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琴
- 作品数:5 被引量:51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大白菜下胚轴不定芽再生过程中内源激素和多胺含量的变化被引量:16
- 2006年
- 研究了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pekinensis(L.)Olsson]下胚轴不定芽再生过程中内源激素和多胺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芽原基出现以前(接种后0~8d)外植体内源玉米素核苷(ZRs)和脱落酸(ABA)含量上升,而吲哚乙酸(IAA)含量下降;不定芽出现(接种后8d)后变化趋势相反;ABA/IAA值和ZRs/IAA值在培养初期(接种0~8d)增大,不定芽出现以后逐渐减小。不定芽分化过程中外植体内源腐胺(Put)、精胺(Spm)和亚精胺(Spd)含量都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均在培养第8d时达到峰值;Spm/Put值和Spd/Put值的变化趋势也与此相似。说明大白菜下胚轴不定芽的再生与内源激素和多胺含量及平衡有密切关系。
- 朱丽华张彩琴盛小光朱月林
- 关键词:大白菜下胚轴不定芽再生内源激素内源多胺
- 接种方式对大白菜下胚轴离体不定芽再生及生理指标的影响被引量:5
- 2006年
- 以大白菜品种‘贵龙5号’的下胚轴为材料,以3种不同方式接种,观察不定芽分化情况.并比较不同接种方式的下胚轴不定芽再生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以正插(形态学下端插入培养基)方式接种的下胚轴在接种8~10d时不定芽开始产生,不定芽分化率达87.8%,平均每外植体再生的不定芽数为15.1个,其不定芽再生能力显著大于反插(形态学上端插入培养基)和平放的外植体;下胚轴在不定芽分化过程中各生理指标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OD和SOD活性在芽原基形成以前表现出上升趋势而CAT活性下降,不定芽分化后呈相反变化趋势;不同接种方式的下胚轴在不定芽发生过程中各生理指标的变化有一定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大白菜下胚轴不定芽发生过程中形态学变化和生理变化紧密相关。
- 朱丽华张彩琴盛小光刘正鲁朱月林
- 关键词:大白菜下胚轴不定芽再生生理变化
- 大白菜下胚轴离体不定芽高效再生体系的研究被引量:11
- 2005年
- 以大白菜的下胚轴为外植体,比较了不同浓度TDZ和6-BA两种细胞分裂素与不同浓度NAA相配合的培养基上不定芽再生的差异,并利用筛选出的高效再生培养基研究外植体苗龄、切段来源、接种方式以及品种对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6-BA相比,TDZ对诱导下胚轴不定芽再生更有效,在MS+TDZ 0.3 mg·L-1+NAA 0.5 mg·L-1+AgNO3 5 mg·L-1的培养基上,下胚轴不定芽再生频率高达87.8%,平均每下胚轴再生不定芽数也达到15.1个;3~5 d苗龄之间的下胚轴不定芽再生能力无显著差异,再生频率均达到80%以上,此后随着苗龄的增加,不定芽分化频率快速下降,苗龄为7 d时再生频率只有51.1%;下胚轴不同切段不定芽再生能力由强到弱表现为:上部切段>中部切段>下部切段;以正插(形态学下端插入培养基)方式接种的外植体不定芽再生能力显著大于反插(形态学上端插入培养基)和平放的;不同品种大白菜下胚轴的不定芽再生能力有一定差异.
- 朱丽华张彩琴盛小光朱月林
- 关键词:大白菜下胚轴不定芽再生
- 马卡小麦耐湿性的RAPD标记及定位研究被引量:15
- 2003年
- 以一个耐湿的马卡小麦 (TriticummachaDek .etMen ,普通小麦的变种 )种质 (编号 4 9)和不耐湿的小麦宁麦3号为亲本 ,用一粒传法构建成由 115个F6代重组自交系组成的遗传群体。对亲本及其重组自交系的耐湿性鉴定表明 ,群体的耐湿性接近主峰分布。选择极端耐湿和不耐湿的重组自交系组成两个池 ,利用 16 4个RAPD引物对其进行多态性分析 ,发现引物S12 4 9在亲本和池间均检测出多态性。群体分析表明 ,该多态性位点与耐湿性呈极显著相关 ,它所解释的耐湿性表型变异为 13 9%。用中国春缺体四体初步确定 ,与马卡小麦耐湿性相关的这个位点定位在 5A染色体上。
- 张江丽蔡士宾张光祥魏静波张彩琴马正强
- 关键词:马卡小麦RAPD标记多态性基因定位育种
- 利用“永久 F_2”群体定位抗赤霉病 QTL被引量:5
- 2008年
- 为了研究抗赤霉病侵染性的遗传, 利用感赤霉病品种南大 2419 和抗赤霉病品种望水白杂交单粒传获得的重组自交系群体 132 个株系间的随机配对组合, 构建了一个包含 198 个株系的"永久 F2"群体。通过两年抗侵染田间试验和 QTL 作图, 定位了 6 个抗侵染 QTL, 其中抗性等位位点源于望水白的 Qfhi.nau-4B 和 Qfhi.nau-5A 以及源于南大2419 的 Qfhi.nau-2B 的效应较为稳定。Qfhi.nau-4B 和 Qfhi.nau-5A 的效应较大且以加性效应为主, 前者存在部分显性基因效应。此外, 还检测到 4 对显著的互作位点。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赤霉病抗性遗传的复杂性, 同时也表明在利用望水白进行抗赤霉病育种时早代选择抗侵染性是可行的。
- 田大刚林峰张彩琴张政值薛树林曹勇李春军马正强
- 关键词:赤霉病望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