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曼大学
- 作品数:295 被引量:297H指数:7
- 相关作者:许文荣李树枝金进郑文泉潘筱蒨更多>>
- 相关机构:临沂大学海口经济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医药卫生更多>>
- 戴望舒诗歌之“心”意探析
- 2018年
- 现代派诗歌追求"纯诗"的艺术观,坚持表现自我,以个体生命和个人情感为中心进行书写,反映个体内心世界,戴望舒诗作即体现了该派创作特点。据统计,戴望舒诗作字、词使用频次中,"心"是其创作诗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字。因此,可以通过解读其诗用"心"之处及用"心"之意,来探讨其诗歌意象表达。
- 王争辉
- 关键词:诗歌心意
- 屈原“游”的诗学建构与意涵被引量:2
- 2019年
- 屈原作品中的场景与空间总是处于不断"移动""游走"的状态,上天下地,意识流动,这是一种"游"的诗学。屈原从场景与空间的安排,展示出"游"的想像思维,进而建构出"游"的诗学。这种"游"的诗学内涵,源自庄子"游"的哲学。屈原发展了这种哲学,将其融入文学创作中,并引申出"漫游美学"与"死亡美学"的深刻意涵。
- 潘筱蒨
- 关键词:死亡美学
- “马华文学”词源考
- 2025年
- 学界对“马华文学”命名的溯源研究,几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许多因袭守旧的论述还有不少错误讯息。词源学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部分,具有历时性特性,通过研究词汇的历史和追溯其来源,可以梳理“马华文学”这个词的历史变化过程,了解文学新概念在马来西亚的萌芽与发展。文章通过文献史料的发掘,深入探讨“马华文学”这个词构成的规律和生成逻辑。“马华文学”的词源出处,大致有三个说法:“方修说”、“王赓武说”和“韩素音说”。从“南洋文艺“”马华文艺”到“马华文学”或“马华新文学”的使用,背后涉及文学的历时性发展,以及不同时代的人对“马华文学”的理解,这也是马华文学接受史的重要部分。
- 骆世俊
- 关键词:马华文学韩素音
- 马华文学中的三江并流:论中国性、本土性与现代性的微妙同构被引量:12
- 2010年
- 从史的角度看,马华文学中的"三江并流"倾向,即中国性、本土性与现代性的微妙同构,是马华文本中的本质特征,唯有从这视域出发才能掌握马华文学的全貌。"三江并流"的形成、发展及转化经过了三个时期,中国性、本土性和现代性的概念/范畴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在不同的时段具有不同的形构方式。
- 许文荣
- 关键词:马华文学三江并流中国性本土性
- 新中国战争电影发展史视域下的《长津湖》探析
- 2022年
- 战争电影《长津湖》展现了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长津湖战役的志愿军英雄群像并突出塑造了伍千里、雷睢生等生动立体的战斗英雄形象;影片以战事发展与新兵成长两条线索并行,在宏大战争叙事之外体现出对于个体生命的细腻观照;该片表达了对于志愿军将士们崇高家国民族情怀的礼赞,和对于战争残酷本质的深刻反思;该片在深入挖掘战争电影文化特质的同时,兼顾了此类影片的商业特质,是新中国战争电影发展史上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优秀范本。
- 韩畅廖冰凌
- 关键词:战争电影
- 马来西亚华文教材中的《红楼梦》研析
- 2023年
- 自1924年《刘姥姥》和《林黛玉》两篇文章被编入《新学制高级中学国语读本古白话文选》以来,《红楼梦》篇目成为语文教材学习篇,已有近百年历史。《红楼梦》是古典小说中一部举世瞩目的佳作,小说所蕴含的文学和美学价值,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以探究为马来西亚两个时期的华文教材中的《红楼梦》节选篇目情况、编排位置、编选方法、文字改动、助读系统、练习系统差异进行比较以及讨论,反思现行华文教材《红楼梦》选编问题,为国际中文教材深入普及《红楼梦》,提供参考。
- 乌日娜曾维龙
- 关键词:华文教材《红楼梦》
- 马来西亚高校汉语学习者语言态度调查研究
- 本文对马来西亚高校学生汉语学习态度和对态度产生影响的背景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得出五种态度因子:目的语群体态度、语言认同态度、学习情境态度、学业成绩态度...
- 叶婷婷
- 关键词:高校汉语学习语言态度
- “仕”之梦在南洋的延续——从“取仕”之道考察东南亚孔庙学堂运动的实质
- 2025年
- 庙学制在东南亚的传播主要体现在1901-1912年的东南亚孔庙学堂运动。南洋士人阶层的兴起尤其是左秉隆、黄遵宪、吴寿珍及邱菽园等人通过会贤社、图南社、丽泽社、乐善社等文社对士人阶层的凝聚及交流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东南亚孔庙学堂运动的发生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透过“科举”与“捐纳”这两种南洋“取士”之道及孔庙学堂运动之章程观察到:这场运动不是一场民间的“孔教运动”,而是具有官方色彩的“孔庙学堂运动”,是中国科举这一体制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和移植,是传统中国士阶层的仕途梦在南洋的延续。在此过程中折射的南洋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当前中外文化交流及互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钟善盈郑文泉
- 关键词:士阶层捐纳
- 马来西亚华社对“一带一路”的回应——从《星洲日报》考察被引量:4
- 2017年
- 通过对《星洲日报》近两年半的实证数据统计,本文分析了马来西亚华社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回应情况,试图揭示马来西亚华社对此所持的态度及所思所虑,进而有的放矢地思考如何提升"一带一路"软实力,助推中马两国互联互通、互利共赢。
- 骆立
- 关键词:华人社会
- 电影符号学视域下《我只流三次泪》的视觉与语言符号研究
- 2023年
- 文章运用电影符号学理论对儿童战争电影《我只流三次泪》的视觉符号和语言符号展开研究。在视觉符号方面,该研究重点剖析人物符号与实物符号所指涉的意义:主人公马悦是隐忍“战争创伤”的人物符号,其三次流泪生动地反映出战争给儿童带来的精神苦闷;马悦父亲留下的日记本和弹壳口琴是马悦心中弥补父亲角色缺席的情感寄托物,具有丰富的象征含义,折射出马悦的价值观念,同时还起着推进情节发展、引发重要转折的作用,是马悦与老师、同学和解的关键。在语言符号方面,该片的文字符号和话语符号运用巧妙,起到了辅助影片表达人道主义核心思想的重要作用,对其他电影创作具有借鉴意义。
- 韩畅廖冰凌
- 关键词:电影符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