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光良

作品数:7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扁颅蝠
  • 2篇体表
  • 2篇犬蝠
  • 2篇寄生
  • 2篇寄生虫
  • 2篇褐扁颅蝠
  • 1篇体表寄生虫
  • 1篇取食
  • 1篇取食行为
  • 1篇圈养
  • 1篇圈养条件
  • 1篇蝙蝠
  • 1篇外皮
  • 1篇巨刺
  • 1篇寄主
  • 1篇寄主专一性
  • 1篇革螨

机构

  • 4篇东北师范大学
  • 4篇广东省昆虫研...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海南医学院
  • 1篇广州大学

作者

  • 5篇张光良
  • 4篇洪体玉
  • 4篇张礼标
  • 3篇杨剑
  • 2篇曾玉
  • 2篇周善义
  • 2篇唐占辉
  • 2篇陈毅
  • 2篇谭梁静
  • 2篇巩艳艳
  • 1篇沈琪琦
  • 1篇刘奇
  • 1篇彭涛
  • 1篇朱光剑
  • 1篇胡海龙

传媒

  • 2篇Zoolog...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四川动物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扁颅蝠和褐扁颅蝠体表寄生革螨的宿主选择被引量:1
2013年
该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行为实验,研究了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和褐扁颅蝠(T.robustula)与其体表寄生革螨(雷氏巨刺螨(Macronyssus radovskyi)及拟雷氏巨刺螨(M.pararadovskyi))之间的关系。在野外自然条件下,雌性扁颅蝠的体表寄生革螨负荷量与宿主健康指数呈正相关(Spearman:rs=0.55,P<0.01,n=24),而在雄性扁颅蝠以及雌、雄褐扁颅蝠中则无相关性(P>0.05)。室内原宿主感染实验发现,扁颅蝠和褐扁颅蝠体表寄生革螨均明显倾向于选择各自的雄性宿主,扁颅蝠雌、雄性感染率分别为(42±12)%和(58±12)%(t=3.6,df=31,P<0.01);褐扁颅蝠雌、雄性感染率分别为(37±11)%和(63±11)%(t=6.1,df=26,P<0.001)。用扁颅蝠体表寄生革螨(拟雷氏巨刺螨)对扁颅蝠与褐扁颅蝠交叉感染后发现,寄生革螨明显选择其原宿主扁颅蝠,扁颅蝠与褐扁颅蝠感染率分别为(71±13)%和(29±13)%(t=9.1,df=29,P<0.001)。以上结果表明,扁颅蝠和褐扁颅蝠的体表寄生革螨负荷量与宿主身体状态无明显相关性,而对宿主性别表现不同偏好;扁颅蝠的体表寄生革螨对宿主表现明显的专一性。
张光良唐占辉洪体玉杨剑曾玉谭梁静刘奇陈毅沈琪琦张礼标
关键词:扁颅蝠褐扁颅蝠革螨
圈养条件下犬蝠对陌生食物首次取食行为的研究
2015年
动物在觅食过程中,尝试取食陌生食物会给其带来潜在的风险或是利益。许多动物在首次遇到陌生食物时,不会立即对其进行取食,甚至感到恐惧而避开,这是动物应对陌生食物和环境的一种恐新行为(neophobia)。2010年10—12月,对广东省四会市圈养条件下的犬蝠Cynopterus sphinx取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实验中犬蝠首次面对陌生食物(苹果)刺激时表现出2种不同的行为,14只实验个体中,6只在首次面对陌生食物时直接对其进行取食,定义其为探索者(explorer);而另外8只对陌生食物表现出了恐新行为,定义其为恐新者(coward)。在人为施加的环境压力下,恐新者经过反复试探,首次成功取食陌生食物后才接纳陌生食物。雌雄个体间(Mann-Whitney U test:雌性31.3 min±8.5 min,n=6,雄性122.8 min±16.2 min,n=5,U=721.0,P<0.001)及亚成体与成体间(Mann-Whitney U test:亚成体20.9 min±10.9 min,n=3,成体72.9 min±9.7 min,n=11,U=901.0,P<0.001)在首次取食行为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雌性和亚成体个体更易于接受陌生食物。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犬蝠对陌生食物首次取食的这2种行为差异各自有其生态学意义,探索者的行为利于拓宽取食食物源,以应对野外多变的环境;而恐新者的行为可防止摄入过多有毒或营养过剩的食物。雌性倾向于探索陌生食物,可能与其在种群中的繁殖地位有关;亚成体积极探索陌生食物的行为则体现出其取食经验上的缺乏,同时也利于将陌生食物引入种群食谱中。行为的多样性利于种群繁衍,本文探讨了2种取食策略各自的利弊关系。
杨剑周善义巩艳艳洪体玉张光良谭梁静陈毅陈柏承张礼标
关键词:犬蝠
两种扁颅蝠的外皮寄生虫与寄主关系及理毛行为研究
革螨类是蝙蝠感染的主要外皮寄生虫之一,在自然条件下革螨在蝙蝠体表寄生呈现出种间、种内个体性别间的差异性分布。个体的性别及繁殖、体况状态常影响寄生虫感染的数量。蝙蝠寄生虫与其原宿主常表现出较高的适应性和寄主专一性,在栖宿条...
张光良
关键词:扁颅蝠寄主专一性
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和褐扁颅蝠(T.robustula)理毛行为比较及其与体表寄生虫的关系被引量:1
2013年
理毛行为是动物防御寄生虫感染有效的行为策略之一。通过室内行为观察,对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和褐扁颅蝠(T.robustula)的理毛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理毛行为的种间差异,以及体表寄生虫负荷量对理毛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扁颅蝠和褐扁颅蝠理毛行为主要可分为舔拭及抓挠,两种蝙蝠舔拭行为的频次和持续时长均大于抓挠行为。舔拭和抓挠行为的频次具有种间差异,扁颅蝠舔拭行为的频次高于褐扁颅蝠,但是其抓挠行为频次则低于后者;而舔拭行为和抓挠行为的持续时长无种间差异。两种蝙蝠体表寄生虫负荷量与理毛行为的总时长和总频次均无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扁颅蝠和褐扁颅蝠的理毛行为可能受到中枢神经调控及外部刺激的共同作用。
张礼标张光良唐占辉洪体玉
关键词:扁颅蝠褐扁颅蝠体表寄生虫
体毛染色结合臂环的标记技术在犬蝠室内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2010年
动物行为观察中个体识别是非常重要的。而现有对蝙蝠的标记方法,如臂环和颈圈等并不能满足室内红外线摄像头下识别个体进行行为观察的需要。本文采用体毛染色和臂环相结合的方法对犬蝠(Cynopterus sphinx)进行标记,可在室内行为观察中识别个体。
巩艳艳洪体玉周善义杨剑彭涛胡海龙朱光剑张光良曾玉张礼标
关键词:蝙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