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
星期一
|
欢迎来到长春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90450727)
作品数:
1
被引量:21
H指数:1
相关作者:
吕红华
李有利
更多>>
相关机构:
北京大学
同济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相关作品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资助
相关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1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1篇
天文地球
主题
1篇
地壳
1篇
地壳缩短
1篇
新生代
1篇
天山北麓
1篇
褶皱
1篇
晚新生代
1篇
活动褶皱
1篇
北麓
1篇
背斜
1篇
背斜带
机构
1篇
北京大学
1篇
同济大学
作者
1篇
李有利
1篇
吕红华
传媒
1篇
第四纪研究
年份
1篇
2010
共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天山北麓活动背斜带的变形特征
被引量:21
2010年
天山中段北麓发育有3排受逆断裂控制的背斜带,对这些构造带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天山及其前陆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机理。基于地层变形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整体上探讨了这3排构造带的变形时间与基本模式。分析表明,天山北麓第Ⅰ排构造带的托斯台背斜自中新世褶皱作用明显;第Ⅱ排构造带吐谷鲁背斜于约6.0Ma开始生长,伴随发育同构造沉积即生长地层;第Ⅲ排构造带独山子背斜发育时间应晚于约2.6Ma。这一变形时间序列揭示天山北麓3排逆断裂-褶皱带的构造变形具有向前陆盆地逐步扩展的特征,并伴随产生幅度不等的地壳缩短。天山北麓约8~15km的地壳缩短总量表明,晚新生代以来构造驱动沿约130km宽的山麓带是相对均一的。
吕红华
李有利
关键词:
活动褶皱
地壳缩短
晚新生代
天山北麓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