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分子构效关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 作品数:33 被引量:65H指数:6
- 相关作者:龙芳陈奕彬唐仁和陆爱杰谭风姣更多>>
-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湘潭大学化学学院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 酸度对氧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影响被引量:7
- 2008年
- 牛血清白蛋白在不同pH的溶液中存在N(pH^7.0),B(pH^9.0)和E(pH 3.5以下)等几种同分异构形态。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酸度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构以及对不同结构的BSA和氧氟沙星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应用荧光猝灭现象和F rster理论,求出了4个不同pH下两者结合的猝灭常数、能量转移效率和结合距离等参数。结果显示,氧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在pH 4.9时结合常数最大(1.928 1×105L.mol-1),结合距离小(r=2.55 nm),猝灭效应最好(8.63×104L.mol-1);氧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过程中,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导致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的原因;中性、弱酸和弱碱性环境对两者的结合没有太大的影响,静电作用不是两者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力。使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氧氟沙星对BSA构象的影响。
- 唐臻强贺干武易平贵
- 关键词:氧氟沙星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同步荧光
- 2-苯并咪唑吡啶镍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与DNA相互作用的共振散射光谱研究被引量:12
- 2009年
- 合成了2-苯并咪唑吡啶镍配合物[Ni(C12H9N3)3](ClO4)2?H2O,通过IR,UV-Vis和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其晶体结构.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a=1.20076(5)nm,b=1.22545(5)nm,c=1.49077(5)nm,α=88.2430(10)°,β=71.7970(10)°,γ=72.544(2)°,Z=2,最终偏离因子R1=0.0608,wR2=0.1859.配合物的金属中心与6个配位氮原子形成八面体的几何构型.用共振瑞利散射(RRS)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形成复合产物并出现了相应的新的RRS光谱,且随着配合物浓度的增大引起共振瑞利散射增强,在低离子强度的环境下与DNA的作用比较明显.这些实验结果表明了配合物与DNA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 朱莉于贤勇龙云飞林原斌
- 关键词:晶体结构共振瑞利散射
- 取代吡啶与双过氧钒配合物相互作用的NMR和理论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为探讨有机配体上取代基团对反应平衡的影响,在模拟生理条件下(0.15mol/L NaCl溶液),应用多核(1H,13C和51V)多维(DOSY)以及变温NMR技术研究双过氧钒配合物[OV(O2)2(D2O)]-/[OV(O2)2(HOD)]-(简写为bpV)与取代吡啶的相互作用.bpV与有机配体的反应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皮考林酸根>异烟酸根>异烟酸甲酯>皮考林甲酯,这说明吡啶环上同一位置上的不同取代基团和同一取代基团在不同位置上都影响反应平衡,竞争配位导致一系列新的6配位(配体为异烟酸根和异烟酸甲酯)或7配位(配体为皮考林酸根和皮考林甲酯)的过氧钒物种[OV(O2)2L]n-(L=取代吡啶,n=1或2)生成,密度泛函计算结果较合理地解释了实验结果,并表明溶剂化在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 于贤勇张峻易平贵彭洪亮郑柏树黄昊文陈忠
- 关键词:取代吡啶相互作用核磁共振
- 2-(2-巯苯基)苯并噁唑分子内质子转移的理论研究被引量:8
- 2009年
- 在B3LYP/6-31G(d,p)水平上研究了2-(2-巯苯基)苯并噁唑气态中五种异构体(E1,E2,E3,E4和K)在气态中的稳定性及其在基态下的质子转移,同时结合极化连续介质模型(PCM)研究了水、二甲亚砜、乙腈、乙醇、苯胺和环己烷等对2-(2-巯苯基)苯并噁唑溶剂化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醇式异构体E1为2-(2-巯苯基)苯并噁唑的优势构型;在E1向K(酮式异构体)转变过程中,存在一个较小的能垒;当考虑零点振动能(ZPVE)后,逆向能垒消失.在溶液中,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强,醇式异构体E1与K之间的反应平衡向K方向移动,在非极性溶剂环己烷中,E1为优势构型,而在强极性水溶液中,K为优势构型。
- 易平贵彭洪亮于贤勇汪朝旭唐臻强王涛
- 关键词:分子内质子转移密度泛函理论
- 双过氧钒配合物与4,4′-联吡啶相互作用的NMR和理论研究
- 2008年
-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0.15mol/LNaCl溶液),应用多核(1H和51V)多维(DOSY)NMR以及变温技术等谱学方法研究双过氧钒配合物[OV(O2)(2D2O)]-/[OV(O2)(2HOD)](-简写为bpV)与4,4'-联吡啶(简写为bipy)的相互作用.竞争配位的结果,导致溶液中既有6配位的过氧钒物种[OV(O2)(2bipy)]-的生成,还有([OV(O2)2)(2bipy)]2(-6配位)的存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在3-21+G*水平下计算表明,bipy和bpV生成[OV(O2)(2bipy)]-和([OV(O2)2)(2bipy)]2-的ΔG分别为-53.35和-55.85kJ/mol,较好地支持了实验结果.
- 于贤勇易平贵张峻李国斌黄昊文曾云龙陈忠
- 关键词:相互作用核磁共振
- 5,6-二(2-甲氧基苯胺基)-2,3-吡啶二酮的合成和晶体结构被引量:1
- 2008年
- 在无溶剂条件下,由3-羟基-2(1H)-吡啶酮与2-甲氧基苯胺在NaIO3作用下合成了5,6-二(2-甲氧基苯胺基)-2,3-吡啶二酮,其结构经1HNMR表征.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产物的晶体结构,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晶胞参数为:a=1.1655(2)nm,b=0.72080(10)nm,c=2.0326(4)nm,α=90°,β=92.17(3)°,γ=90°,V=1.7063(5)nm3,Z=4,F(000)=736,Mr=351.36,Dc=1.368g/cm3,μ=0.098mm-1,R1=0.0587,wR2=0.1365.
- 谢文林肖创平唐绪福邓彤彤
- 关键词:无溶剂
- N-苄氧甲酰基(苯)丙氨酸取代苯基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测定被引量:2
- 2009年
- 采用N,N'-二环已基酰二胺(DCC)和吡啶,以及DCC和4-(N,N-二甲氨基)吡啶(DMAP)分别形成的脱水缩合体系,N-苄氧甲酰基氨基酸和酚发生缩合反应生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N-苄氧甲酰基(苯)丙氨酸取代苯基酯.在DCC/DMAP体系中的反应产率大于在DCC/吡啶中的产率.用1HNMR,13CNMR,IR,MS和元素分析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对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菌活性和杀虫活性,杀菌活性高于杀虫活性.DL-丙氨酸芳基酯比相应的L-丙氨酸芳基酯的杀蚜虫活性要高.
- 唐子龙许栋梁刘汉文欧晓明谭风姣
- 关键词:丙氨酸苯丙氨酸氨基甲酸酯
- 环己酮乙二醇缩酮的微波合成研究被引量:8
- 2007年
- 通过微波合成法,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由环己酮与乙二醇合成环己酮乙二醇缩酮。考察了微波条件下各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得出优惠条件:n(环己酮)∶n(乙二醇)=1∶1.4,对甲苯磺酸为2.5g/mol(以环己酮物质的量计),带水剂环己烷为80mL/mol,辐射功率为90W,辐射时间为13min,产物收率达82.3%。
- 刘徐刘汉文唐子龙龙芳
- 关键词:环己酮乙二醇缩酮对甲苯磺酸微波合成
- 新型氨基甲酸含氮杂环甲基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被引量:7
- 2007年
- 常规加热或微波照射下,含氮杂环1与多聚甲醛反应以良好的产率生成含氮杂环基甲醇3,反应物物质的量的比、反应温度等对反应产率有影响,微波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比常规加热下大大缩短.化合物3和异氰酸酯4在常规加热或微波照射下生成相应的氨基甲酸含氮杂环甲基酯5a~5m.反应温度、反应物物质的量的比、反应时间、微波辐射功率等对反应产率都有一定的影响,与常规加热相比微波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大大缩短.化合物5的结构经过IR,~1H NMR,MS,元素分析测定,部分化合物经过^(13)C NMR测定.测定了化合物5的杀虫和除草活性,结果表明其杀虫活性较低,除草活性高于杀虫活性,5a,5d,5e和5m对苋菜和黄瓜的防除率高达100%.
- 唐子龙刘汉文王晓光欧晓明唐仁和陈奕彬
- 关键词:氮杂环化合物氨基甲酸酯杀虫活性除草活性
- 多氯联苯正辛醇/空气分配系数的预测研究
-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以下简称PCBs)是较受全球关注的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在环境中迁移分配行为与正辛醇/空气分配系数(LogKoa)有关.对于其正辛醇/空气分配系数(LogK...
- 杨征军曾荣今寻友益
- 关键词:多氯联苯正辛醇有机污染物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