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毕颖

作品数:22 被引量:169H指数:8
供职机构:浙江省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浙江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穴位
  • 7篇穴位埋线
  • 7篇针刺
  • 7篇埋线
  • 6篇针刺疗
  • 6篇针刺疗法
  • 6篇针灸
  • 6篇刺疗法
  • 4篇穴位埋线法
  • 4篇中风
  • 4篇失眠
  • 4篇失眠症
  • 4篇痉挛
  • 3篇原发性
  • 3篇原发性痛经
  • 3篇针灸疗法
  • 3篇中风后
  • 3篇痛经
  • 3篇疗效
  • 3篇疗效观察

机构

  • 19篇浙江省中医院
  • 9篇浙江中医药大...
  • 4篇杭州市中医院
  • 3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天津中医药大...
  • 1篇福建中医药大...

作者

  • 22篇毕颖
  • 15篇宣丽华
  • 8篇邵晓梅
  • 8篇李丽萍
  • 5篇徐福
  • 5篇吴翔
  • 4篇候群
  • 3篇莫晓枫
  • 3篇黄晓明
  • 2篇张海峰
  • 2篇孙学兰
  • 2篇应敏丽
  • 1篇刘祝贺
  • 1篇韩景献
  • 1篇姚志芳
  • 1篇周海江
  • 1篇章芬

传媒

  • 7篇中华中医药学...
  • 3篇浙江中医杂志
  • 1篇吉林中医药
  • 1篇针灸临床杂志
  • 1篇中国中医药科...
  • 1篇中国针灸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刺内大迎穴治疗中风后舌体运动障碍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针刺内大迎穴治疗中风后舌体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将75例中风后舌体运动障碍的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30例,在“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内大迎穴,对照组采用传统穴位针刺(金津、玉液点刺放血),4周后通过比较2组患者舌体运动功能的评分情况来进行疗效评定;并通过比较2组患者构音、吞咽功能的评分来进行间接疗效观察。结论:针刺内大迎治疗中风后舌体运动障碍的疗效肯定,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组。治疗组有效率82.2%,对照组有效率56.7%(P<0.05)。本法在改善舌体运动功能的同时,使患者的构音和吞咽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提高了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毕颖韩景献
关键词:针刺疗法
粗针治疗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粗针平刺身柱穴对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影响,为寻找有效简便的抗痉挛的针刺方法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将60例住院病人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粗针平刺身柱穴,对照组采用口服巴氯芬,以修改的Ashworth量表为疗效评定指标,并同时评定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生活自理能力。结果:粗针组有效率为83.3%,西药组有效率为70.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生活自理能力在治疗后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粗针平刺身柱穴可明显改善卒中患者肢体的痉挛程度,是一种有效的抗痉挛针刺法。
毕颖李丽萍冯辉宣丽华张海峰
关键词:卒中痉挛状态
穴位埋线法治疗胃中不和型失眠症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法对胃中不和型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对90例胃中不和型失眠症病例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针刺组和药物组,各30例,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及睡眠率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失眠状况,随访后均有一定的复发,尤其是药物组;埋线组的疗效维持优于针刺组,更明显优于药物组。针刺组除入睡时间、睡眠时间项目外均优于药物组(P<0.05),而埋线组除睡眠时间外均明显优于药物组(P<0.01)。随访后,3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复发;PSQI各项目比较,埋线组优于针刺组,针刺组优于药物组,显示埋线组的疗效更明显,复发率更低。结论:穴位埋线法治疗胃中不和型失眠症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徐福宣丽华郑兆俭黄晓明孙学兰毕颖吴翔
关键词:失眠症穴位埋线针刺疗法药物疗法
穴位埋线法对失眠症的临床研究
徐福宣丽华郑兆俭周海江毕颖吴翔黄晓明
研究背景:由于人们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缺乏规律性都使睡眠问题成为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失眠症不仅导致生理秩序的异常,影响生活和工作,也常常伴随许多疾病,或加重病情,慢性失眠症还是长寿的大敌。现代医学...
关键词:
关键词:失眠症穴位埋线法治疗针灸疗法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24
2012年
中风病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疾病。在患者肢体瘫痪发生发展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一般从发病后2周开始出现,达到高峰后,痉挛程度又逐渐降低,并出现分离运动和随意运动,这是中枢性运动障碍恢复的典型过程。但在临床上,多数患者痉挛持续的时间相当长,恢复相当缓慢,常为瘫痪与痉挛并存,即痉挛性瘫痪。
毕颖邵晓梅李丽萍宣丽华
关键词:中风痉挛性瘫痪针灸疗法
粗针平刺督脉穴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毕颖宣丽华候群张海峰徐福莫晓枫吴翔
该项目《粗针平刺身柱穴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是2007年立项的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探讨粗针平刺身柱穴是否可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为寻找安全有效、简便的抗中风后痉挛针刺法提供临床研究依据。已按计划完成...
关键词:
关键词:中风痉挛性瘫痪针刺疗法
粗针神道穴平刺对面神经炎患者瞬目反射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观察粗针神道穴平刺对面神经炎患者的疗效。方法:把确诊患者随机分成粗针平刺组和常规针刺组进行对照观察。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瞬目反射的检出情况和R1、R2波潜伏期变化来评价粗针神道穴平刺对面神经炎的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瞬目反射R1、R2波检出情况和R1、R2波潜伏期差异、改善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粗针平刺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神道穴粗针平刺能明显改善面神经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瞬目反射R1、R2波检出和潜伏期时间。
宣丽华刘祝贺莫晓枫毕颖吴翔
关键词:粗针神道穴面神经炎瞬目反射面瘫
穴位埋线法对阴虚火旺型失眠证的临床观察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法对阴虚火旺型失眠证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0例阴虚火旺型失眠证病例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针刺组和药物组(各40例),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及睡眠率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三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失眠状况,虽然随访后有一定的复发,但埋线组和针刺组的维持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在影响PSQI总分上,三组均有非常明显的改善,埋线组和针刺组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药物组。在影响PSQI各项目上,埋线组和针刺组疗效相当,针刺组除入睡时间、睡眠时间项目外均优于药物组(P<0.05),而埋线组除睡眠时间外均明显优于药物组(P<0.01)。随访时的PSQI总分及各项目比较,三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复发,针刺组除睡眠时间外均优于药物组;而埋线组的维持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结论]穴位埋线法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证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徐福宣丽华郑兆俭黄晓明孙学兰毕颖吴翔
关键词:失眠症阴虚火旺型穴位埋线
分期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34
2014年
目的:观察分期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为寻找简便、疗效持久的治疗方法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将7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及西药组各35例。穴位埋线组于经前3天及经间期(月经第12-14天)各埋线一次,经前期以关元、子宫、地机、次髎为主穴;经间期以肾俞、肝俞、脾俞为主穴;西药组采用口服芬必得,每次300mg,每日2次,于经前3日开始口服,致疼痛缓解。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三个周期,分别于第三个周期结束后及停止治疗三个月后进行近期及远期疗效评定。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拟定的痛经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分别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健康调查简表( 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F-36)对疼痛程度及生命质量进行评价。结果:①三个周期后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1.4%(32/35),优于西药组74.3%(26/35);随访期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1.4%(32/35),优于西药组40.0%(14/35),近期及远期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两组第一、二周期治疗后痛经及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三周期、随访期埋线组痛经及VAS评分均较西药组下降明显(P〈0.05、P〈0.01);西药组在随访期出现反弹。④埋线组第三周期、随访期生活质量总分的改善均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P〈0.01)结论:分期穴位埋线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口服西药芬必得。随着痛经症状及疼痛的改善,生活质量也随之改善。
毕颖邵晓梅宣丽华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穴位埋线芬必得随机对照试验
针刺内大迎穴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观察针刺内大迎穴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内大迎穴,对照组采用金津、玉液点刺放血,4周后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构音功能的评级进行疗效评定;并通过比较两组患者舌体运动功能(即舌伸出齿外的长度、左右运动及上抬的角度)的评分情况来进行间接疗效观察。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舌体运动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针刺内大迎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疗效肯定,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组。
毕颖李丽萍邵晓梅候群宣丽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