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2011ZX08003-001)
-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晓芳张杰何康来田兰芝陆伟更多>>
- 相关机构: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青年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基于GFP观察的花粉介导植物转基因方法的细胞学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花粉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方法不需要组织培养过程,且操作简便易行。为明确该方法的细胞学基础,以离体玉米(Zea mays)郑单958花粉为材料,在超声波作用下将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质粒与花粉共处理,对处理过的花粉进行体外培养及人工授粉,并利用荧光显微镜对GFP基因在玉米花粉粒、花粉管及胚中的表达进行示踪观察。结果表明:处理组和对照组均有部分花粉粒呈强烈的绿色荧光,因此通过观察花粉粒荧光来确定GFP基因是否表达不可靠;处理组花粉管较对照呈现强烈的绿色荧光;GFP基因在玉米胚中表达可以作为鉴定转化体的证据。该实验首次利用荧光观察为花粉介导植物转基因方法提供了可视的细胞学证据。
- 李娜孙毅杨利艳
- 关键词:细胞学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超声波
- 高效、准确的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被引量:7
- 2015年
- 为建立高效、准确的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通过将玉米人工接种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研究了温度对RBSDV在灰飞虱体内循回期的影响以及玉米接种苗龄、接种强度及接种时间对人工接种鉴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病毒在灰飞虱体内的循回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平均温度分别为18.50、23.50、27.50℃时,循回期分别为36.27、21.76、16.38 d;在玉米芽鞘期至2叶1心期接种,接种强度每苗为7~10头虫,接种时间72~96 h条件下,鉴定效果优于其它处理;感病对照郑单958、掖107、掖478发病充分,病情指数为97.70%~100.00%。用已知抗性水平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进行验证,鉴定结果表明该人工接种鉴定技术可客观反映供试玉米材料的实际抗性水平。
- 张爱红邸垫平张晓芳路银贵田兰芝苗洪芹
-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人工接种
- 转Bt cry1Ah/2mG2-epsps双价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研究被引量:7
- 2012年
- 构建了含有Bt杀虫基因cry1Ah和耐草甘膦基因2mG2-epsps的双价植物表达载体pMAGUHM,通过基因枪轰击Q31×Z31杂交组合的胚性愈伤组织,以2mG2-epsps为筛选标记,通过1mmol/L草甘膦异丙胺盐筛选,获得T0代转化植株80株,其中PCR检测有36株为阳性植株,阳性率达45%。对得到的阳性植株的T1、T2代进行了跟踪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并正确表达。草甘膦及玉米螟抗性检测结果表明,有5个转基因品系表现出具有耐草甘膦和抗虫的双重特性。
- 赫福霞郎志宏张杰陆伟何康来黄大昉
- 关键词:双价基因耐除草剂草甘膦异丙胺盐抗虫BT杀虫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