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广州

作品数:28 被引量:97H指数:5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7篇生物学
  • 7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细胞
  • 6篇基因
  • 4篇蛋白
  • 4篇伊氏锥虫
  • 4篇锥虫
  • 4篇病毒
  • 3篇微管
  • 3篇微管结合蛋白
  • 3篇结合蛋白
  • 3篇分子
  • 3篇P15基因
  • 2篇动物
  • 2篇动物模型
  • 2篇毒性
  • 2篇选育
  • 2篇血清
  • 2篇遗传性
  • 2篇原核表达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特性

机构

  • 24篇军事医学科学...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武警总医院
  • 2篇解放军第20...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北京地坛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病原微生物生...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汇智泰康...

作者

  • 28篇张广州
  • 12篇曾林
  • 7篇白杰英
  • 7篇赵爽
  • 6篇袁菊芳
  • 6篇张小飞
  • 5篇杨丽萍
  • 4篇定明
  • 4篇李敏
  • 3篇侯丽丽
  • 3篇时彦胜
  • 3篇尚世臣
  • 3篇索勋
  • 3篇马兰芝
  • 3篇刘源
  • 3篇孙兆增
  • 3篇张涛
  • 2篇李春
  • 2篇范强
  • 2篇董罡

传媒

  • 7篇中国实验动物...
  • 5篇中国比较医学...
  • 2篇实验动物与比...
  • 1篇中国兽医学报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武警医学
  • 1篇寄生虫与医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国际心血管病...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全军第十一届...
  • 1篇全军第十二届...
  • 1篇中国畜牧兽医...
  • 1篇2014第十...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Ⅰ型牛疱疹病毒TK^-/gE^-基因双缺失突变株生物学特性
2012年
目的构建Ⅰ型牛疱疹病毒(BHV-1)的TK-/gE-双缺失突变株,检测其生物学功能,为治疗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提供参考。方法构建了带有EGFP表达盒的BHV-1 TK-/gE-双缺失突变株。通过southern杂交、蛋白质斑点印迹、空斑试验、MDBK细胞增殖实验等技术方法,对重组基因所构成病毒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结果 Southern杂交及蛋白斑点印迹表明,课题组成功构建了带有EGFP表达盒的双缺失突变株;该突变株具有与野生株相当的繁殖力,但TK-/gE-成功缺失,毒力大幅减弱;BHV-1 TK-/gE-遗传稳定,不会返强。结论本项目组成功构建了Ⅰ型牛疱疹病毒(BHV-1)的TK-/gE-双缺失突变株,该缺失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该突变株进一步作为生物安全疫苗和多价病毒载体提供了依据,为预防和治疗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提供了技术支持。
定明范强时彦胜张小飞张广州李春白杰英刘正飞
关键词:牛疱疹病毒生物学特性
遗传性大鼠脐疝模型的选育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近交繁殖先天性脐疝大鼠获得能稳定遗传的大鼠脐疝模型,大鼠脐疝结构观察及治疗。方法每代大鼠全同胞交配,记录产子数及脐疝情况,分析大鼠脐疝率;取F2代6月龄脐疝雌雄大鼠各6只,其中雌雄各2只进行解剖观察,雌雄大鼠各4只进行外科手术缝合。结果随近交系数增大,大鼠脐疝率升高,F12、F13代大鼠均为脐疝;F1代至F13代雌性大鼠总体脐疝率显著高于雄性大鼠(x2=11.1,P=0.001);雌雄大鼠脐疝结构一致,手术后3~4周痊愈无复发。结论经连续13代全同胞交配获得了遗传性状稳定的大鼠脐疝模型。
张涛尚世臣张广州高青松刘源
关键词:脐疝SPRAGUE-DAWLEY大鼠动物模型
苏子油对肥胖大鼠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究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的苏子油高脂饮食对肥胖大鼠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s,VLDL)合成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造模期: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C)给予普通日粮,高脂组(high fat group,HF)给予高脂纯合日粮诱发肥胖大鼠模型;干预期:将肥胖大鼠随机分为4组:持续高脂组(consistent high fat group,CHF)和三个苏子油(perilla oil,PO)替代组,根据PO替代CHF中猪油比例的不同将替代组分为20%PO、50%PO、100%PO,4周后测定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ryglyceride,TG)水平;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肝脏VLDL合成关键蛋白微粒体甘油三脂转运蛋白(microsomal triglyceride transfer protein,MTP)和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肝脏Mtp、Apob mRNA表达。结果肥胖大鼠血清TG水平显著高于NC组,并且有严重的脂肪沉积,肝脏MTP和APOB的mRNA、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干预4周后,与CHF组相比,各PO替代组大鼠血清TG水平明显降低,病理切片结果显示肝脏脂肪沉积有明显改善,并且肝脏MTP和APOB的mRNA、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不同比例PO替代均能促进肥胖大鼠肝脏VLDL合成与分泌,改善肝脏脂肪沉积,并且PO促进Mtp mRNA、蛋白表达具有剂量依赖性。
解现星张涛赵爽安星兰马兰芝张广州刘源
关键词:N-3多不饱和脂肪酸肥胖大鼠模型极低密度脂蛋白
伊氏锥虫微管结合蛋白p15基因的分子克隆与表达
微管相关蛋白已成为热门的候选抗原分子或药物作用靶子。根据已报道的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微管结合蛋白p15(Tb-MAP p15)基因及其3’非翻译区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法从伊氏锥虫云南水...
张广州索勋侯丽丽
关键词:伊氏锥虫原核表达
D-gal致大鼠急性肝损伤过程中肝卵圆细胞增殖及迁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用D-gal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观察肝损伤后再生过程中肝卵圆细胞的增殖和迁延。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于第1、3、7和14天分别取肝组织,分别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卵圆细胞的分布迁移情况,并取第7天肝组织进行组织电镜观察汇管区新增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病理切片显示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以第7天和第14天为主,出现新增生的细胞。免疫组化示随时间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分布于汇管区,并向小叶中心迁移,形成大量的胆小管,并有部分向坏死区迁移。透射电镜有新生内源性细胞,小于成熟的肝细胞,细胞器较少,有细胞紧密连接,以数个细胞排列成小胆管,与免疫组化一致。结论在大鼠急性肝损伤时HOC被活化、增殖,并向肝小叶中心迁移,全程参与了肝再生过程。
杨丽萍张广州袁菊芳赵爽白杰英曾林
关键词:急性肝损伤肝卵圆细胞迁延
宝霍甙元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宝藿甙元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用在体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穿线结扎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36只SD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12只,缺血再灌注组12只,宝藿甙元治疗组12只。三组SD大鼠均继续饲养三周,术后三天检测每组血清SOD浓度,三周后检测心肌梗死重量的比率。结果血清SOD浓度在宝藿甙元组较缺血再灌注组比较(6.54±0.41 vs.5.64±0.68,P=0.003)有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宝藿甙元组与假手术组比较(6.54±0.41 vs.6.27±0.48,P=0.17)虽有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宝藿甙元治疗组较缺血再灌注组的心肌梗死重量比率有明显减少(9.03±0.22%vs.31.83±2.09%,P<0.01)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宝藿甙元可以增加缺血再灌注后机体的抗氧化作用,从而起到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心肌有保护作用,可以减轻心肌坏死的程度。
廖敏蕾张广州徐中顾俊英乔守炎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
过表达小鼠UNCV蛋白质对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
2013年
目的研究小鼠UNCV蛋白质对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Uncv基因重组质粒转染HeLa细胞,筛选出稳定过表达UNCV蛋白质的HeLa细胞株。通过细胞计数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过表达UNCV蛋白质对血清饥饿和阿霉素诱导的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获得稳定正确过表达UNCV蛋白质的HeLa细胞株。细胞计数和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过表达UNCV蛋白质对血清饥饿诱导的HeLa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对于阿霉素诱导的HeLa细胞凋亡没有显著影响。结论过表达UNCV蛋白质对血清饥饿诱导的HeLa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
刘冰徐嫄赵爽王冬平杨蕾蕾李微尚世臣张广州李文龙曾林
关键词:细胞凋亡血清饥饿阿霉素HELA细胞
评价副溶血弧菌毒力的Raw-264细胞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2013年
目的建立评价副溶血弧菌毒力的Raw-264细胞模型,并以此评价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RIMD2210633株与其重要致病相关基因opaR基因敲除株的毒力。方法以Raw-264细胞为靶细胞,RIMD2210633株及其opaR基因敲除株为效应细胞,通过优化条件,利用CytoTox 96Non-Radioactive Cytotoxicity Assay建立细胞模型。结果以5倍于靶细胞的菌量感染靶细胞,37℃孵育1.5 h,离心所得上清稀释10倍后,加底物液避光显色10 min,反应条件最佳。opaR基因敲除后,菌株的Raw-264细胞毒性升高,并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副溶血弧菌标准强毒株RIMD2210633菌株建立了评价副溶血弧菌毒力的RAW-264细胞模型,并利用此平台比较了该毒株与其opaR基因敲除株的毒力,为研究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马立芝郭李平王立祥赵志兵张广州周冬生邱业峰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细胞毒性
伊氏锥虫微管结合蛋白p15基因的分子克隆与表达
2007年
根据报道的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微管结合蛋白p15(Tb-MAPp15)基因及其3′非翻译区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法从伊氏锥虫云南水牛株(Trypanosoma evansi stock YNB)基因组DNA中克隆得到伊氏锥虫微管结合蛋白p15(Te-MAP p15)基因。克隆片段长273bp,编码9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9.0kDa。经同源性比较,所得基因与Tb-MAP p15基因同源率达到94%。抗原性分析Te-MAP p15基因表达的氨基酸序列比T.brucei微管结合蛋白p15多5个,均参与组成其中1个抗原决定簇,并且此抗原决定簇序列形成在蛋白中常作为识别位点的α螺旋。将该基因亚克隆到pGEX-6P-1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E.coli RS21宿主菌,经IPTG诱导,可成功表达。重组融合蛋白大小为35kDa,与预期大小一致,经SDS-PAGE和Western-blot鉴定为重组伊氏锥虫微管结合p15蛋白。
张广州索勋侯丽丽
关键词:伊氏锥虫原核表达
紫杉醇对食蟹猴和人CYP1A2、CYP3A4及CYP2A6酶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紫杉醇对食蟹猴和人肝微粒体CYP1A2、CYP2A6和CYP3A4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食蟹猴和人肝脏微粒体,分别以非那西汀、睾丸酮和香豆素分别作为CYP1A2、CYP2A6、CYP3A4的底物,建立CYP1A2、CYP2A6和CYP3A4体外代谢体系。采用不同浓度的紫杉醇分别与上述3种底物共同孵育于肝微粒体代谢体系中。用HPLC法分别测定各底物的代谢产物扑热息痛、6β-羟基睾丸酮、7-羟基香豆素的产生量,计算IC50值,以评估紫杉醇对CYP1A2、CYP2A6和CYP3A4代谢的影响。结果紫杉醇对食蟹猴肝微粒体3种酶的IC50值分别为570±5.9μmol/L、140±2.9μmol/L和无影响;紫杉醇对人肝微粒体3种酶的IC50值分别为193±6.6μmol/L、253±3.6μmol/L和24±1.6μmol/L。结论紫杉醇对食蟹猴肝微粒体CYP1A2和CYP3A4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CYP2A6酶的活性几乎没有影响。紫杉醇对人肝微粒体CYP1A2和CYP3A4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弱,但对CYP2A6酶的活性抑制作用较强,提示临床上紫杉醇与作为上述酶底物的药物联合用药时应慎重,以避免因中西药物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
耿祥飞张广州任娟王立娜贾丽娟沈国林刘鸿君
关键词:紫杉醇肝微粒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