mg/kg处理时,发芽率为对照的61.5%,极显著地低于对照(P<0.01)。在生菜生长阶段,随着废塑料再生产品处理浓度的增加,对生菜根长和芽长的抑制作用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再生塑料和再生建材对生菜种子发芽率及根、芽长受抑制的敏感性依次为根长>芽长>发芽率,而对于再生油,根、芽长受污染胁迫抑制明显,当污染浓度为15000mg/kg时,根长抑制率已达到了67.1%±2.1%,芽长抑制率高达77.8%±2.2%,三项指标对再生油胁迫的敏感性则表现为发芽率>芽长>根长。
- 陈海燕海热提
- 关键词:再生塑料再生油生菜种子萌发根伸长抑制率
- 废物水泥窑共处置产品中重金属释放潜能表征研究被引量:17
- 2008年
- 通过模拟煅烧试验制取水泥熟料,并采用国标GB/T17671—1999制取混凝土样品.选用酸解法,EANEN7371和pH静态试验分别测定了混凝土中重金属的全量、有效量和在不同pH系列中的释放量,研究了废物水泥窑共处置产品环境安全性评价中重金属的释放潜能指标.结果表明,全量和有效量存在较大差异,但二者间的相关性因元素种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别,Ni,Cd的全量和有效量间相关性较好,R2分别为0.989和0.994,而Cr,As和Pb基本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pH静态试验中最大释放量与有效量较为接近,而与全量有较大差异;有效量是废物水泥窑共处置产品使用过程中表征其重金属释放潜能的较优指标.
- 杨玉飞黄启飞杨昱王琪
- 关键词:水泥产品重金属水泥窑共处置
- 废物水泥窑共处置产品中重金属释放pH静态试验研究被引量:29
- 2008年
- 通过模拟煅烧试验制取水泥熟料,并制取混凝土样品,将样品破碎至粒径小于1mm.采用pH静态(pH-dependence)试验研究pH对破碎混凝土样品中重金属(Cr,Ni,As,Cd和Pb)浸出特性的影响以及混凝土样品的酸中和容量.结果表明,混凝土的酸中和能力较大,浸出液pH降至6.87,需加入2.5mol/kg的硝酸,而浸出液pH降至1.46的过程中,需要消耗15mol/kg的硝酸,因此在一般的混凝土使用过程中,混凝土孔隙水的pH能在较长段时间内保持中性或弱碱性;浸提剂的酸碱性是影响混凝土中重金属浸出的重要参数,在试验研究的pH范围内,不同重金属的浸出规律不同;混凝土中重金属的浸出与其在混凝土中的存在形态及混凝土矿物对重金属的作用相关.
- 杨昱杨玉飞黄启飞张霞王琪
- 关键词:水泥产品重金属水泥窑共处置
- 固体废物水泥窑共处置产品中Cr释放的pH影响被引量:8
- 2008年
- 通过模拟煅烧试验制取水泥熟料,并制取混凝土样品.参照EANEN7375浸出方法,设定5种不同pH的浸取液,研究pH对混凝土样品中重金属Cr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强酸性条件下,Cr的累积释放量较大,pH为2.00和3.50的条件下,Cr的累积释放量分别为64.7和21.4mg/m2,而pH为5.00,7.35和10.00的浸取液中Cr的累积释放量基本一致,分别为5.10,5.05和5.00mg/m2;浸取液pH分别为5.00,7.35和10.00的条件下,Cr的释放机理为扩散控制,释放曲线与斜率为0.5的直线拟合较佳,且不同区间释放量曲线的斜率均在0.35~0.65内;pH为2.00的浸取液中Cr的释放在前期为扩散控制,中、后期出现耗竭现象;pH为3.50的浸取液中Cr的释放在前期同样为扩散控制,但中、后期发生了溶解作用.
- 杨昱黄启飞杨玉飞张霞王琪
- 关键词:水泥产品CR释放量水泥窑共处置
- 系统动力学模型在电子废弃物产生量预测中的应用——以广州市废旧电脑为例被引量:14
- 2009年
- 电子废弃物以其数量大、增长速度快,同时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和大量可回收材料等显著特点而备受社会各部门关注。以广州市废旧电脑为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基于Vensim语言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模拟广州市2001-2020年废旧电脑产生量的发展趋势。该模型由经济子系统、人口子系统、政策子系统、一次及二次使用废旧电脑形成子系统等部分构成。结果表明,广州市电脑保有量、废旧电脑量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据该模型预测,2020年广州市电脑保有量将突破650万台,户均拥有量将达到2.36台。利用相关历史数据检验了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误差范围为-6.49%~1.95%。妥善处置量大且增长速度快的电子废弃物将是社会亟需解决的棘手难题之一,应引起有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 洪鸿加彭晓春陈志良王俊能胡小英
-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废旧电脑
- 废物水泥窑共处置产品中重金属释放模型研究——混凝土路面场景被引量:9
- 2010年
- 通过模拟煅烧试验制取水泥熟料,并制得混凝土样品。在混凝土路面场景分析的基础上,参照欧盟固体中无机组分有效量测试方法(EA NEN7371),以pH=3.2的HNO3/H2SO4溶液(质量比为1∶2)为浸取液,在液固比为20 L/kg条件下,对混凝土样品进行模拟浸出实验;参照欧盟块状材料中无机组分的扩散实验方法(EA NEN7375)测定混凝土样品中重金属的有效释放量。模拟浸出实验结果表明,Cr、Ni和Cd在浸出过程中扩散控制是其释放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重金属在混凝土路面中的释放模型。实验室实测累积释放量(实测值)与模型预测累积释放量(预测值)的拟合检验结果表明,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差异不显著,释放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混凝土路面中重金属的长期累积释放量。
- 张霞黄启飞王琪杨昱杨玉飞
- 关键词:水泥窑共处置混凝土路面重金属
- 污泥制陶粒技术可行性分析与烧结机理研究被引量:25
- 2008年
- 研究了污泥烧结陶粒轻骨料的建材性能,分析了污泥制陶粒轻骨料的技术可行性和存在的难题,并从烧结过程的结构形态变化和晶体相反应机理角度讨论了可行的解决办法.结果表明,当烧结温度为1050℃,烧结时间为30min时,烧结体的内部产生熔融液相导致烧结体收缩致密化,建材性能显著提高,但抗压强度仍达不到建材标准要求.其主要原因是污泥中的有机物含量较高,烧结过程中有机物的挥发导致烧结体内部产生较大孔隙,使产品开裂.污泥烧结体中的主要晶体相是石英、钙黄长石、钙镁磷酸盐和磷酸铝,污泥中磷的含量很高,因此,可添加高铝无机材料促进钙镁磷酸盐和磷酸铝高强晶体相的形成,提高烧结体抗压强度,经调质后利用污泥烧结陶粒轻骨料技术可行.
- 王兴润金宜英聂永丰李丽王琪
- 关键词:污泥陶粒内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