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当波

作品数:20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4篇理学

主题

  • 7篇星系
  • 7篇黑洞
  • 5篇星系核
  • 5篇活动星系
  • 5篇活动星系核
  • 5篇发射线
  • 4篇赛弗
  • 4篇射线
  • 4篇黑洞物理
  • 3篇星体
  • 3篇类星体
  • 2篇对论
  • 2篇泡利
  • 2篇谱线
  • 2篇氢化
  • 2篇氢化反应
  • 2篇伽玛射线
  • 2篇脉冲星
  • 2篇恒星
  • 2篇Γ射线

机构

  • 20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西藏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20篇刘当波
  • 14篇尤峻汉
  • 9篇陈磊
  • 3篇陈磊
  • 3篇袁爱芳
  • 2篇凌家杰
  • 2篇单增罗布
  • 2篇张双南
  • 2篇丁利
  • 1篇宁长春
  • 1篇丁文江
  • 1篇靳光学
  • 1篇许亚娣
  • 1篇邹建新
  • 1篇徐海光
  • 1篇李新昊
  • 1篇陈天禄
  • 1篇孟宪茹
  • 1篇黄永锋

传媒

  • 12篇天文学报
  • 2篇分子催化
  • 1篇现代物理
  • 1篇中国天文学会...
  • 1篇中国天文学会...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1篇199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活动星系核的铁K-线起源于Cerenkov line-like辐射机制的最新证据
刘当波陈磊尤峻汉
关键词:活动星系核发射线NGC
切伦科夫线辐射的基本公式被引量:1
1999年
在80 年代初,尤峻汉和程富华从理论上证实,当相对论电子在稠密气体中运动时,切伦科夫效应将产生宽的、轮廓明显不对称的原子或分子发射线.此后这一新的谱线发射机制被一系列实验所确证.尤峻汉等人又进一步给出了有关切伦科夫辐射的系列解析公式,但其有关谱轮廓和红移的结论只适用于极稠密的气体.由于这一线辐射机制在天体物理中的潜在重要性,在他们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推广、改进了原有的公式体系。
刘当波靳光学施建荣尤峻汉
关键词:红移
新辐射机制在高能天体物理学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最近十几年来,由于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使X射线和吖射线天文学进入空前繁荣时期,极大地扩展和深化了我们对宇宙,对自然界的认识.各种新发现,新理论,新学说层出不穷,成果举世瞩目.例如,活动星系核(AGN),特别是Seyfer...
刘当波
关键词:高能天体物理学黑洞理论
活动星系核的铁Kα和铁Kβ发射线--Cerenkov线状辐射的进一步证据被引量:1
2006年
最近XMM—Newton观测到了Seyfert 1星系,NGC3783,除存在着6.4keV的铁Kα发射线外,还存在着很强的7.0 keV的铁Kβ发射线,且两者之间的等值宽度(EW) 之比难以由传统的“光电吸收-莹光机制”来解释.利用尤峻汉等人提出的Cerenkov线状发射机制可合理解释EWKα/EWKβ.给出了详细的模型考虑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活动星系核中产生铁K线的机制不只有莹光机制还有Cerenkov线状辐射机制.两者共存于活动星系核(AGNs)中,而且以Cerenkov辐射机制为主.
刘当波陈磊陈文屏尤峻汉
关键词:X-射线星系黑洞物理
对孤立中子星1E1207.4—5209 X-射线回旋吸收线的理论分析
2006年
近来的观测表明,在射电宁静孤立中子星1E1207.4-5209的X-射线连续谱中存在几条等间隔的吸收线,能量分别为0.7、1.4和2.1keV.根据近年发展的四极近似下的量子回旋辐射理论,澄清了目前的一些疑问,肯定了它们是电子回旋吸收线,而不是质子回旋线.并从理论上确定了该中子星自转轴的空间取向.
袁爱芳刘当波陈磊丁利尤峻汉
关键词:脉冲星
切仑科夫线状辐射与类星体的宽发射线起源探讨
2009年
当具有各向同性速度分布的相对论电子穿过稠密气体区,或者轰击稠密气体区的表面时,切仑科夫效应将会产生1种特殊的原子或离子发射线,称做切仑科夫线状发射.这一预言在光学波段已由实验室的实验所证实.研究指出了切仑科夫线状辐射在类星体和赛弗特1星系的宽发射线研究中的重要性,利用此新机制有可能解决类星体研究中的一些重大且长期没有解决的疑惑.例如宽氢线之间存在的反常强度比,特别是反常Lyα/Lyβ强度比的问题.并且进一步估计了相对论电子穿过宇宙气体时所产生的各种效应的能耗的数量级,并对各种能耗进行比较,证实了切仑科夫线状发射机制在类星体和塞弗特1型星系中的有效性.
刘当波袁爱芳孟宪茹单增罗布尤峻汉
关键词:星系类星体黑洞物理
强磁场中相对论电子系集体的共振逆康普顿散射谱
2011年
强磁场中相对论电子的共振逆康普顿散射(RICS)是产生伽玛射线的有效机制.以前的工作曾论证,伽玛暴(GRB)的早期伽玛射线辐射可能主要由该机制产生.利用此辐射机制,伽玛暴研究中的一些困惑有可能得到较好的解释.例如,观测统计给出的"Amati关系"的起源,两段式(折断式)幂律谱的形成,特别是其中"死线问题"的解决方案,还有偏振的存在等.这里将重点讨论折断幂律谱形成问题.基于单个电子的RICS谱功率公式,导出了强磁场中大量相对论电子穿过周边低频辐射场时产生的集体RICS辐射谱(RICS谱光度)的简化解析公式,并将它应用于中子星周边几种典型的低频场(如黑体辐射场、幂律辐射场以及热轫致辐射场),以便与实际观测谱形比较.计算表明:在满足匹配条件(即近似共振条件)下,RICS辐射效率很高,其谱形普遍为两段式的幂律谱形式,与周边低频场性质无关.还论证RICS机制可能是伽玛暴、软伽玛重复暴和伽玛射线脉冲星在高能射线波段(硬X射线和伽玛射线)的一个理想的高效辐射机制.
刘当波黄永锋单增罗布陈天禄
关键词:伽玛射线
固体表面填隙H的诱导电矩对催化的重要贡献
2021年
我们在近期发表的工作中曾经指出,固体表面对填隙氢常施加泡利排斥作用,造成H原子性质的改变,增加其化学活性.简称为‘填隙H的泡利激活’.我们撰写此文目的是进一步定量地确认这一激活的真实性.着重说明,泡利激活产生填隙H的诱导电矩,它对催化起到关键作用.我们首先以简单双原子分子为例详细说明,形成分子共价键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即两原子密接时,必须满足‘基态能量趋同’和‘宇称匹配’(两个原子波固有的空间反演对称性相互适配)的要求.进而论证,泡利激活的表面填隙H充分满足这两个条件,原因是填隙H的诱导电矩对外来参与成键的原子(分子)的空间取向和能量具有显著的调制作用.经过严格论证,正是这种双重调制作用,使两个原子在碰撞时刻的基态能量必然趋同,同时达到宇称匹配.我们还强调,固体表面孔穴的尺寸必须和填隙H原子半径相匹配,才能保证泡利激活机制的成功运作.由此提供了对指定的化学反应如何选择催化剂的明确标准,这在应用中具有参考价值.我们将此泡利激活机制应用于一个实际而简单的化学反应,对以镍(Ni)为多相催化剂合成二氢化镁(MgH_(2))做出计算和定量分析.具体说明在这一反应中选择有效催化剂的办法.形象地演示了正是泡利激活填隙H电矩的双重调制作用促成了共价键Mg-H的形成,从而在理论上确认了泡利激活催化机制的合理性.最后提出一些预期的结论,期待得到实验的检验.
尤峻汉丁文江邹建新刘当波刘当波李新昊
关键词:氢化反应
活动星系核的铁Kα线是否来自切仑科夫线状辐射?
当热相对论电子穿过气体介质,或者轰击稠密气体云团的表面时,Cerenkov效应将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原子分子谱线.我们称之为“Cerenkov line-like radiation”,或简称“Cerenkov line”....
尤峻汉刘当波陈磊张双南
双光子湮灭吸收截面和吸收系数
2002年
双光子湮灭造成的γ射线吸收是γ射线天文学辐射转移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相对论变换,将目前QED理论给出的仅在动量中心参考系中表示的双光子湮灭截面推广到实验室系(观侧者系),并用湮灭前两光子的能量hω,hω'及夹角θ表示此截面,便于γ射线在天文学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在各向同性周边辐射场的一般前提下,求出方向平均的简化截面公式σ(ω,ω'),得出方向平均的湮灭阈值条件和湮灭概率最大时两个光子能量的匹配条件.进一步确认在γ射线天文学中,双光子湮灭截面和γ光子-电子的康普顿散射截面确有可比性.最后完成了天体物理中几种常见低频辐射场如热韧致辐射场、黑体辐射场以及非热的幂律场中双光子湮灭吸收系数kγγ(hω)~hω的计算曲线,并给出较详细的物理讨论.
凌家杰刘当波陈磊许亚娣尤峻汉
关键词:吸收截面Γ射线天文学相对论变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