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0759) 作品数:30 被引量:205 H指数:8 相关作者: 李连喜 贾伟平 李梅芳 包玉倩 张蓉 更多>> 相关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 苏州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 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调控炎症的脂肪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2022年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肝脏慢性代谢性疾病,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脂肪因子是脂肪组织分泌的多种生物活性肽或蛋白质的统称,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调节脂肪组织功能,并通过内分泌的方式参与全身其他脏器的代谢、炎症与免疫等生理活动的调节。肥胖状态下脂肪因子谱的改变则与各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相关。脂肪因子在NAFLD发病与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多种细胞机制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肝脏炎症的调控。对脂肪因子的深入研究丰富了人们对NAFLD发病机制的认知,随着更多证据的出现,脂肪因子或可成为治疗NAFLD的新靶标。 王羽洁 李连喜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肪因子 炎症 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的比较 被引量:28 2013年 目的比较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及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007年8月-2008年7月14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行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被定义为颈动脉或下肢动脉存在任何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采用Kappa统计方法评价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的差异。同时比较不同动脉粥样硬化分布类型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单纯以颈动脉或下肢动脉超声检测作为诊断依据,新诊断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分别为27.0%和62.2%,联合检测患病率为66.2%。颈动脉超声诊断的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间的Kappa值为0.32(95%C10.22~0.42),下肢动脉超声诊断的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间的Kappa值为0.91(95%C10.84~0.98)。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同时发生粥样硬化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26.5%)明显高于单纯颈动脉或单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别为0%及10.3%)。结论联合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同时发生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应该更加积极干预以减少将来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俞立波 沈莺 李连喜 屠印芳 刘芳 包玉倩 吴松华 贾伟平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2型糖尿病患者腰臀比与颈部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腰臀比与颈部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717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颈部超声检查,并根据腰臀比的四分位将患者分为4组:第1四分位组(n=178)、第2四分位组(n:180)、第3三四分位组(n=176)和第4四分位组(n=183)。比较4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等基本情况及颈部动脉硬化发生率,同时以第1四分位组为参照,分析其余3组患者发生颈部动脉硬化的危险度。最后,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究腰臀比与颈部动脉硬化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①4组患者的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家族史、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4组患者颈部动脉硬化发生率依次升高,分别为33.7%、45%、47.8%、54.6%,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③与第1四分位组相比,其余3组发生颈部动脉硬化的危险度依次是第1四分位组的1.602倍(95%CI:1.042-2.462),1.799倍(95%cI:1.174-2.757),2.369倍(95%CI:1.548-3.627)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④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后,腰臀比四分位与颈部动脉硬化发生率有相关性(P〈0.05)。结论有较高的腰臀比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颈部动脉硬化的危险度越大。 李梅芳 张蓉 李连喜 俞立波 屠印芳 陆俊茜 包玉倩 吴松华 贾伟平关键词:2型糖尿病 腰臀比 糖尿病合并格雷夫斯病的临床特点研究 2013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格雷夫斯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09—201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的糖尿病合并格雷夫斯病患者44例,按不同起病时间将患者分为糖尿病先起病组(A组,25例)、格雷夫斯病先起病组(B组,5例)、糖尿病合并格雷夫斯病同时起病组(C组,14例)。对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糖尿病分型及胰岛β细胞功能〔空腹C肽(0 min CP)、餐后30 min C肽(30 min CP)、餐后2 h C肽(120 minCP)、餐后2 h C肽与空腹C肽差值(△CP)〕、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清清蛋白(GA)〕、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格雷夫斯病症状及体征、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及甲状腺自身抗体〔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及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格雷夫斯病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 3组患者的发病年龄、有格雷夫斯病家族史者比例、血TG水平、TG-Ab及TPO-Ab滴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患者发病年龄、TG水平低于A组及B组,有格雷夫斯病家族史者比例、TG-Ab及TPO-Ab滴度均高于A组及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酮症酸中毒及格雷夫斯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格雷夫斯病同时起病者较糖尿病先起病者及格雷夫斯病先起病者表现为年龄更轻、血TG水平更低,有格雷夫斯病家族史者更多,血TG-Ab、TPO-Ab滴度更高。 裴国勇 李连喜关键词:格雷夫斯病 发病年龄 三酰甘油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二甲双胍对甲状腺乳头状癌IHH-4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甲状腺乳头状癌IHH-4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0、5、10mmol/L)和二甲双胍10mmol/L在不同时间点(0、24、48、72h)对乳头状癌IHH-4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干预IHH-4细胞48h后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α亚基(AMPKα)及磷酸化AMPKα(p-AMPKα)蛋白表达。结果二甲双胍可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IHH-4细胞增殖(P<0.01)。随着二甲双胍干预浓度的增加,p-AMPKα/AMPKα表达量增加(P<0.01)。结论二甲双胍可通过激活AMPK通路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IHH-4细胞的增殖活性。 李梅芳 张蓉 李连喜 郭明高 陆汉魁 陆俊茜 贾伟平关键词:二甲双胍 甲状腺乳头状癌 组蛋白修饰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 被引量:1 2016年 组蛋白修饰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环境因素引起的组蛋白修饰酶功能紊乱可诱导血糖升高,高血糖反过来又可加剧组蛋白修饰酶功能紊乱,两者互相影响,从而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本文以组蛋白甲基化及乙酰化为主,探讨其在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胰岛素细胞破坏和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为糖尿病的治疗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提供参考。 李婷婷 李梅芳 张蓉 田晓萍 李连喜关键词:糖尿病 表观遗传 组蛋白修饰 妊娠期甲状腺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6年 妊娠期甲状腺疾病发病率日益增加,正确诊断及处理对预防不良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妊娠期甲状腺疾病的治疗,目前首先强调适当补碘,同时提倡个体化治疗原则。合理的甲状腺功能筛查方案和妊娠期甲状腺功能正常参考范围的建立,有助于指导妊娠期甲状腺疾病的筛查。本文简要综述妊娠期甲状腺疾病的研究现状、筛查、预防和治疗。 竺越 李连喜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微血管异常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46 2015年 目的分析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微血管异常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9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586例,均进行免散瞳眼底摄片,按伴或不伴视网膜微血管异常将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伴视网膜微血管异常组(300例)和不伴视网膜微血管异常组(28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血压、体质量、腰围、臀围;空腹血糖和空腹C肽、餐后2 h血糖和餐后2 h C肽、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肾功能、肝功能、血脂、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 2型糖尿病伴视网膜微血管异常组和不伴视网膜微血管异常组收缩压、空腹血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清蛋白、肾小球滤过率(e GFR)、性别、高血压患病率、降压药服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性别和年龄后,两组仅高血压患病率和降压药服用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微血管异常患病率为51.2%(300/586),其中男性为44.6%(166/372),女性为62.6%(134/214),男女间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600,P=0.105)。不同年龄段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微血管异常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71,P<0.001)。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单纯视网膜动脉硬化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单纯视网膜病变和同时发生视网膜动脉硬化及视网膜病变的患者(χ2=134.25,P<0.001;χ2=89.19,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异常的发生与年龄、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e GFR相关(P<0.05)。结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微血管异常患病率高,年龄、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e GFR是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异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金春花 李连喜 李梅芳 张蓉 李婷婷 贾丽丽 包玉倩 贾伟平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动脉硬化 疾病特征 肥胖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蛋白尿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2022年 背景肥胖是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T2DM)和动脉粥样硬化等诸多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而糖尿病患者中肥胖和蛋白尿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T2DM患者肥胖和蛋白尿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的T2DM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体格检查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依据是否肥胖将患者分为T2DM肥胖组〔体质指数(BMI)≥25 kg/m^(2)〕和T2DM无肥胖组(BMI<25 kg/m^(2)),依据BMI将肥胖患者分为轻度肥胖亚组(25 kg/m^(2)≤BMI<30 kg/m^(2))、中度肥胖亚组(30 kg/m^(2)≤BMI<35 kg/m^(2))和重度肥胖亚组(BMI≥35 kg/m^(2))。蛋白尿诊断标准:24 h尿白蛋白定量≥30 mg/24 h。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2DM患者肥胖与蛋白尿的关系。结果3023例T2DM患者中,T2DM肥胖组1414例,T2DM无肥胖组1609例。1414例肥胖患者中,轻度肥胖亚组1196例、中度肥胖亚组206例和重度肥胖亚组12例。T2DM肥胖组患者中有饮酒史、高血压病史、降压药用药史者所占比例,收缩压、舒张压、腰臀比、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血肌酐(Scr)、空腹C肽、餐后2 hC肽、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尿酸高于T2DM无肥胖组,糖化血红蛋白(HbA;)、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于T2DM无肥胖组(P<0.05)。T2DM肥胖组患者24 h尿白蛋白定量为13.7(7.6,42.6)mg/24 h,高于T2DM无肥胖组患者的9.7(6.0,22.3)mg/24 h(P<0.05)。T2DM肥胖组患者蛋白尿发生率为30.0%(424/1414),高于T2DM无肥胖组患者的20.2%(325/1609)(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是T2DM患者发生蛋白尿的危险因素〔OR=1.266,95%CI(1.013,1.582),P<0.05〕。结论肥胖是T2DM患者发生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肥胖对降低T2DM发生蛋白尿风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马艺琳 柯蒋风 王俊薇 李连喜关键词:糖尿病 肥胖 蛋白尿 体重 白蛋白尿 抑瘤素M与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 2012年 抑瘤素M(OSM)是白细胞介素-6超家族成员,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参与细胞生长、分化、炎性反应、造血过程以及组织重塑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OSM与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促进自身和其他细胞因子的分泌,参与胰岛素抵抗、肥胖等的发生,从而导致糖尿病及其血管损伤。 李梅芳 李连喜关键词:抑瘤素M 糖尿病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