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 作品数:42 被引量:83H指数:5
- 相关作者:小野顺子陈璇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 中华诗词研究院提名“青年百家”(二)
- 2025年
- 杨强余越李明李伟亮李俊儒程悦曾拓蒙显鹏
- 一种未完成的叙事状态的魅力——析《扶桑》叙事当中的第二人称被引量:5
- 2008年
- 旨在分析严歌苓小说《扶桑》一文中第二人称采用的意义,以进一步拓宽"第二人称"叙述效果的研究,通过集中分析第二人称"你"在《扶桑》一文中的主要存在形态和由此构成的关于扶桑故事的三个文本,指出由第二人称构成的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对话实质上是一种元小说技巧,由此形成一种处于对话状态的"未完成的叙事",极具现代意识,并直接指涉文学文本的未完成性。
- 翟杨莉
- 关键词:《扶桑》严歌苓第二人称
- 不“泛”不“粘”:宋代咏物诗的病忌与追求
- 2021年
- 宋代咏物诗论要求咏物诗的语言要精切描摹物象的独特特征,不能移用到其他物象之上,因此宋人的一个病忌观念是咏物"不可泛泛"。这也体现在宋代十分流行的"中的"论和"着题"论中。但如果咏物太过"着题",往往不能超脱于事物的形相,缺少神韵和寄托,陷入"粘皮骨"之病。因此宋代咏物诗论的另一个病忌观念在于反对"太着题"即"粘皮骨",追求超脱形相的表现方式,"禁体物诗"的出现正是这种观念的表现。由此,宋人的咏物诗论发现了不"泛"不"粘"、不即不离的艺术辩证法。但从创作实践来看,宋代咏物诗整体上还是偏于"着题",因此被后人诟病。
- 李明刘彦彦刘靓
- 关键词:宋诗咏物诗
- 《九歌》悲壮美感谈
- 2005年
- 对《九歌》的美感论述,一般多囿于作品中的恋爱意象而阐述其优美特征。但深入到作品内部分析,《九歌》在刚健遒劲与悲痛壮烈的强烈对比中,更奔突着一股悲壮的美感激流。
- 胡友笋
- 关键词:《九歌》美感文学评论
- 《红楼梦》后四十回非高鹗续作被引量:3
- 1997年
- 文章通过对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证分析,得出《红楼梦》后四十回非高鄂续作的结论。一、程伟元没有作伪欺世;二、张问陶的诗及注不能作为"高续说"的根据;三、从程甲本的产生及由程甲本到程本的演变情况看,后四十回不可能是高鹗续作。
- 陈继征
- 关键词:红楼梦后四十回程伟元续作
- 幽深情远 林下风流——浅论禅宗影响下的宋元美学
- 1997年
- 禅宗作为佛教的流派,在中国的兴盛基本是从中唐开始的。它对宋元美学影响极大,强调抒写主观心灵,以空灵的意境为最高审美理想,妙悟的审美方法,成为宋元美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 张蓉王媛
- 关键词:美学
- 悠然的玩味与智慧的互观——《龙虫并雕斋琐语》解读
- 2025年
- 抗战时期“渊雅精深”体“小品散文”作者中,王了一引经据典,最为淹博,其代表作《龙虫并雕斋琐语》,以《恶之花》式的“奇异”“丑恶”中的美感,叙述者和叙述视角的微妙变换,融合了“民族性”的视角以及谈谐滑稽情趣,呈现一种丰厚的滋味,别具生机与活力的生活观、审美观,富于适应中国抗战现实的灵活姿态。其表达特征:一、悠然的玩味:博雅之知与审美之“恶”。二、智慧的互观:中外城乡的沟通法。三、直言与隐讽交融合一的“小品散文”观。
- 裴春芳
- 关键词:抗战小品散文
- 陕北民歌研究:问题意识与文化视野被引量:6
- 2010年
- 民歌作为民间口头文艺形式之一,作为文学艺术发展的基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生动的艺术特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地域居民特有的思维逻辑、心理图式和精神旨趣等个性特征,体现着地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被研究者视为研究特定地域居民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的重要标本。
- 胡友笋
- 关键词:民歌研究文化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文化文艺形式艺术发展
- 《封神演义》殷郊形象考论被引量:1
- 2008年
- 殷郊在《封神演义》中虽然是个次要角色,但其形象却有着特殊的价值,他所承载的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内容是相当多的。因此对这个形象进行阐释分析,对于理解这部作品以及理解小说与民俗之间的关系有着特殊的价值。
- 刘彦彦
- 关键词:禁忌
- 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创作的一体性
- 2021年
-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具有一体性的特点。与西方的职业批评家传统不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与作家在身份上具有一致性。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古人认为只有谙熟创作甘苦,才有资格批评文章;二是创作者在学习模拟前人时须具有较高的批评能力,即所谓的“正法眼”“具眼”“识力”。古代文学批评与创作还具有互成循环的关系。一方面,文学批评需要丰富的创作经验作为前提;另一方面,文学批评以指导创作为目的,以创作论为核心内容。古代文学批评与创作在文体上还具有一体性。这种批评与创作合一的特性,形成于中国古代“知行合一”的思想传统。认识到这一特点,对于当代批评史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 李明
-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一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