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春璐

作品数:44 被引量:351H指数:11
供职机构:辽宁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5篇农业科学
  • 9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土壤
  • 7篇河岸带
  • 6篇脲酶
  • 6篇还原菌
  • 6篇
  • 5篇豆磺隆
  • 5篇油田
  • 5篇硫化氢
  • 5篇酶活性
  • 4篇植物
  • 4篇植物群
  • 4篇植物群落
  • 4篇土壤脲酶
  • 4篇群落
  • 4篇物种
  • 4篇物种多样性
  • 4篇硫酸盐
  • 4篇硫酸盐还原
  • 4篇硫酸盐还原菌
  • 3篇土壤理化

机构

  • 31篇辽宁大学
  • 14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0篇沈阳大学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学研究院
  • 1篇东北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铁岭农业职业...
  • 1篇中煤科工集团...

作者

  • 44篇杨春璐
  • 11篇孙铁珩
  • 9篇王杰
  • 9篇马溪平
  • 8篇李法云
  • 8篇侯伟
  • 7篇程志辉
  • 7篇李悦
  • 6篇和文祥
  • 5篇范庆锋
  • 5篇陈苏
  • 5篇史荣久
  • 5篇张颖
  • 4篇庞香蕊
  • 4篇韩斯琴
  • 3篇陈新之
  • 3篇张颖
  • 3篇孙丽娜
  • 3篇张玉龙
  • 3篇王俭

传媒

  • 4篇环境科学
  • 4篇生态科学
  • 3篇河南科学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科技导报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辽宁农业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环境工程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北方园艺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实验室研究与...
  • 1篇辽宁大学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优化的硫酸盐还原菌培养基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优化的硫酸盐还原菌培养基及其应用。培养基组成为:碳源、氮源、硫源、氯化钠、无水氯化钙、抗坏血酸、硫酸亚铁铵、保险粉、水余量;所述碳源组成为乳酸钠、葡萄糖、蔗糖或酒石酸钾钠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组合;所述氮源组...
杨春璐郁梦雅任宏鹏
钾肥对镉的植物有效性的影响被引量:60
2007年
采用室外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在镉单一污染及镉、铅复合污染的土壤中,钾肥(K2SO4)的施用及其施用水平对镉的植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可显著(p<0.05)促进小麦干重的增长,缓解重金属镉及镉、铅复合污染对小麦的毒害作用.不同施用水平的钾肥均减少了小麦对镉的吸收,降低了镉的植物有效性.随着钾肥施用水平的增加,小麦植株不同部位(根、茎叶和籽实)镉的浓度先逐渐降低而后上升,小麦植株不同部位的富集系数也呈现先降低而后上升的趋势,并且钾肥在K2水平时对镉的缓解效果最佳.施用钾肥降低了根际、非根际土壤交换态镉的含量,钾肥主要影响了小麦根际、非根际土壤中交换态、碳酸盐态镉的含量,而对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硫化物态和残渣态镉的影响较小.镉、铅复合处理与镉单一处理相比较,铅可促进小麦对镉的吸收,提高镉的植物有效性.
陈苏孙丽娜孙铁珩晁雷杨春璐
关键词:植物有效性
胡敏酸对钾素耗竭土壤固定外源钾的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通过室内恒湿和干湿交替培养试验,研究了钾素受到生物耗竭的耕地棕壤对外源钾的固定特征和施用胡敏酸后对土壤固钾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持土壤处于饱和含水量的恒湿条件下,施用外源钾(K)483. 7mgkg-1,经过一天培养土壤的固钾量和固钾率分别达到265. 8mgkg-1和54. 95%,第3天土壤的固钾量达到最大值,为268. 0mgkg-1,再继续恒湿培养,土壤的固钾量有小幅度降低的趋势。然而,恒湿培养4天以后再经过风干1天,土壤的固钾量呈大幅度升高,固钾率提高30. 31%;在恒湿和干湿交替条件下培养,施用胡敏酸对土壤固钾状况的影响不同:施用胡敏酸不仅没有表现出降低土壤固钾量的作用,反而在第3个干湿交替循环周期结束后提高了土壤的固钾量,但在恒湿条件下施用胡敏酸表现出降低土壤固钾量的作用,与对照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
梁成华杨春璐陈新之高振琴
关键词:胡敏酸棕壤施用方法
汞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3
2007年
利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重金属Hg对不同土样脲酶、转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g可显著地抑制土壤脲酶和转化酶的活性,但不同土样Hg对两种酶活性的抑制程度有很大差别.HgCl2浓度与两种酶活性之间的关系均可用对数方程很好地描述(P<0.05).4个土样的脲酶ED50(生态剂量)分别为87.99、5.47、24.05和19.88mg.kg-1;转化酶的ED50分别为76.68、727.49、236.52和316.59mg.kg-1.脲酶对Hg污染比转化酶敏感;有机质对土壤酶活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除连续2年施用大量有机肥的草甸棕壤土样中Hg对中性磷酸酶有显著的激活作用外(P<0.05),其它土样无显著变化,表明中性磷酸酶活性对Hg污染反应不敏感.
杨春璐孙铁珩和文祥陈苏
关键词:土壤脲酶转化酶
海城河河岸带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以野外样方调查数据为基础,详细调查了海城河河岸带植物群落的组成,种类和外貌,应用重要值计算了海城河河岸带植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并分析了其物种的多样性差异,从而为海城河河岸带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结果表明:海城河河岸带植物群落20个样方中共有23科60属80种,物种组成以菊科、禾本科、蓼科、莎草科、蔷薇科植物为主,植物种类以芦苇、朝鲜碱茅、中华结缕草、金盏银盘、抱茎苦荬菜、黄花蒿、灯心草、反枝苋、狗尾草等为主。海城河河岸带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物种组成较少。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从多样性指数的数量特征来看,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4.00~16.00,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52~0.93,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45~0.84,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87~2.18,Simpson优势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17~0.55。海城河河岸带受到人为活动干扰,如农业生产、挖沙等人为活动干扰降低了群落多样性水平。
李悦马溪平李法云侯伟杨春璐程志辉
关键词:河岸带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合理施用沼渣对土壤钾素有效性影响被引量:25
2004年
通过室内干湿交替培养研究了沼渣对沈阳地区耕地棕壤和草甸土中速效钾含量及其对外源钾固定的影响,结果发现(1)加入沼渣可以明显促进供试土壤中钾素的释放,棕壤和草甸土对照中速效钾含量分别在高于99.24和83.23mg·kg-1时,干燥导致速效钾含量降低,含6%沼渣的棕壤和草甸土速效钾含量低于130.53和139.29mg·kg-1时,干燥就会引起层间钾的释放;(2)加入沼渣可以减少土壤对外源钾的固定量,含2%和6%沼渣的棕壤在干湿交替培养15天后,固钾量分别比对照减少了12.51和54.81mg·kg-1,相应的草甸土分别比对照减少固钾量达62.57和137.66mg·kg-1,固钾率分别降低了12.93%和28.46%。
杨春璐梁成华孙铁珩陈新之薛钊
关键词:沼渣速效钾外源钾
南芬细河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为揭示人为扰动对河岸带土壤造成的影响,以近年来频繁受到人为干扰的、辽宁省本溪市南芬区的细河河岸带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测定的方法,对研究区27个点位,0—20cm、20—30cm、30—40cm3个不同采样深度的土壤进行了多项理化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南芬细河河岸带土壤基质较硬,容重普遍较大而孔隙率较小,土壤结构性差;土壤呈中性或碱性;河岸带土壤全磷质量比普遍较高,而速效磷质量比极低;有机质和全氮质量比随采样点不同差异较大,二者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不同理化指标数值普遍在研究区域的不同采样点表现出明显差异,而在同一点位的不同采样深度上的数值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说明,频繁的人为干扰对南芬细河河岸带土壤层次性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其恢复过程尚需较长时间。
杨春璐马溪平侯伟李法云刘强李悦程志辉孔维静
关键词: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
污泥堆腐过程中腐殖酸组分及结构变化特征被引量:7
2017年
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副产物,含有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病原菌和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为了明确堆腐对污泥中腐殖酸的影响,本研究在污泥∶草炭∶稻草=3∶1∶2(干重比)和55%含水量条件下,开展了为期30 d的堆腐试验。采用紫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等仪器手段,研究了污泥堆腐过程中腐殖酸组成及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污泥堆腐过程中腐殖酸含碳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规律,但变幅较小;胡敏酸含碳量由23.5 g·kg^(-1)逐渐增至51.4 g·kg^(-1),增幅为118.9%;而富里酸碳含量则由46.1 g·kg^(-1)逐渐降至20.8 g·kg^(-1),降幅为54.8%。紫外光谱表明,堆腐过程中胡敏酸和富里酸的最大吸收峰位置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峰形变宽,E_(465)/E_(665)值降低;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明,堆腐前后胡敏酸和富里酸特征吸收峰位置比较相近,但某些官能团的强度发生改变,堆腐后胡敏酸和富里酸的芳构化和腐殖化程度提高。
王杰闫鹏举杨春璐袁雅婷吴新颜韩晓昕潘潇涵陈忠林
关键词:胡敏酸富里酸光谱特征
灌溉方法对蔬菜大棚土壤盐渍化及酸化的影响被引量:15
2013年
为了探明蔬菜大棚灌溉措施对土壤盐分积累特征的影响,以连续13年采用渗灌、滴灌和沟灌方式栽培番茄的蔬菜大棚土壤为材料,分层采集0~60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盐分含量及其离子组成、pH的剖面分布,对不同层次土壤盐渍化及酸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灌溉方法对土壤盐分积累特征及pH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全盐含量在所有灌溉方法中均呈现出明显的表聚现象,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各处理间土壤全盐含量在0~20cm土层差异显著,沟灌盐分含量最高,其次为渗灌,滴灌最低;土壤中水溶性阴离子以SOi和NO3 为主,阳离子以Ca”为主。3种灌溉处理土壤PH均以表层最低,随着土层加深而迅速升高;灌溉处理间0~30cm土层pH差异明显,其大小顺序为滴灌〉渗灌〉沟灌;蔬菜大棚土壤的盐分积累是导致土壤PH下降的重要原因。长期使用滴灌比沟灌和渗灌更有利于防止土壤盐分积累与酸化。
范庆锋张玉龙杨春璐高晓宁
关键词:蔬菜大棚灌溉方法土壤盐渍化土壤酸化
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及预测技术
王俭李法云包红旭侯伟杨春璐庞香蕊程志辉徐成斌吴丹马溪平惠秀娟付保荣
该技术成果提出了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新方法。同时将系统动力学与层次分析法和向量模法相结合用于水环境承载力模拟,具有一定创新性。该技术成果成熟可靠,适用于不同区域的水环境承载评价及预测,构建的区域水环境...
关键词: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