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敦欣

作品数:58 被引量:478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军事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7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3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军事

主题

  • 15篇环流
  • 9篇夏季
  • 8篇西太平洋
  • 7篇暖池
  • 6篇年代际
  • 6篇年代际变化
  • 6篇气候
  • 6篇热带
  • 6篇季风
  • 6篇厄尔尼诺
  • 6篇赤道
  • 5篇海洋环流
  • 4篇年际
  • 4篇年际变化
  • 4篇热带太平洋
  • 4篇西太平洋暖池
  • 4篇夏季风
  • 4篇夏季风爆发
  • 4篇陆架
  • 4篇南海夏季风爆...

机构

  • 58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青岛海洋大学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广...
  • 1篇中国极地研究...

作者

  • 58篇胡敦欣
  • 9篇王凡
  • 6篇崔茂常
  • 6篇白学志
  • 4篇冯俊乔
  • 4篇陈永利
  • 3篇吴爱明
  • 3篇庞重光
  • 3篇白虹
  • 3篇赵永平
  • 3篇孙澈
  • 3篇于乐江
  • 3篇刘志亮
  • 3篇王庆业
  • 2篇俞永强
  • 2篇穆穆
  • 2篇陈锦年
  • 2篇王启
  • 2篇张龙军
  • 2篇翟方国

传媒

  • 7篇海洋与湖沼
  • 6篇海洋科学
  • 6篇海洋科学集刊
  • 4篇海洋学报
  • 3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科学通报
  • 1篇科学中国人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大气科学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科技中国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2000年中...
  • 1篇2003年中...
  • 1篇第九届全国大...
  • 1篇中国海洋学会...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6
  • 4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7篇2003
  • 3篇2002
  • 4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7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热带西太平洋环流及其季节变化被引量:20
2001年
利用由GFDL的MOM3海洋环流模式和NODC的XBT数据库生成的全球海洋同化数据,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环流及其季节变化.同化数据所反映的环流结构和平均流速流量与已知观测结果非常吻合.同化数据算得的北赤道流、棉兰老流、黑潮源地以及140°E以西的北赤道逆流等的流量基本上都表现出春强秋弱的季节变化特征,尽管彼此之间还存在少许位相差.由于两个热带流涡季节循环之间存在位相差,北赤道逆流还有半年振荡.与其上游的棉兰老流和新几内亚沿岸流不同的是,印度尼西亚贯通流在夏季东南季风期间较强,表明其季节变化深受季风影响.
王凡胡敦欣张平H.Seidel
关键词:环流结构平均流速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西太平洋暖池区热含量及对流异常被引量:35
2003年
利用1955~1998年逐月的上层海洋热含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海夏季风爆发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热含量异常的关系,并对影响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是热带上层海洋热含量变化最大的区域,暖池区的热含量的变化与ENSO关系密切,是ENSO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最明显的地区。(2)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前期(特别是前期冬、春季)暖池热状态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当前期暖池热含量高时,南海夏季风爆发早,反之爆发晚,这与由暖池变化所产生的上空大气的对流活动密切相关;4月暖池区热含量高(低)是预报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一个很好指标。(3)西太平洋暖池区热含量正异常时,辐散中心位于南海—西太平洋,对流强,西太副高弱且位置偏东,季风环流(印度洋纬向环流和经向环流)和Walker环流为正距平环流;正距平的季风环流有利于低空西到西南气流的加强,南海夏季风爆发早,反之爆发晚。由暖池变化所引起的大尺度季风环流和Walker环流的异常变化可能是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的一个重要动力机制。
陈永利胡敦欣
关键词:季风环流WALKER环流
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环流系统与暖池低频变异研究
胡敦欣
项目围绕预定科学目标在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暖池变异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完成了项目预定研究内容,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项目成功实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区6100米深海...
关键词:
关键词:环流系统
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概况、展望与建议被引量:3
2005年
本文主要论及海洋在全球物理气候变化中和在全球碳循环中两个方面的作用。同时,提出两项建议:(1)开展西太平洋-东印度洋-青藏高原大三角区内以暖池-大洋环流-气候为中心的多时间尺度、多学科综合性调查研究,以改进季风、ElNino和我国气候的预报;(2)设立中国邻近海域碳循环研究计划,探明其碳源、汇格局和清单,为环境外交谈判提供依据,并在这一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胡敦欣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全球碳循环多时间尺度大洋环流青藏高原东印度洋
中国的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研究被引量:14
1997年
中国的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研究刘瑞玉胡敦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处于有关学科领域发展的前缘,又是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及其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点,在学科发展上和在近海持续开发发展上都有重要意义。中国很重...
刘瑞玉胡敦欣
关键词:海岸带相互作用
热带印度洋Rossby波的基本特征被引量:2
2010年
海洋斜压长Rossby波在海洋动力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物理海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它维持并影响大洋西边界流,是海盆内能量传播的主要机制,是海洋对大气驱动的主要响应现象(Pedlosky,1979;Gill,1982)。20世纪70年代以来,XBT资料的积累使人们能够从水文资料中,特别是次表层海温的变化中发现大尺度Rossby波的存在依据(White,1977;Kessler,1990)。
冯俊乔白学志陈永利胡敦欣
关键词:热带印度洋ROSSBY波海洋动力学西边界流物理海洋学次表层
一种估算陆架上升流流速的新方法被引量:6
2002年
依据海水中悬浮物垂直通量的计算公式 ,提出了一种利用悬浮物含量、垂直通量和静水沉速估算海水垂向流速的新方法。当悬浮物静水沉速未知时 ,可用判别方法对海水是否存在显著垂向流动做基本判断。同时采用估算及判别方法对东海9404航次两连续站111和410的实测资料进行分析 ,得出了410站的海水不存在显著的上升流动 ,而111站的海水不仅存在上升流动 ,流速约为2.6×10 3cm/s ,而且在时均情况下 ,上升流不能达到表层的结果。此判断结果与以往的观测和结论以及本次观测结果相吻合。
庞重光胡敦欣白学志雷坤
关键词:陆架上升流流速沉速粒径
哈马黑拉涡旋的季节变异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1992年1月~2006年11月期间的ECC02海洋同化数据资料,研究了海洋上层50m平均的哈马黑拉涡旋的季节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哈马黑拉涡旋在5月开始出现,7月达到最强,3月和4月消失,这主要取决于新几内亚沿岸流的季节变化。新几内亚沿岸流4-11月为西北向,从12月到次年的2月为东南向。随着西北向新几内亚沿岸流的增强,哈马黑拉涡旋开始出现并增强。而随着西北向新几内亚沿岸流的减弱和反向,哈马黑拉涡旋减弱并消失。同时棉兰老海流在夏季的增强也有利于哈马黑拉涡旋增强。旨在研究哈马黑拉涡旋的季节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进一步探讨其垂向结构、年际变异等时空变化特征和该区域的环流特征提供研究基础。
翟方国胡敦欣王庆业
海洋在中国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海洋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水的热容量是大气的3000多倍,海洋上层 3m 海水所含热量相当于整个大气层所含热量的总和;海洋环流的径向热量输送在决定地球表面气温高低过程中的作用与大气环流的作用基本...
胡敦欣
关键词:南海夏季风爆发夏季风气候变化南海季风爆发中国夏季降水
渤、黄、东海海流和潮汐共同作用下的悬浮物输运、沉积及其季节变化被引量:24
2004年
渤、黄、东海是一个水动力状况相当复杂的半封闭宽陆架海,本海区悬浮颗粒物含量高,季节变化明显,影响范围广,是世界上悬浮物含量最高的海域之一。对于该海域悬浮物的输运沉积过程、分布规律以及底质分布等中外学者均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秦蕴珊,1963;Honjo et al.,1974;Milliman et al.,1985,1986;秦蕴珊等,1987,1989;杨作升等,1992;Li et al.,1997;孙效功等,2000;雷坤等,2001)。然而,以往的研究大都基于实际海洋调查资料,由于受实测资料在时间和空间覆盖范围上的限制,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渤、黄、东海陆架区悬浮物输运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数值模拟的方法能很好地克服上述局限,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渤、黄、东海的某些海域的悬浮物进行了模拟研究。
庞重光白学志胡敦欣
关键词:悬浮物含量陆架海悬浮颗粒物沿岸流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