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丛旭

作品数:98 被引量:509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3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7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5篇肝炎
  • 49篇病毒
  • 39篇肝炎病毒
  • 36篇细胞
  • 23篇乙型
  • 23篇基因
  • 23篇丙型
  • 23篇丙型肝炎
  • 21篇乙型肝炎
  • 14篇乙型肝炎病毒
  • 14篇慢性
  • 13篇丙型肝炎病毒
  • 11篇抗原
  • 9篇丁型
  • 9篇丁型肝炎
  • 9篇丁型肝炎病毒
  • 9篇肝炎患者
  • 8篇干扰素
  • 7篇慢性乙型
  • 7篇慢性乙型肝炎

机构

  • 76篇北京大学
  • 12篇中国预防医学...
  • 5篇北京大学肝病...
  • 4篇北京医科大学...
  • 4篇徐州医学院附...
  • 3篇北京医科大学
  • 3篇北华大学
  • 3篇桂林医学院附...
  • 3篇邮电总医院
  • 3篇徐州市中心医...
  • 2篇东南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桂林医学院
  • 1篇徐州医学院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传染病...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内蒙古医科大...

作者

  • 98篇丛旭
  • 72篇魏来
  • 44篇费然
  • 33篇陈红松
  • 27篇王宇
  • 23篇蒋栋
  • 12篇潘孝本
  • 12篇詹美云
  • 12篇高燕
  • 11篇刘峰
  • 10篇谭文杰
  • 9篇李若冰
  • 9篇哈明昊
  • 8篇韩进超
  • 8篇秦兆习
  • 7篇苗季
  • 7篇封波
  • 6篇陈慰峰
  • 6篇许军
  • 6篇贾因棠

传媒

  • 13篇中华肝脏病杂...
  • 10篇中华实验和临...
  • 10篇病毒学报
  • 7篇中华医学杂志
  • 5篇世界华人消化...
  • 5篇中华检验医学...
  • 3篇中国免疫学杂...
  • 3篇中国医师杂志
  • 3篇免疫学杂志
  • 3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中国生物化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药学学报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8篇2007
  • 6篇2006
  • 15篇2005
  • 6篇2004
  • 13篇2003
  • 8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3篇1999
  • 5篇1998
9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丙型肝炎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表达具有野生起点的丙型肝炎病毒 (HCV)RNA依赖的RNA聚合酶 (RdRp)并研究其聚合活性 ,分析其是否具有逆转录酶活性。方法 构建截短的具有野生起点的HCVRdRp表达质粒 ,观察不同诱导温度对表达产物可溶性的影响。以多聚腺苷为模板 ,分别观察在寡聚脱氧胸苷和寡聚尿苷引导下RNA的合成。以互补引物模板评价所表达的HCVRdRp的逆转录酶活性。 结果 在 16°C诱导温度条件下获得截短具有野生起点的HCVRdRp的可溶性表达。在聚合反应体系中同时具有引物与模板时 ,获得RNA链的合成 ,多聚核苷为引物的聚合效率明显高于以多聚脱氧核苷为引物的聚合效率。在表达的HCVRdRp指导下 ,脱氧核苷掺入到互补引物模板体系中 ,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 ,10聚的互补引物 /模板延伸为 13聚的产物 ,但不能延长至 14聚。结论 获得可溶性的HCVRdRp表达 ,具有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活性及有限的逆转录酶活性。其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活性有一定的引物依赖性。
魏来秦兆习哈明昊陈红松丛旭费然王宇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RNA聚合酶大肠埃希菌
大鼠部分肝移植后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的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大鼠部分肝移植后骨髓干细胞动员的情况。方法建立大鼠性别交叉部分肝移植模型,分为部分肝移植组、全肝移植组和假手术组,分别与术后1、3、5、7 d取标本。用流式细胞法检测骨髓中干细胞标记的细胞群体的数量变化,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移植肝脏内Y染色体特异的Sry基因的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肝脏内干细胞标志CD34,c-kit和Thy-1.1的表达。结果与全肝移植组相比, 部分肝移植组术后第1天,骨髓细胞中,β2微球蛋白(β2m)/Thy-1.1+,CD45+/CD34+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然后呈递减趋势。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汇管区和炎性灶周围可见CD34、c-kit和Thy-1.1单个核细胞表达,并于第5至7天后减少。同时免疫组织化学双染可检出CD34+/CD45+细胞。全肝移植组汇管区CD34、c-kit和Thy-1.1表达较少,假手术组CD34、c-kit和Thy-1.1偶见表达。在部分肝移植物可检出Sry+细胞,但Srg+/CD34+,Sry+/Thy-1.1+细胞较少。全肝移植组Sry+偶见。结论部分肝移植中,骨髓源性的干细胞发生动员,同时肝内有干细胞被激活,其中外源性干细胞较少。
刘峰魏来陈国栋潘孝本丛旭费然
关键词:干细胞动员肝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肝移植模型CD34^+THY-1
DMSO促进HepG2细胞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核心蛋白入核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DMSO诱导处理的HepG2细胞被HBV感染的作用机制.方法:将HepG2分为DMSO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用添加或不添加2%DMSO的DMEM培养基培养4 d.将HBV病毒颗粒(1000拷贝/细胞)加入培养基中于37℃感染12h.以蛋白免疫印迹,免疫荧光染色及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BcAg在细胞内的定位.选择性PCR检测HBV cccDNA,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对照组HepG2细胞在感染HBV阳性血清后,HBcAg在细胞质内分布,核内呈阴性,至感染后2 d细胞内核心蛋白消失,未检出明显的cccDNA信号.2%DMSO处理后的HepG2细胞感染后12 h细胞质内HBcA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后24 h HBcAg在核周浓集.在感染后24 h和48 h核内HBcAg明显增高,且cccDNA结果阳性.流式分析结果显示DMSO处理后处于G_1/G_0和G_2/M期的HepG2比例升高,处于有丝分裂期的HepG2细胞内HBcAg弥散分布于全细胞.结论:HepG2细胞感染HBV后核心颗粒不能穿过核孔携带HBV DNA进入细胞核可能是其抵制HBV感染的重要原因.DMSO可促进HBV核心颗粒进入细胞核而有助于感染.
潘孝本韩进超魏来高燕丛旭
关键词:HEPG2乙型肝炎病毒DMSO蛋白免疫印迹
新疆地区汉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临床类型的关系被引量:3
2005年
本研究旨在通过型特异性引物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检测新疆地区汉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患者HBV基因型并探讨与临床类型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徐红张跃新肖琳鲁晓擘魏来丛旭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汉族人群HBV基因型
中国南北两城市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血清型的构成差异被引量:32
2003年
目的对我国南北两城市530份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进行血清型和基因型分型,以了解HBV基因型和血清型分布的特点和差异。方法 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广东省廉江市530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进行HBV DNA基因扩增,并对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分析HBV血清亚型和基因型。结果 哈尔滨和廉江市HBV血清型以adrq为最多,分别为87.2%和73.5%,其次为adw2,分别为12.0%和25.7%,其分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两市HBV基因型均以C型为主,分别为87.8%,73.2%,其次为B型,分别为12.2%和26.1%,其分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在廉江市仅有1例D型,1例B、C混合型。结论我国南北两城市HBV血清亚型和基因型的构成较为单纯,均只有两个类型,其比例构成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许军王齐欣范春蕾蒋栋李若冰丛旭费然陈红松魏来王宇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血清型HBV核苷酸
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耐药突变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评价一种新研制的DNA微阵列芯片HBV基因型耐药检测试剂盒的临床应用性能.方法 收集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224份CHB患者血清标本,提取HBV DNA,应用DNA微阵列芯片法和直接测序法平行检测HBV逆转录酶区(rt区)位点rtL180、rtA181、rtM204和rtN236的耐药突变.对结果不一致的标本进行克隆测序,以验证检测的准确性.结果 芯片法和直接测序法均成功检测224份标本全部896个位点的耐药基因型,214份标本结果完全一致,其中82份检测到突变,132份为野生型HBV.2种方法检测HBV耐药突变结果的完全符合率为95.5%(214/224).其余10份标本只用芯片法检测到突变:2份rtL180M突变、2份rtA181V突变、3份rtM204I突变、2份rtM204V突变、1份rtN236T突变,但是直接测序未检测到相应突变.包含突变序列的克隆所占比例为5.0%~15.0%.经克隆测序验证结果与芯片法完全一致.结论 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HBV耐药突变与直接测序法相比符合率高,并可检出低比例耐药突变毒株,有助于早期提示耐药的发生.
杨瑞锋杜绍财丛旭马慧魏来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T淋巴细胞应答被引量:8
2003年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是否诱导特异性T细胞应答。方法(1)将研究对象分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急性乙型肝炎痊愈组、健康志愿者组,分离各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方法检测其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特异表位多肽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18-27的记忆性免疫应答;(2)培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将负载有乙型肝炎抗原表位多肽的DC诱导特异的T细胞应答。采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方法检测诱导的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诱导的T细胞杀伤活性。结果(1)急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对HBcAg 18-27 CTL特异表位多肽存在记忆的免疫应答,其分泌干扰素-γ的CD8+T细胞占CD8+T细胞总数的(4.3±2.5)%,分泌白细胞介素-2的占总细胞数的(4.8±2.2)%,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占总细胞数的(4.6±2.3)%。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对其记忆应答很低,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值为2.508-3.305,P<0.05。(2)用多肽共孵育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多次诱导的T细胞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加肽孵育的靶细胞比例为30:1、10:1、3:1时,其杀伤率分别为(57.0±20.3)%、(49.5±20.2)%、(21.8±12.9)%,均高于对照组,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可以诱导特异的T?
李若冰陈红松谢尧费然丛旭范春蕾王松霞魏来王宇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免疫应答
干扰素α对丙型肝炎病毒复制子的抑制作用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利用丙型肝炎病毒(HCV)复制子细胞模型,体外研究干扰素α(IFN-α)对HCV复制子的抑制作用,并探讨 IFN-α信号传导与激活转录分子( STAT )及介导 IFN-α抗病毒作用的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表达水平.方法以HCV复制子质粒为模板体外转录合成HCV复制子RNA, 将此RNA 转染Huh7肝癌细胞并经G418筛选,建立HCV复制子细胞株;用不同剂量(0~5000 IU/ml) IFN-α处理HCV复制子细胞72 h或用1000 IU/ml IFN-α处理细胞不同时间(0、 24、 48、 72、 96h),通过半定量RT-PCR及实时定量PCR同时检测HCV RNA,Western印迹检测HCV NS5A蛋白表达水平,研究IFN-α对HCV复制子的抑制作用.结果 IFN-α能明显抑制HCV RNA的复制,10 IU/ml 及25 IU/ml IFN-α可使HCV RNA较无IFN-α处理的对照细胞分别降低约68%及75%;IFN-α 1000 IU/ml作用24 h或96 h导致HCV RNA较对照组分别降低75%及88%,同样,IFN-α对HCV NS5A蛋白的合成也有明显抑制作用,说明IFN-α的抗HCV作用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HCV复制子细胞中有抗病毒作用的 ISG(PKR、2'5'OAS、G1P3、ISG20及ISGF3γ)呈明显的IFN诱导性表达.结论 IFN-α能明显抑制HCV RNA的复制,其抑制作用与IFN-α剂量及作用时间有关,PKR、2'5'OAS、G1P3、ISG20及ISGF3γ等ISG可能介导IFN-α的抗HCV作用.
贾因棠魏来蒋栋丛旭费然
关键词:干扰素ΑC型肝炎样病毒属复制子
肿瘤特异性肿瘤/睾丸抗原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21
2003年
目的 研究7种主要肿瘤/睾丸(CT)抗原MAGE-1、MAGE-3、MAGE-4、MAGE-10、NY-ESO-1、SSX-2、SCP-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编码基因的变异状况及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方法 收集30例肝癌患者的癌和癌旁组织,采用特异性引物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7种CT抗原的表达,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在30例HCC患者中,MAGE-1、MAGE-3、MAGE-4、MAGE-10、NY-ESO-1、SSX-2、SCP-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6.7%、70.0%、20.0%、36.7%、40.0%、33.3%和33.3%,而癌旁没有表达。癌组织中至少表达1种、2种和3种CT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90.0%、70.0%和53.5%。我国肝癌表达的7种CT抗原编码基因与国外报道的相比,同源性非常高。MAGE-10和SCP-1的表达与甲胎蛋白的水平相关,MAGE-3和SSX-2表达与平均年龄相关。 结论 7种CT抗原在HCC患者癌组织中均有表达,阳性率为20.0%-70.0%,其编码基因序列高度保守。一些CT抗原的表达与临床指标存在相关性。
陈红松覃柳亮丛旭王瑜费然蒋栋曹骥苏建家魏来陈慰峰王宇
关键词:肝细胞癌肿瘤特异性抗原睾丸抗原编码基因基因表达
黑色素瘤相关抗原A1在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与基因甲基化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人肝癌细胞株中黑色素瘤相关抗原A1(MAGE-A1)表达状况与肝癌细胞基因甲基化的关系。方法提取10种人肝癌细胞株的总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细胞株的MAGE- A1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提取10种人肝癌细胞株的基因组DNA,用限制性酶切和Southern印迹杂交对每种细胞的基因组甲基化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另外对基因组DNA行HpaⅡ酶切后,用引物CDS21、EDP4和CDS20、EDP4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然后用特异性探针杂交来检测肝癌细胞株MAGE-A1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用特异性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每一种细胞株的人白细胞抗原A位点型别。结果QGY- 7703、SMMC-7721、HLE、BEL-7402、BEL-7404、BEL-7405 肝癌细胞株的MAGE-A1基因表达阳性, 且细胞分化程度均为中低分化;HepG2 2.2.15、HepG2、QGY-7701和Huh7肝癌细胞株的MAGE-A1 基因表达阴性,且细胞分化程度均为高中分化。通过定量分析表明,MAGE-A1表达的肝癌细胞株与MAGE- A1不表达的肝癌细胞株比较,前者基因组甲基化程度较低(t=2.896,P=0.02)。肝癌细胞株MAGE-A1 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分析结果表明HepG2 2.2.15、HepG2、QGY-7701和Huh7为高甲基化,SMMC-7721、HLE、BEL-7402、BEL-7404、BEL-7405为低甲基化。结论肝癌细胞株MAGE-A1
肖江陈红松费然丛旭王燕蒋栋魏来王宇
关键词:黑色素瘤肝癌细胞株基因表达甲基化MAGE-A1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