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妮

作品数:13 被引量:201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1篇三江平原
  • 5篇湿地
  • 3篇GIS
  • 2篇沼泽
  • 2篇沼泽湿地
  • 2篇自然湿地
  • 2篇基于GIS
  • 2篇耕地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温度
  • 1篇遥感
  • 1篇蒸散
  • 1篇蒸散量
  • 1篇植被
  • 1篇植被净初级生...
  • 1篇指标体系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安全
  • 1篇生态安全评价
  • 1篇湿地恢复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3篇黄妮
  • 12篇王宗明
  • 10篇刘殿伟
  • 9篇宋开山
  • 8篇张柏
  • 5篇李方
  • 4篇任春颖
  • 3篇金翠
  • 2篇杜嘉
  • 2篇张树清
  • 2篇曾丽红
  • 1篇杨婷
  • 1篇姜广甲
  • 1篇张春华
  • 1篇国志兴
  • 1篇张素梅

传媒

  • 2篇资源科学
  • 2篇农业系统科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地理科学
  • 1篇生态科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湿地科学

年份

  • 12篇2009
  • 1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江平原萝北县湿地农田化过程与驱动机制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通过获取三江平原萝北县自1954年以来的六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了过去50余年湿地农田化过程,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探讨了湿地农田化过程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54~2005年,三江平原萝北县耕地面积净增21.85×10^4hm^2,湿地是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在空间上,湿地斑块越来越分散,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加剧,而耕地斑块则趋于集中分布;目前,耕地已成为三江平原萝北县的基质景观,地势低平、坡度较小、土壤条件、地貌条件良好的平原区是湿地农田化的首选区域。随着可开垦湿地资源的减少,人类的开垦对象开始转向地势、土壤、地貌等条件相对较差的湿地景观单元。气候变暖加速了湿地农田化进程,而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政策的引导作用,对湿地农田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黄妮刘殿伟王宗明宋开山张柏李方任春颖
关键词:耕地景观指数
基于NOAA/AVHRR数据估算三江平原蒸散量研究初探被引量:5
2009年
蒸散量是水资源相互转化过程中非常重要但又难以定量确定的要素之一。SEBS(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模型是通过遥感数据计算区域蒸散量的重要模型,该模型可以在较少地面信息的情况下获得蒸散量的区域分布信息,同时具有较高的精度。采用SEBS模型,利用NOAA/AVHRR数据对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区域蒸散发量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测数据对估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从时间分布来看,三江平原蒸散量总体上表现为从4月开始逐渐上升,7月达到最高值,8月后不断下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三江平原蒸散量时间分布的原因。同时,结合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对三江平原区域蒸散量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生长季平均蒸散量从大到小可以排列为:林地>水域>湿地>水田>旱田>草地>居工地。
杜嘉张柏宋开山王宗明曾丽红金翠黄妮
关键词:蒸散量三江平原SEBS
RS和GIS技术支持下的三江平原退耕还湿空间决策分析
本文结合长时间序列数据,应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度函数的方法,评价了三江平原农作物生产与沼泽湿地协调发展水平,为两者的和谐共存提供了依据。同时,通过全面分析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空间分布与自然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三江平原沼泽...
黄妮
关键词:沼泽湿地
基于水文与土地覆盖的三江平原湿地恢复被引量:5
2009年
以RS为数据源,GIS为数据处理和分析平台,在获得三江平原2005年土地覆盖数据和相对土壤湿度数据的基础上,确定了三江平原受保护的区域与适合进行湿地恢复的区域,再引入临近度准则、斑块面积准则,构建湿地恢复地点选择模型,分析了三江平原湿地恢复的潜力等级,依照恢复潜力的大小来确定湿地恢复的空间位置以及先后顺序。结果表明,耕地是现有湿地恢复区的主要来源,尤其是相对土壤湿度高的耕地。一级恢复区的面积为529261hm2,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4.86%,该区域一般地势低洼,水分供应充足,恢复成湿地的潜力最大,是近期实施湿地恢复的区域;二级恢复区的面积为73724hm2,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0.68%,该区域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且距离现有的湿地或水域不远,如果恢复成湿地,对于进一步增加湿地斑块之间的连通性、减少栖息地破碎化,将有很大贡献,可以作为中远期实施湿地恢复的区域;三级恢复区在整个研究区范围内都有分布,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21.11%,考虑到三江平原作为中国商品粮豆基地的重要性,以及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该区域为目前不需要进行湿地恢复。
黄妮刘殿伟王宗明张柏宋开山
关键词:湿地恢复GIS三江平原
基于GIS的三江平原退耕还湿空间决策分析被引量:13
2009年
以三江平原为研究区,探讨了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确定退耕还湿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可行性。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现有沼泽湿地缓冲区、环境背景因子(高程、土壤类型、地貌类型、河流缓冲区)、耕地生产力数据等栅格GIS数据库,选取具有区域特色的退耕还湿指标,利用各指标构建了基于GIS的一、二级退耕还湿决策模型及其空间复合模型,并且得到一、二级退耕面积分别为525 652 hm2、194 029 hm2,分别为现有耕地面积的8.76%和3.23%。最后,将其分别与研究区行政区数据进行空间叠加统计分析,得到各县级行政区退耕还湿情况。研究结果可以为三江平原的湿地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黄妮刘殿伟王宗明张柏宋开山任春颖
关键词:GIS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粮食生产与沼泽湿地协调发展水平动态分析与评价
2009年
为了寻求三江平原农作物播种面积和沼泽湿地面积两者间的合理比例,使之既能保证粮食生产,又能维持沼泽湿地的重要功能,有必要对三江平原粮食生产与沼泽湿地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价。在获取过去50多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的基础上,通过选取表征粮食生产效益和沼泽湿地效益的评价指标,应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建立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对两者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动态分析与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农业生产和沼泽湿地环境是比较协调的。该时期三江平原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58万hm2,沼泽湿地面积为282万hm2。此结果可以作为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恢复程度的一个参考标准。按高产水平计算,三江平原可提供1 110万t粮食,而三江平原的生物种类可以恢复到建国初期的95%。
黄妮刘殿伟王宗明
关键词:粮食生产沼泽湿地隶属度函数三江平原
1954-2005年三江平原自然湿地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6
2009年
以AreGIS9.1为数据处理平台,从三江平原1954年、1976年、1986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6期土地利用数据中提取自然湿地空间分布信息,分别将其与三江平原的地貌、地形、水系等环境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了6个时期三江平原自然湿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52a来,三江平原自然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由1954年的353×10^4hm^2减少至2005年的81×10^4hm^2;低河漫滩上的自然湿地面积占三江平原自然湿地总面积的比例由1954年的42.5%增加至2005年的64.7%,6个时期平均,有57.2%的自然湿地分布在低河漫滩上,21.3%分布在高河漫滩上;自然湿地主要分布在30-60m高程上;0°-1°的坡度范围内,几乎分布了三江平原所有的自然湿地;坡向对自然湿地分布的影响不大;近年来自然湿地主要分布在距离河流0-1km的河漫滩上;湖泊周围的自然湿地分布变化很小。
黄妮刘殿伟王宗明张柏宋开山李方任春颖
关键词:自然湿地三江平原
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评价被引量:40
2008年
生态安全是指能够维持和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损害和威胁生态系统本身健康和完整性的生态系统状态,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高度和谐状态。生态安全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从辽河中下游流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1986年、2000年2个时段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近几年的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建设活动,使得辽河中下游流域的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2000年流域整体生态安全指数比1986年增加0.08,但是目前流域的生态安全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生态较安全区面积大幅度减少,减少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22.15%,生态预警区面积大幅度增加,增加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17.85%。影响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但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的变化相对稳定。
黄妮刘殿伟王宗明
关键词: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江平原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双向演替动态过程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分析1986~2005年三江平原自然湿地(湖泊、河流、沼泽湿地)与人工湿地(水田)的双向演替过程,统计分析自然地理环境背景(土壤类型、海拔高度、坡度和地貌类型)对此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86~2005年间三江平原湿地双向演替过程以沼泽湿地与水田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主。1986~1995年、1995~2000年和2000~2005年三时段内沼泽湿地转化为水田的面积占同期沼泽湿地转出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7.61%、37.99%和28.81%,相反,水田转化为沼泽湿地的面积占同期水田转出总面积的4.83%、13.69%和4.84%。三江平原发生沼泽湿地与水田双向演替过程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背景为土壤类型为草甸土和沼泽土,海拔高度为0~100 m,坡度为0~1°,地貌类型为低河漫滩、高河漫滩、洼地和一级阶地。
张素梅王宗明张柏宋开山刘殿伟张树清李方任春颖黄妮张春华
关键词:人工湿地
基于GIS的三江平原耕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以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数据处理平台,通过确定评价单元,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经验指数和法作为适宜性评价模型,并结合遥感解译得到的2005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三江平原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平原区比山地丘陵区更适合旱田作物和水田作物的种植,适宜旱田的面积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73.44%,其中高度适宜旱田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23.48%,边际农地和不适宜旱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36.39%;适宜水田的面积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70.04%,其中高度适宜水田的面积占总面积的26.75%,边际农地和不适宜水田的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36.07%。将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三江平原2005年土地利用空间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结果显示,2005年三江平原现有旱田中的39.10%属于高度适宜,边际农地和不适宜旱田占现有旱田面积的25.87%;现有水田中的53.41%为高度适宜,不适宜的面积仅占1.73%。以上结果说明目前三江平原旱田利用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但水田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特别是在平原区。图2,表8,参18。
刘殿伟黄妮王宗明宋开山李方
关键词:耕地GIS三江平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