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404-002) 作品数:25 被引量:133 H指数:8 相关作者: 谭浩强 张晓健 米子龙 王东升 石宝友 更多>> 相关机构: 清华大学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建筑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化学工程 医药卫生 更多>>
珠海市饮用水水源藻类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 被引量:3 2021年 为探究珠海市多水源供水体系下存在的水源水质问题,特别是藻类问题,采用单因子分析法评价2016—2019年珠海市4座典型水库的数项水质指标,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水库水中藻类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双变量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10项水质指标与藻密度间的相关性。基于对水质数据的分析发现:珠海市水源水存在较为突出的高藻密度及高嗅味问题,其中,藻密度从春季开始普遍出现上升,而嗅味物质的质量浓度则秋冬季达到峰值,二者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水库藻密度的主要因素有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影响嗅味物质产生的主要因素有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浊度;控制水库水体的氨氮和有机物含量可以有效减少藻类数量,改善嗅味物质的产生。建立的拟合优度较高的回归模型可以用于初步预测水库水质。通过点、面源污染的控制,调节水库水体流态,结合臭氧活性炭、紫外高级氧化等深度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珠海市水源水存在的高藻及嗅味问题。 凌艳晨 苏宇亮 胡克武 袁汉鸿 吴斌 黄洪波 方黎 吴杰 黄天寅 敖秀玮 孙文俊关键词:多水源 嗅味物质 深度处理 紫外线消毒技术在二次供水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2021年 介绍了紫外线消毒技术在二次供水中的应用情况,并进行了二次供水紫外线消毒实验。结果表明:①紫外线消毒会使二次供水中的余氯略有降低,但是仍满足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限值要求;②紫外线消毒在80 m J/cm^(2)辐射剂量内仅小幅改变水中部分有机物的官能团;③紫外线消毒对二次供水中消毒副产物(DBPs)的浓度和生成几乎没有影响。 曹文烽 黄天寅 孙文俊 石景东关键词:二次供水 紫外线消毒技术 消毒副产物 基于氧化还原电位调节的管网铁释放控制特性 被引量:1 2015年 针对水源切换引发的供水管网铁释放问题,研究了基于游离氯和氯胺调节管网水氧化还原电位(ORP)对铁释放的控制特性。研究表明,ORP≥300 m V时,氧化还原电位与游离氯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而与氯胺无相关性。采用游离氯消毒时,在低氧化还原电位(ORP≤300 m V)条件下,管壁的铁锈垢发生还原反应,铁释放随着腐蚀性阴离子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强;在高氧化还原电位(ORP≥400 m V)条件下,管壁的铁锈垢基本稳定,离子强度的升高对铁释放基本无影响。采用氯胺消毒时,管网水的ORP<300 m V,管壁的铁锈垢易发生还原反应而引发铁释放,且离子强度越高,铁释放速率越快。可见,游离氯具有更高的氧化还原电位,对管网铁释放具有更优的控制效果。因此,当水源切换为有机物等耗氯物质含量显著降低的优质水源后,建议水厂将氯胺消毒切换为游离氯消毒。 米子龙 张晓健 刘昀关键词:氧化还原电位 游离氯 氯胺 供水管网 磷硅系复配缓蚀剂对管网铁释放控制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5 2015年 针对城市多水源切换供水可能引发的管网"黄水"现象,以通水水源分别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铸铁管道搭建两套中试系统,开展了正磷酸盐、聚磷酸盐和硅酸盐缓蚀剂复配投加方式对给水管网铁释放控制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原通地表水的管道对水源切换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原通地下水的管道受水源切换的影响较为明显,表现为铁释放量较大,总铁含量超标。以一定比例复配的缓蚀剂投加初期对原通地下水的管道铁释放有促进作用,对原通地表水的管道影响较小;但随着缓蚀剂中硅酸盐所占比例的减小,铁释放现象逐渐得到抑制。停止投加缓蚀剂后两套系统铁释放比未投加之前明显下降,降幅分别为51%和57%,出水总铁均达标。缓蚀剂的投加对铝、锰和铬微量金属元素的释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铜、锌、镍、砷等的释放影响不大。 鲁智礼 宛云杰 石宝友 王刚亮 孙慧芳 顾军农 李玉仙 王东升关键词:水源切换 铁释放 硅酸盐 缓蚀剂 活性炭净水工艺微生物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6 2015年 采用基于16SrDNA的焦磷酸测序法对北京某水厂活性炭净水工艺各单元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砂滤对细菌多样性影响较小,活性炭工艺使菌群多样性升高。活性炭颗粒上的细菌群落结构与各工艺出水差异明显。α,β和γ变形菌纲是工艺出水和活性炭上的优势菌,活性炭池可以有效去除α变形菌纲和γ变形菌,但加氯消毒后的出厂水中α变形菌纲比例很高。出厂水中的第一优势菌为嗜氢菌属,含量高达86.2%。出厂水和活性炭颗粒上发现了9种潜在致病菌,如短波单胞菌、黄色单胞菌和鞘氨醇单胞菌等,但相对丰度较低,对饮用水安全影响较小。 张明露 刘文君 李翠萍 李玉仙 顾军农关键词:活性炭 微生物安全 焦磷酸测序 珠江水源水厂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有机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被引量:5 2021年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的珠江流域的水质不断受到污染,珠海市给水厂的水源也受到污染。建议通过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进一步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研究采用小试试验对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进行研究。重点考察了臭氧质量浓度为1.0 mg/L、活性炭柱空床时间为15 min和臭氧质量浓度为1.5 mg/L、活性炭空床时间为30 min这两个工况下,2-甲基异莰醇、土臭素、TOC、UV_(254)、浑浊度的去除效果,以及对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控制效果,并通过分子量分布和三维荧光对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进行分析,发现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可以很好地去除2-甲基异莰醇和土臭素。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对三卤甲烷和含氮类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也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但是对于HAAs卤乙酸类的DBPs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效果不佳。同时,文中也给出了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运行工况的建议。 陈仲贇 苏宇亮 孙文俊 王伟博 吴芳芳 胡克武 吴斌关键词:臭氧-生物活性炭 深度处理 嗅味 水厂 丹江口水库水质监测分析 被引量:5 2015年 为保障城市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之前,对丹江口水库水质进行了连续3年的监测分析。检测数据显示,从2011年12月到2014年11月,丹江口水库水体的水温在6~27℃之间波动,浊度在高浊期数值大于5 NTU,低浊期数值小于2 NTU,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丹江口水库水体溶解氧含量属于Ⅰ类水体,高锰酸盐指数在高浊期属于Ⅱ类水体,低浊期属于Ⅰ类水体,总磷浓度介于Ⅱ类~Ⅲ类水体,氨氮含量属于Ⅰ类水体,总氮含量介于Ⅲ类~Ⅴ类水体之间,硫酸根和氯离子大大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限值。 谭浩强 何文杰 韩宏大 张旭东 马越 张世红关键词:饮用水 丹江口水库 水源 水质 上向流炭吸附脉冲澄清池优化运行研究 被引量:5 2017年 结合上向流炭吸附脉冲澄清池的工作原理,确定了适合脉冲澄清池运行的排泥方式——流量配比方式,通过不同水质期引滦原水混凝试验测定的污泥沉降比,计算出脉冲澄清池初始化完成时间和排泥运行参数值,为可编程逻辑控制系统中的参数设定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了排泥自动化运行和节能减排的优化运行目标。 于益群 方自毅 何凤华 李建科 张怡然 许德凯关键词:节能减排 给水管网管垢中铝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被引量:8 2015年 以实际给水管网中采集的大量不同类型的管垢样品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不同水源条件下形成的管垢表层沉积物和底层硬质垢中的铝元素含量及其存在形态,同时分析了铝与其他元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管垢表层沉积物中铝含量明显高于底层硬质垢,且主要以无定形态存在;而含铝晶体矿物成分主要存在于底层硬质垢中。地表水条件下形成的管垢铝含量高于地下水条件下形成的管垢铝含量。对于表层沉积物,地下水对应的样品中含铝晶体检出率高于地表水对应的样品;而对于底层硬质垢,地表水对应的样品中含铝晶体检出率高于地下水对应的样品。地表水管垢样品中含铝晶体以斜长石、微斜长石和铝酸钙为主,而地下水管垢样品中含铝晶体主要类型为斜长石、微斜长石和云母。相关性分析显示,所有管垢样品中铝与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硅元素、钾元素呈显著正相关。 张玥 石宝友 宛云杰 孙慧芳 顾军农 王东升关键词:给水管网 管垢 铝 给水管网对黄河水源水质的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考察北方某市水源切换为黄河水源后管网的适应性等问题,采集了当地3处典型供水区域管段搭建管网模拟系统进行水源切换试验。地下水厂供水区域、地表水厂管网前端、地表水厂管网末梢等3处管段试验结果表明,历史水源水质、管道在供水管网中所处位置共同影响着管道中的溶解氧和消毒剂浓度,继而影响水的氧化还原电位。地表水条件下形成的管垢相对较稳定,而地下水条件下所形成的管垢稳定性相对较差;同为地表水条件下的管垢,与处于供水管网末端的管段相比,处于前端的管段更为稳定。切换为黄河水源后,3处管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水",地表水区域管段适应期较短,地下水区域管段适应期较长。 林爱武 李玉仙 张磊 曹新垲关键词:水源切换 管网 黄水 适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