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奇

作品数:40 被引量:352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领域

  • 24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土壤
  • 13篇草地
  • 6篇蒸散
  • 5篇牧草
  • 5篇高寒草地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4篇微生物
  • 4篇涡度
  • 4篇涡度相关
  • 4篇物量
  • 3篇生物量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土样
  • 3篇群落
  • 3篇微生物生物量
  • 3篇净辐射
  • 3篇国家公园
  • 3篇高寒草甸
  • 3篇高寒草原

机构

  • 39篇中国科学院
  • 19篇中国科学院大...
  • 8篇中国科学院成...
  • 4篇南开大学
  • 4篇中央民族大学
  • 3篇青海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青海省畜牧兽...
  • 1篇西藏农牧学院
  • 1篇青海省工程咨...
  • 1篇武威职业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空...
  • 1篇北京帝信科技...

作者

  • 39篇李奇
  • 39篇赵亮
  • 32篇陈懂懂
  • 18篇赵新全
  • 12篇张莉
  • 11篇徐世晓
  • 9篇李奇
  • 4篇古松
  • 4篇刘哲
  • 4篇张立锋
  • 4篇舒敏
  • 4篇罗彩云
  • 3篇张莉
  • 3篇霍莉莉
  • 3篇翟文婷
  • 2篇陈昕
  • 2篇刘晓琴
  • 2篇张同作
  • 2篇张翔
  • 1篇汪诗平

传媒

  • 7篇草地学报
  • 4篇生态环境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草原与草坪
  • 2篇中国科学数据...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家畜生态学报
  • 1篇国家公园(中...

年份

  • 3篇2025
  • 3篇2024
  • 7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碳流失原因、增汇原理及管理实践被引量:16
2014年
针对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汇管理,本文通过分析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碳流失原因,认为过度放牧是引起系统碳流失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变化和土壤养分对系统碳汇没有显著影响;适度利用和维系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有利于未退化草地固碳功能的维持。依据这些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天然草地"取半留半"、轻/中度退化草地"保原增多"和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类治理"的草地碳汇管理原理。实施退化草地恢复和退耕还草等措施可再次固封以前释放到大气中的碳,转变单一依靠天然草地的传统生产方式为"暖牧冷饲"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可提高饲草料利用效率、降低单位畜产品碳排放和实现系统减排。
赵亮李奇陈懂懂徐世晓周华坤汪诗平赵新全
关键词:高寒草地碳固定
青海高寒草地水热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空间变异的贡献——基于增强回归树模型被引量:3
2023年
由于环境因子之间的互相干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存在着不同的结论,亟需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加强研究。为探究青海高寒草地生长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动态,以及水热因子对其空间变化的相对贡献,在青海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设置的监测样地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1)位于青海省中西部的高寒草原,尤其是可可西里地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最低,而高寒草甸、高寒草甸草原和温性草原则相对较高;(2)不同区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存在不同的季节动态,青海省中西部与东部区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变化趋势;(3)利用增强回归树模型定量评估水(土壤含水量、空气相对湿度、降雨量、实际蒸散发)、热(土壤温度、气温、净辐射)因子对微生物生物量变化的相对贡献,发现:与其他水热因子相比,对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影响最大的为土壤含水量(P=0.000)和土壤温度(P=0.000),且均为正相关。在土壤垂直梯度上,水分因子(63.58%-76.62%)对微生物生物量变化的影响均大于热量因子(23.38%-36.42%),且其贡献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从不同研究区看,东中部区域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变异贡献较大的是热量因子(52.11%-81.84%),而到西部区域,则为水分因子(66.33%-95.19%)控制着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结论:青海高寒草甸、高寒草甸草原和温性草原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明显高于高寒草原;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是控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变异的主要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变异的影响,在区域上从东到西呈现从热量因子向水分因子的过度。该研究为探究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青海高寒草地土壤碳氮循环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供参考。
陈懂懂霍莉莉赵亮陈昕舒敏贺福全张煜坤张莉李奇
关键词: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及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被引量:78
2015年
植物物种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规律以及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至今还没有得出一般性规律。本文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的拉脊山(36°21′N,101°27′E,海拔3,389–3,876 m)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沁县军牧场山体(34°22′N,100°30′E,海拔4,121–4,268 m)为研究对象,对植物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以探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规律及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条山体样带上地上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规律一致:随着海拔的升高,地上生物量线性降低;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物种丰富度都呈单峰曲线,在中间海拔最大,而Pielou指数随海拔的升高线性增加。结合目前针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研究数据,发现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说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物种多样性先升高后降低可能是青藏高原物种多样性分布的普遍规律。(2)地上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在两条山体样带上表现一致:地上生物量随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的升高而线性降低,但与物种丰富度不相关。综合两条山体样带所有样方数据,发现地上生物量与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不相关,而随物种丰富度的升高线性增加。结合目前在青藏高原的相关研究数据,发现地上生物量与物种丰富度呈S型曲线(logistic model)。
刘哲李奇陈懂懂翟文婷赵亮徐世晓赵新全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生产力海拔
一种水体微生物取样的抽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取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体微生物取样的抽滤装置,包括密封盖、抽滤容器、滤膜及真空泵;密封盖与抽滤容器旋转连接,密封盖上平行开设有两孔,两孔上分别密封套设有第一凸起管装结构和第二凸起管装结构;第...
陈懂懂李奇李学军蒋森林赵亮霍莉莉张莉贺福全陈昕刘伟华
9种牧草对青海同德牧区土壤特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通过对青海省高寒牧区常见的9种多年生牧草单播2年后耕层0~15cm土壤理化(pH、容重(BD)、有机碳(SOC)、全氮(TN)、无机碳(C)及微生物学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氮(Nmic)和群落代谢功能)等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只有在种植披碱草2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所增加,说明与其他草种相比,种植披碱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试验在每年施肥1次的情况下,土壤氮含量仍然偏低,说明此区氮素被过度利用,处于缺乏水平,因此每年增施氮肥数量、频率以及时间上应加强管理。通过对不同牧草种植区土壤各因子的聚类分析,发现贫花鹅观草、无芒雀麦、紫野麦草和扁穗冰草之间相似度较高,表明其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较为接近,故在大面积种植的时候可根据牧草地上生物量/质量的高低进行选择性播种。从土壤质量方向考虑,种植杂花苜蓿、红豆草和西北羊茅不利于土地的改良。
陈懂懂李奇刘哲刘力华翟文婷徐世晓赵新全赵亮
关键词: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
三江源国家公园不同草地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差异性分析被引量:8
2020年
土壤微生物在陆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索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类型地上植被特性和地下土壤环境与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之间关系,以三江源国家公园高寒草原、高寒沼泽化草甸及高寒草甸3种典型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芯片(GeoChip 5.0)技术测定其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3种草地类型地上群落结构和地下土壤环境存在差异性,其中高寒草原物种多样性指数、pH值较高,沼泽化草甸中土壤含水量、微生物量碳、地上生物量、土壤速效氮含量较高,高寒草甸中则是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较高;(2)3种高寒草地类型的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有机修复的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这些功能基因的丰度在高寒沼泽化草甸最高,高寒草甸、高寒草原次之;(3)地上植物物种多样性虽对功能基因丰度变化的解释率(r2)在57.1%-61.2%之间,但统计学上不显著(P>0.05),而微生物基因丰度随地上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且解释率(r2)为77.5%-80.0%(P<0.05)。在pH、土壤含水量、土壤微生物量等地下土壤环境因子中,pH对功能基因丰度存在显著影响(P<0.01)解释率在83.4%-87.5%间,且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随土壤pH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含水量、土壤微生物量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的解释率分别为81.9%-83.1%(P<0.05)和76.8%-86.2%(P<0.05),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随这两者含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进一步运用RDA分析发现,pH、土壤微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是影响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的主要因子,其中土壤微生物量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有机质又是通过地上植被凋落物沉积所得到的。因此,地上植被特性的自上而下控制因子影响了土壤环境中自下而上的控制因子,间接的影响了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由此得出
陈昕李奇陈懂懂陈懂懂霍莉莉赵新全赵亮
关键词:草地类型土壤环境
三江源地区草地植物功能性状与蒸散发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蒸散发作为调控区域水分收支的重要支出项,受植物性状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年5月—2021年9月对三江源及其周边共5个区域(海晏(HY)、同德(TD)、玛多(MD)、曲麻莱(QML)、可可西里(KKXL))的实际蒸散发及植被数据进行收集,通过相关性分析解释植被变化过程对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三江源草地植物多以丛生或密丛生为主,其中比叶面积与株高、叶片干物质含量、生长型和种子类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生长季实际蒸散发日、月动态在5个区域均呈现单峰变化趋势,生长季累积量为HY(309.97 mm)>TD(279.58 mm)>QML(247.90 mm)>MD(239.42 mm)>KKXL(230.35 mm)。分析植物功能性状与实际蒸散发之间的相关性,表明株高、比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生长型和种子类型均与实际蒸散发呈现一定相关性,其中生长型相关性最大(R 2=0.74)。
霍莉莉霍莉莉陈懂懂李奇李奇张莉张莉
关键词:蒸散发草地类型
三江源区高寒草原蒸散发模型的适用性研究
2023年
【目的】明确参考作物蒸散发(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计算模型在三江源高寒草原区的适用性,优选出适宜于气象资料模拟的ET0模型。【方法】基于2020-2021年微气象站及称重式蒸渗仪自动观测连续数据,分析高寒草原实际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的季节变化趋势,并以实测ET为标准,对FAO 56 Penman‐Monteith、Priestley‐Taylor、Mcloud、Mahringer、Dalton、DeBruin‐Keijman 6种常用ET0估算模型进行适用性评价,以此推演2009-2019年最适ET0变化趋势。【结果】1)季节尺度上,1-8月ET呈上升趋势,8月呈现最高值(3.93 mm/d),9-12月逐渐下降,ET年累积量达到339.66 mm,生长季ET占全年ET的70.49%;2)ET估算值和实测值对比分析表明,PM拟合效果最好(RMSE=0.85 mm/d;MBE=0.49 mm/d;PE=53.17%),更适合该地区ET估算;3)根据PM模型推演ET0变化趋势,发现2008-2014年基本平稳,2015-2019年逐步下降,下降幅度为61.89 mm/a。【结论】6种模型中PM模型估算高寒草原ET0结果最适宜,可为蒸散发从点到面的尺度推广奠定理论基础。
霍莉莉霍莉莉陈懂懂舒敏李奇舒敏
关键词:蒸散发
三江源草地多功能性及其调控途径被引量:17
2020年
三江源区是地球第三极典型代表区域之一,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物物种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发育和保持着世界上大面积原始的高寒生态系统,是中国和亚洲重要的淡水供给地,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源头和重点区。生态系统服务、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草地是三江源的主要植被类型,由草地管理引起的诸多生态、环境、社会问题,其管理和治理不仅是牧区的问题,也是包括黄河、长江、澜沧江等江河流域的问题。本文综述了三江源草地管理的现状、问题和需求;提出了基于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对草地"生产—生态—生活"多目标需求的多重管理目标及管理框架,建立三江源区域草地进行多重目标管理的调控途径及技术支撑;以期对三江源生态可持续发展、国家公园建设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后续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启示。
赵亮李奇李奇
关键词:草地适应性管理
一种降低高寒草甸土壤中有毒元素Cr、Hg、As含量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低高寒草甸土壤中有毒元素Cr、Hg、As含量的方法,属于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实施围封、冬季放牧和人工单播燕麦的管理措施,以调整地表群落结构和地下重金属Cr、Hg、As三...
潘思辰罗彩云赵亮李奇陈懂懂贺福全张煜坤张莉赵宗建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