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青年创新基金
- 作品数:47 被引量:119H指数:6
- 相关作者:张学文宋文菲梁铖王艳辉杨爽更多>>
- 相关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山西农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蜂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 云南云贵高原中蜂与滇南中蜂形态学初探被引量:1
- 2014年
- 为了研究云贵高原中蜂与滇南中蜂在形态学上的差异,对云南省各地的中蜂样本进行了形态测定分析。38个形态特征的测定结果表明滇南中蜂比云贵高原中蜂颜色较浅,体型相对较小;聚类分析得出:北回归线以南地区主要是滇南中蜂的分布区,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主要是云贵高原中蜂的分布区。由此可知,北回归线对滇南中蜂和云贵高原中蜂划分具有重要的地理分隔意义,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两个地方品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 张祖芸罗卫庭宋文菲梁铖张学文
- 关键词:形态学北回归线
- 大蜡螟幼虫和成虫对不同蜜蜂巢脾的选择被引量:7
- 2014年
- 为了探究大蜡螟幼虫和成虫对东、西方蜜蜂巢脾的选择偏好性及其机理,分别在蜂场和实验室放置两种蜜蜂的巢脾(巢脾带花粉和蜜),观察记录巢脾受大蜡螟的侵染情况。结果表明,在东方蜜蜂蜂场和西方蜜蜂蜂场,单独放置的东方蜜蜂巢脾平均2 d即受大蜡螟侵染严重,而单独放置的西方蜜蜂巢脾却不受大蜡螟侵染,一同放置的东、西方蜜蜂巢脾,平均2 d后东方蜜蜂巢脾遭受大蜡螟成虫侵染,5 d后大蜡螟幼虫转移侵染西方蜜蜂巢脾;在实验室,大蜡螟幼虫选择东、西方蜜蜂巢脾无显著差异。说明不取食的大蜡螟成虫基于嗅觉偏向选择东方蜜蜂巢脾,而取食巢脾的大蜡螟幼虫则对东、西方蜜蜂巢脾无选择性。
- 杨爽梁铖宋文菲张学文罗卫庭
- 关键词:选择性
- 云南威信、镇雄与蒙自东方蜜蜂形态对比分析
- 2014年
- 威信、镇雄年均日照时间较少,降水量较多,采集威信东方蜜蜂3群蜂群蜜蜂样本和镇雄东方蜜蜂1群蜂群样本,与蒙自东方蜜蜂6群蜂群样本进行对比分析,每群测定分析15只,每只工蜂共有38个测定的形态指标。结果表明,镇雄东方蜜蜂形态特征上与威信和蒙自东方蜜蜂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对进一步揭示威信、镇雄东方蜜蜂的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价值,为建立保种区域奠定基础。
- 宗德琴杨若鹏张学文罗卫庭宋文菲张祖芸
- 关键词:东方蜜蜂生物学特性形态学
- 1-脱氧野尻霉素对家蚕中肠BmSuc1基因表达及其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为研究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简称DNJ)对家蚕中肠BmSuc1基因表达及其酶活性的影响,以5龄第3天家蚕为试验材料,经口添食不同剂量的生物碱DNJ,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中肠BmSuc1的表达情况,同时测定β-呋喃果糖苷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添食不同剂量的DNJ均能引起BmSuc1基因在添食6、9 h出现上调表达,但相对表达量有一定差异,添食4μg/头的处理组在添食6、9 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9、2.9倍,添食2μg/头的处理组在添食6、9 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仅为对照组的1.5、1.8倍。另外,添食4μg/头的处理组β-呋喃果糖苷酶活性在添食6、9、12 h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添食2μg/头的处理组酶活性仅在添食6、9 h显著高于对照组。由结果可知,酶活性变化与基因的转录表达规律基本一致。
- 杨伟克唐芬芬刘增虎钟健董占鹏
- 关键词:家蚕Β-呋喃果糖苷酶实时荧光定量PCR
- 不同巢脾对大蜡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大蜡螟是东方蜜蜂的主要敌害之一,是造成蜂群飞逃的主要原因。为了弄清饲料营养对大蜡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用5种不同的饲料(中蜂不带花粉巢脾、中蜂带花粉巢脾、人工饲料、意蜂带花粉巢脾、意蜂不带花粉巢脾)饲喂大蜡螟幼虫,通过定期测定幼虫体长,以确定饲料营养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大蜡螟幼虫在不同饲料中平均增长长度分别为:3.25 mm、10 mm、4 mm、11.25 mm、3.66 mm,在带花粉的中、意蜂巢脾两组中大蜡螟幼虫生长最快,人工饲料组、不带花粉的中意蜂巢脾组中大蜡螟幼虫生长最慢。说明有花粉的巢脾有利于大蜡螟幼虫的生长发育。
- 刘位芬和静芳杨爽梁铖苗春辉杜亚丽
- 关键词:大蜡螟生长发育巢脾花粉
- 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性及胚种传染性研究
- 2016年
- 通过人工添食的方法,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感染家蚕4龄起蚕,以确定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性、胚种传染性以及食下感染率、胚种传染率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胚种传染性。以梨花迁粉蝶体中新鲜微孢子虫的食下感染率最高,为89.2%;以蛾体形式保存在4℃冰箱中半年的微孢子虫食下感染率次之,为84.8%;以蛾体形式保存在自然环境中半年的微孢子虫食下感染率较低,为13.3%;以微孢子虫水溶液形态保存于4℃冰箱中半年的食下感染率最低,为3.4%。家蚕转青卵检验胚种传染率,以梨花迁粉蝶体中新鲜微孢子虫的最高,为25.3%;4℃冰箱中存放半年的梨花迁粉蝶体中微孢子虫的次之,为19.3%;自然环境中存放半年梨花迁粉蝶体中微孢子虫的较低,为18.7%;以微孢子虫水溶液形态保存于4℃冰箱中半年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的最低,为11.3%。
- 陈世良高建华陈海佺黎永谋邓欢高翔朱峰
- 关键词:家蚕微孢子虫感染性
- 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检测及地区间遗传变异被引量:2
- 2013年
- 为了摸清云南蒙自地区整个中蜂场春繁季节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CSBV)的感染及其病毒株分化情况。运用RT-PCR对57群滇南中蜂进行CSBV带毒率检测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该蜂场有26群滇南中蜂感染CSBV,感染率为45.6%,其中隐性感染为31.57%,显性感染为14.04%。所选用的2对引物均能较好地对滇南中蜂CSBV进行分子识别鉴定,其中第二对引物更适合;种群间RNA序列变异分析表明:云南种群与重庆种群聚为一个分支,遗传距离为0.014。说明春繁季节是云南蒙自地区滇南中蜂CSBV发生的重要时段,应提早采取预防措施;CSBV病毒株在不同地区存在分化现象,云南种群与重庆种群遗传关系较近,推测CSBV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可能有关系。
- 宋文菲张学文张祖芸王艳辉黄平罗卫庭
- 关键词:感染率
- 油茶花蜜期不同饲喂条件对蜜蜂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分析油茶花期不同饲喂条件对蜜蜂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以探讨蜜蜂油茶花蜜中毒的原因。采用糖浓度为35%的糖水饲喂西方蜜蜂蜂群,试验组采用柠檬酸分别将糖水的pH值调整为3.5、4.5,对照组不添加柠檬酸。观察并记录不同饲喂条件下的蜂群群势和烂子情况,测定蜜蜂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当pH值为3.5时,蜜蜂烂子情况轻微,蜜蜂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的比活力随喂食时间的增长呈明显升高趋势,比活力差异显著(P<0.05);当pH值为7.0时,乙酰胆碱酯酶的比活力随喂食时间的增长呈缓慢升高趋势甚至有所下降,饲喂1周后比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烂子情况比其他2组严重。饲料中添加柠檬酸喂食蜜蜂后,柠檬酸与蜜蜂采食的油茶花蜜中的生物碱结合,从而释放乙酰胆碱酯酶,使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升高。
- 张燕新张学文杨娟赵洪木杨爽王艳辉
- 关键词:乙酰胆碱酯酶
- 高温和低温条件下琥珀蚕血淋巴SOD及CAT活性的变化被引量:7
- 2017年
- 为研究琥珀蚕在高温和低温胁迫条件下,血淋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规律。对5龄琥珀蚕第3天幼虫分别进行38℃高温和4℃低温胁迫处理3 h,以室温26℃饲养作对照,在处理停止后0、3、6、9、12 h取血淋巴,测定SOD和CAT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38℃高温处理,引起琥珀蚕血淋巴SOD和CAT活性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处理停止后3 h分别达到1个峰值86.30 U/m L和108.15 U/m L,随后逐渐减弱,最终与对照组持平。4℃低温胁迫,SOD活性也是在处理停止后3 h出现1个峰值59.30 U/m L,随即开始逐渐减弱,在12 h接近对照组;而CAT酶活性先下降,并低于对照,在3 h出现1个最低值11.09 U/m L,随后开始升高,在6 h达到1个峰值88.68 U/m L,随后再逐渐下降并接近对照。
- 杨伟克唐芬芬刘增虎董占鹏钟健
- 关键词:血淋巴高温处理过氧化氢酶
- 5龄家蚕中肠β-呋喃果糖苷酶基因转录表达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明5龄家蚕中肠β-呋喃果糖苷酶基因表达及其酶活性变化规律,为解析家蚕回避桑叶1-脱氧野尻霉素(DNJ)毒害作用的适应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5龄家蚕中肠β-呋喃果糖苷酶基因Bm Suc1和Bm Suc2的表达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析,同时测定β-呋喃果糖苷酶活性。【结果】Bm Suc1基因在5龄家蚕中肠的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在5龄起蚕和盛食期的相对表达量较高;而Bm Suc2基因在整个5龄期的相对表达量均非常低。从5龄起蚕到熟蚕,β-呋喃果糖苷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以第5 d(盛食期)的酶活性最高,达158.82U/mg。【结论】Bm Suc1基因表达水平及β-呋喃果糖苷酶活性变化规律与5龄家蚕吸收利用桑叶蔗糖营养的生理进程基本一致,提示Bm Suc1基因作为一种蔗糖水解酶基因在家蚕中肠组织消化吸收桑叶蔗糖营养物质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 杨伟克唐芬芬刘增虎钟健董占鹏
- 关键词:家蚕Β-呋喃果糖苷酶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