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巧群
- 作品数:49 被引量:268H指数:10
-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卫生局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轮状病毒感染全身扩散诱发因素的初探被引量:9
- 2006年
- 目的探讨免疫低下、肠道混合感染因素在诱发轮状病毒(RV)肠道外扩散中的作用,为研究肠道病毒肠道外扩散的机制,为临床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健康昆明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氨制作免疫低下小鼠模型,分别经灌胃和腹腔两种途径接种RV;健康昆明小鼠相继灌胃接种产毒性大肠杆菌和RV,制作肠道混合感染小鼠模型;猝死小鼠,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各脏器原位杂交,原位PCR检测RV;初步调查RV腹泻合并轮状病毒血症患儿健康状况,检测TNFα、IL-2及锌、铁、铜、铅、钙、锰、镁7种微量元素水平。结果光镜下:免疫低下组心、肝、肾,混合感染组肝、肾组织有病理改变;原位杂交:免疫低下腹腔注射RV组、肠道混合感染组肾小管均呈阳性。原位PCR:肠道混合感染组肝、肾,免疫低下腹腔注射组心、肝、肾、胰呈阳性;轮状病毒血症患儿多数存在免疫与营养方面的异常。结论免疫低下、肠道混合感染、营养素不足可能是诱发和/或加重RV肠道外扩散和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 姚英民欧巧群陈瑶
- 关键词:轮状病毒免疫原位PCR
- 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特点和临床分析被引量:23
- 2009年
- 目的探讨小儿呼吸道感染者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流行特点和临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8年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2084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MP,分析MP感染率与性别、年龄、季节、部位及与喘息性疾病的关系。结果208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阳性患儿433例(20.8%),其中男性222例(19.8%),女性211例(21.9%),男性与女性MP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MP发病率分别为:小于3岁组106例(15.0%),3~5岁组163例(25.2%),5~14岁组164例(22.5%),三组之间M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MP感染率分别为:1~3月:18.0%,4~6月:25.1%,7~9月:17.7%,10~12月:20.5%,不同季节之间MP感染率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χ2=12.5,P<0.05)。上、下呼吸道感染组M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下呼吸道感染者中喘息组MP感染率(26.9%)高于非喘息组(20.2%)(P<0.05)。结论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MP感染与性别和感染部位无关,与年龄和季节有关,大于3岁患儿是易感人群,MP感染可能与喘息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有关。
- 许蔓春马恒颢欧巧群罗爱武任广立王鲜艳荆丽娟
- 关键词:小儿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流行病学
- 免疫低下因素在轮状病毒全身扩散中的作用被引量:3
- 2003年
- 姚英民欧巧群李宁
- 关键词:免疫低下轮状病毒全身扩散小儿PV病毒血症
- 人类轮状病毒感染新生小鼠肠道外组织的病理变化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了解人类轮状病毒(RV)全身扩散后对机体的影响,为临床的防治提供有价值参考。方法选用对人类RV敏感的健康新生昆明小鼠,经灌胃与腹腔注射两种途径接种RV,3d后处死小鼠,光镜下观察各脏器病理变化;电镜下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各脏器原位杂交,原位PCR检测RV,并与健康小鼠比较。结果光镜下:RV口服组小肠绒毛、胃固有层、心肌细胞有改变;RV腹腔注射组除上述改变外,肝,肾也有改变;电镜下: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凝集病变尤为明显,细胞核固缩-崩解,粗面内质网扩张,肝细胞中存在大量脂滴和空泡;毛细胆管明显扩张,微绒毛脱落。原位杂交:RV口服组小肠上皮细胞,RV腹腔注射组肠、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呈阳性;原位间接PCR:RV口服组小肠绒毛、肠腺细胞、肾近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呈阳性,RV腹腔注射组肠、肾、肝、心脏、胰呈阳性。结论RV一旦向全身扩散,可侵犯除肠之外的多个器官组织,提示人类RV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泛嗜性。
- 姚英民欧巧群陈瑶
- 关键词:轮状病毒新生小鼠肠道外感染原位PCR
- 新生小鼠轮状病毒全身扩散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探讨新生小鼠发生轮状病毒(RV)全身扩散后对RV易感器官及靶器官造成的损害。方法收集RV流行高峰期腹泻患儿粪便,提取RV,经抗原ELISA检测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证实为RV长型,作为实验用病毒株。选用健康新生昆明小鼠,经灌胃与腹腔注射二种途径接种RV,第3天后处死小鼠。地高辛标记引物探针,取各脏器标本进行PCR扩增后进行原位杂交,检测RV基因,光镜与电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小鼠比较。结果腹腔注射组新生小鼠受累的器官明显多于灌胃组,且组织病理改变也重于灌胃组。光镜下:RV灌胃组小肠绒毛、胃固有层、心肌细胞有病理改变;RV腹腔注射组小肠绒毛、胃固有层、心、肝、肾有病理改变。电镜下:RV腹腔注射组可见小肠绒毛、肝、毛细胆管、肾细胞器及细胞结构改变。肠绒毛变短,核膜结构破坏,细胞内出现大量吸收小泡,粗面内质网扩张;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凝集病变尤为明显,细胞核固缩、崩解,嵴膜模糊不清,粗面内质网扩张,肝细胞中存在大量脂滴,细胞之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显著;毛细胆管明显扩张,微绒毛脱落;肾近曲小管线粒体轻度肿胀。原位杂交:RV灌胃组小肠上皮细胞呈阳性;RV腹腔注射组肠、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呈阳性。原位PCR:RV灌胃组小肠绒毛、肠腺细胞、肾近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呈阳性;RV腹腔注射组肠、肾、肝、心脏、胰呈阳性。其余各组小鼠各组织器官均为阴性。结论RV可向新生小鼠全身扩散,RV具有一定的泛嗜性,可造成多脏器结构改变。
- 黄为民李宁欧巧群姚英民
-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道外感染
- 胃镜下幽门肌切开术对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幽门部黏膜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了解CHPS患儿经胃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治疗后幽门部黏膜近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2012年我院新生儿科确诊的34例CHPS患儿。以超细胃镜进入十二指肠乳头处,使用电切刀按上行性方向,沿幽门管纵轴切割肥厚狭窄的幽门管黏膜及环形肌以解除幽门部梗阻。术后第1、3、6月复查胃镜。结果 34例CHPS患儿共行胃镜下幽门肌切开术48次,均未发生胃及幽门穿孔、撕裂等严重并发症。24例患儿术后通过胃镜进行了复查,胃镜见幽门部及黏膜改变主要有黏膜充血肿胀、切口未完全愈合、切口疤痕形成、幽门部息肉形成等。结论经胃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治疗CHPS的新技术。术后黏膜充血肿胀、切口未完全愈合等幽门部黏膜改变的发生率随时间下降。切口疤痕形成并未影响幽门功能。
- 肖雪张又祥蔡本龙翁志媛欧巧群罗梅娟
- 关键词: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胃镜粘膜
- 轮状病毒胃肠炎患儿并发心肌损伤的研究被引量:11
- 2002年
- 目的 :了解轮状病毒 (RV)胃肠炎并发心肌损伤的几率及探讨在大量补液过程中心功能不全的防治措施。方法 :测定 44例急性期RV胃肠炎患儿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和谷草转氨酶 (AST)浓度 ,并将CK -MB与可能导致其升高的相关临床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急性期RV胃肠炎患儿中有 5 7%CK -MB超过正常值 ,显著增高者占 7% ;有 82 %AST超过正常值 ,显著增高者占 16.9% ;CK -MB升高与腹泻和脱水无明显相关性 ,与发热程度有相关性。结论 :部分RV胃肠炎患儿存在心肌损伤 ,心肌损伤可能与RV感染有关 。
- 姚英民张传仓李宁欧巧群
- 关键词:轮状病毒胃肠炎心肌损害肌酸激酶同工酶谷草转氨酶
-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胰高血糖素的变化被引量:5
- 2001年
- 胃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而且也是迄今已知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1-3].内分泌细胞广泛分布在胃肠粘膜及胰腺内,故又称胃肠胰内分泌系统[4-7].已知胃肠调节肽(胃肠激素)在消化生理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8-13].小儿腹泻发病率高,程度重[14,15],恢复较成人慢,除小儿生理解剖特点与免疫低下等因素外,胃肠激素在小儿腹泻发生发展与康复中的作用及地位了解甚少[16,17].我们初步测定轮状病毒(RV)急性期患儿血浆和粪上清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试图探索在急性腹泻时患儿胃肠激素的反应性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 姚英民欧巧群李宁
- 关键词:轮状病毒急性肠炎胰高血糖素胃肠激素儿童
-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监测对指导新生儿细菌感染抗菌疗程的意义被引量:22
- 2012年
-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作为监测指标指导新生儿细菌感染抗菌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出生3d内疑似细菌感染的130例新生儿,于抗菌药物治疗3d后检测PCT水平,根据PCT水平分为以下各组:Ⅰ组患儿PCT<0.5μg/L,排除感染,停用抗菌药物;Ⅱ组患儿PCT>0.5μg/L,提示感染。再将Ⅱ组分为:Ⅱa组,每3天检测PCT,如PCT<0.5μg/L,停用抗菌药物;Ⅱb组,应用抗菌药物至少7d,待临床症状消失且PCT<0.5μg/L后停药。分别比较各组抗菌疗程、再次感染机会和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疗程Ⅰ组均为3d,Ⅱa组大多数患儿需6~9d,Ⅱb组患儿需10d或更长。各组停药后再次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Ⅰ组与Ⅱ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b组高于Ⅱ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可以安全、有效地指导新生儿细菌感染治疗。
- 许蔓春马恒颢任广立欧巧群李旺辉朱会英
- 关键词:细菌感染降钙素原
- 人类轮状病毒感染新生小鼠肠道外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了解人类轮状病毒(RV)全身扩散后对机体肠道外脏器超微结构的影响,为临床的诊治提供有价值依据。方法选用对人类RV敏感的健康新生昆明小鼠,经腹腔注射接种RV,3d后处死小鼠,透视电镜下观察小肠、心、肺、肝、肾组织的病理变化,并与健康小鼠比较。结果电镜下RV腹腔注射组肠绒毛变短,核膜结构破坏,细胞内出现大量吸收小泡、自嗜泡,粗面内质网扩张;肝细胞线粒体肿胀 ̄凝集病变尤为明显,细胞核固缩、崩解,嵴膜模糊不清,粗面内质网扩张,肝细胞中存在大量脂滴,细胞之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侵润显著;毛细胆管明显扩张,微绒毛脱落;肾近曲小管线粒体轻度肿胀;心、肺未见明显改变。结论不仅肠绒毛上皮是人类RV的易感组织,RV一旦向全身扩散,也可造成多脏器结构改变,其中肝脏组织的损害较为明显,提示肝脏也可能是人类RV的易感组织之一。
- 姚英民欧巧群陈瑶
-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道外感染显微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