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恪梅

作品数:76 被引量:97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理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3篇医药卫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23篇疫苗
  • 21篇布氏菌
  • 15篇免疫
  • 13篇杆菌
  • 13篇布鲁氏菌
  • 12篇菌病
  • 10篇炭疽
  • 9篇噬菌体
  • 9篇鼠疫
  • 9篇菌体
  • 9篇布鲁氏菌病
  • 8篇炭疽疫苗
  • 7篇四唑
  • 7篇布氏菌素
  • 6篇体液免疫
  • 6篇细胞
  • 6篇活菌
  • 6篇活菌数
  • 5篇毒理
  • 5篇鼠疫疫苗

机构

  • 43篇中国药品生物...
  • 30篇中国食品药品...
  • 10篇兰州生物制品...
  • 10篇温州医科大学
  • 5篇福建医科大学
  • 5篇兰州生物制品...
  • 4篇河南省卫生防...
  • 4篇山东省卫生防...
  • 3篇河南省结核病...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兰州大学第二...
  • 1篇浙江省台州市...
  • 1篇凉山州卫生防...
  • 1篇金阳县畜牧局

作者

  • 75篇李恪梅
  • 47篇王国治
  • 38篇魏东
  • 18篇陈成
  • 15篇黄建
  • 13篇苏城
  • 11篇王秉翔
  • 6篇裴明玉
  • 6篇付丽丽
  • 5篇刘景福
  • 5篇黄长江
  • 4篇董巧香
  • 4篇邓文斌
  • 4篇王显军
  • 4篇张爱梅
  • 4篇张凌男
  • 3篇冯开军
  • 3篇徐苗
  • 3篇张莉
  • 3篇魏然

传媒

  • 13篇中国地方病防...
  • 7篇中国生物制品...
  • 5篇中国医药生物...
  • 3篇中国卫生检验...
  • 3篇浙江农业科学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疾病监测
  • 2篇中国药事
  • 2篇河南医学研究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国际生物制品...
  • 2篇2010年中...
  • 2篇2012年中...
  • 1篇中国兽医杂志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江西医药
  • 1篇地方病通报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7篇2012
  • 5篇2011
  • 8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2
  • 3篇1999
  • 6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XTT(四唑鎓盐)法快速检测布氏菌疫苗活菌含量的建立
目的:通过XTT(四唑鎓盐)法检测布氏菌疫苗的活菌含量,探讨XTT法快速检测布氏菌活菌含量的可行性.方法:将XTT法运用于布氏菌疫苗活菌含量的检测,通过已知活菌浓度的布氏菌液,制备XTT法的吸光值与布氏疫苗活菌含量的关系...
刘景福李恪梅余菲菲王国治
关键词:XTT布氏菌
布鲁氏菌蛋白变应原的实验及应用研究
1998年
目的:解决人用布鲁氏菌病皮内诊断制剂的非特异反应及毒副作用问题。方法:用三氯醋酸和硫酸铵从布氏菌菌液中制备了纯化的布氏菌蛋白变应原,对动物及布病病人、布氏菌隐性感染者、布氏菌苗免疫者、肺结核和其他病人及健康人群做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结果:该制品具有良好的皮肤变态反应原性,其特异性和敏感性与国际相关标准品完全一致;现场研究结果显示,其显著特点是安全性好,无副作用,非特异性反应大大低于现行国产市售菌素(速发反应少,反应面积小);在保证该变应原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的前提下,提出了阳性判定标准。结论:该蛋白变应原为纯度高、质量好、易标化的新型布鲁氏菌病诊断制剂。
郝宗宇郝宗宇张莉李恪梅吕家锐张莉张莉邓文斌
关键词:布鲁氏菌特异性敏感性安全性
一种布氏菌疫苗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布氏菌疫苗组合物,含有粗糙型的牛布氏杆菌(Brucella abortus)104MR,其是通过将光滑型104M菌株经连续高温传代使之发生突变后分离得到的一种新的粗糙型布氏菌,可用于布氏菌病的预防及免疫治...
魏东陈成李恪梅王国治
文献传递
一种布氏菌病治疗制剂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布氏菌病的治疗制剂,其含有布氏菌104M菌株。本发明还公开了布氏菌104M菌株在制备治疗布氏菌病的治疗制剂中的用途。本发明的治疗制剂可用于布氏菌感染的哺乳动物的免疫治疗。
魏东陈成李恪梅王国治
布病防治工作中检测制剂和技术的新动向被引量:8
1999年
布氏菌病(简称布病)近几年来在我国的一些省又有流行,特别是在一些原有病羊而又以养羊脱贫的农村,由于羊群中存在布病,以致引起人间感染,有的乡村或县每年不断有新发病人。但是布病的确诊有赖于化验诊断,也就是说这些化验检查与布氏菌生物制品及相关技术有关,不仅如此,布病的防治离不开生物制品的应用。由些可知,布氏菌诊断制品的质量优劣不仅影响到病人的正确诊断,影响到病人(特别是亚急性及慢性病人)的疗效及用药安全,同时也影响到全国各地监测点疫情动态的评估,从而影响到一个县市以及一个省布病疫情的综合分析和应采取的有效防治对策。
黄建李恪梅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
3种布氏杆菌变异检查方法的比较
2015年
布氏杆菌具有易变异的特点,在各种理化因素发生变化,如培养时间延长,酸碱度变化,紫外线及各种射线照射,培养基中加入免疫血清、噬菌体,临床上广泛使用抗生素等情况下,可发生退行性改变,出现菌落形态、抗原结构、毒力、代谢类型、免疫原性等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变异,细菌从光滑型变为粗糙型[1-7].
魏东陈成王国治李恪梅
关键词:灵敏度
红河州小肠结肠炎耶氏菌流行病学调查
1993年
我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同越南接壤,我们于1989~1990年开展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病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试剂和主要培养基 对照用参考菌株,49种群小肠结肠炎耶氏菌诊断血清及1~16型分型噬菌体均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增菌用1/15MpH7.6PBS液;分离鉴别用SS琼脂和改良SS琼脂。
金天华张萍丁力陈文仙周翠云戴建平卢子荣李笃塘李恪梅
关键词:小肠结肠炎流行病学
皮上划痕人用炭疽活疫苗活菌数的测定与分析
2011年
目的优化皮上划痕人用炭疽活疫苗的运输条件及活菌数测定方法。方法用平皿培养菌落计数法对厂家先后2次送检(第1次为常温下运输3 d,第2次为低温下运输6 h)的皮上划痕人用炭疽活疫苗进行活菌数测定;对第2次送检的7批疫苗分别使用吸量管和移液器取样进行活菌数测定;取第2次送检的1批疫苗,分别使用吸量管和移液器取样进行5次活菌数测定,比较两种工具测定的精密度。结果第1次送检的7批疫苗活菌数均不符合规定,第2次送检的疫苗活菌数显著高于第1次送检样品(P<0.01),均符合规定;使用吸量管和移液器取样对活菌数测定结果影响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移液器取样测定活菌数的变异系数(11.3%)明显低于使用吸量管取样测定活菌数的变异系数(23.0%)。结论炭疽活疫苗在送检过程中必须低温运输;使用移液器取样测定活菌数精密度高且操作方便,有利于制品的质量控制。
魏东李恪梅王秉翔王国治
关键词:炭疽疫苗芽孢杆菌炭疽活菌数
纯化布氏菌素的安全及毒副反应观察被引量:2
1997年
纯化布氏菌素(Purified Brucellin)为新制的一种细菌提取物,它的主要成份为热稳定性蛋白。对于布氏菌感染或曾接受过布氏菌活菌苗免疫之机体,作皮试抗原时,可引起特异的皮肤变态反应。其稀释液中含有微量酚作为防腐剂,评价它的质量优劣,首要的是它对动物和人体能否产生毒副反应,重复使用,能否使机体致敏;出现过敏反应。为此,在向布病防治工作中推广这一新制品之前,必需对其安全和毒副作出评价,以确保今后本品在全国各疫区使用时,人体不会受到伤害。因此。
李恪梅王显军赵恒云林增良苏城黄建
关键词:布氏菌素纯化毒副反应
重组鼠疫组分疫苗毒理学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重组鼠疫组分疫苗的毒理学作用以评价其安全性,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重组鼠疫组分疫苗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将疫苗1次给予小鼠后,观察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及小鼠对该药物的最大耐受量。分别进行小鼠和豚鼠的异常毒性试验,观察动物有无异常反应,7d后每只动物体重变化。进行家兔的局部刺激试验,注射给药后对动物和注射部位进行肉眼观察,取注射局部皮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进行豚鼠的全身过敏试验,将致敏的动物静脉快速注射攻击,观察豚鼠有无过敏症状。结果2种浓度疫苗经腹腔和皮下2种途径注射小鼠,均未引起小鼠的异常症状和死亡,小鼠对重组鼠疫组分疫苗的最大耐受量大于10000μg/kg。小鼠和豚鼠的异常毒性试验表明,注射后7d每组动物均全部健存、无异常反应,且7d后每只动物体重均有增加,均符合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三部要求。局部刺激试验中疫苗对家兔注射局部皮肤未引起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全身过敏试验未出现任何异常反应。结论重组鼠疫组分疫苗的急性毒性试验、异常毒性试验、局部刺激试验和全身过敏试验毒理学实验结果显示,重组鼠疫组分疫苗用皮下注射的途径进行免疫是安全的。
魏东王秉翔李恪梅苏城傅林锋王国治
关键词:鼠疫鼠疫苗毒理学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