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振旭

作品数:8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陕西省林业厅资助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百合
  • 2篇性状
  • 2篇植物
  • 2篇植物学
  • 2篇种质
  • 2篇种质资源
  • 2篇岷江百合
  • 2篇花叶
  • 2篇花叶病
  • 2篇花叶病毒
  • 2篇黄瓜
  • 2篇黄瓜花叶病
  • 2篇黄瓜花叶病毒
  • 2篇病毒
  • 2篇病毒诱导
  • 2篇RACE
  • 1篇东方百合
  • 1篇杜鹃
  • 1篇杜鹃花
  • 1篇形态学

机构

  • 8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瓦格宁根大学

作者

  • 8篇梁振旭
  • 6篇张延龙
  • 3篇罗建让
  • 3篇牛立新
  • 2篇司国臣
  • 1篇赵冰
  • 1篇郭树杰
  • 1篇王月清
  • 1篇李林昊

传媒

  • 2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广西植物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园艺学报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年份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秦巴山区野百合表型多样性被引量:8
2014年
为揭示秦巴山区野百合天然居群的表型变异,对该地区17个野百合天然居群花、叶的8个质量性状和21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野百合在秦巴山区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而且大多生长在海拔705~1913m的高山;表型性状变异丰富;上部叶片长与纬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柱头宽、上部叶片长与海拔高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下部叶间距与年降水量存在显著正相关,花梗长和上部叶片长与年均温度存在显著负相关;17个野百合天然居群被系统聚类为巴山和秦岭2大组。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野百合遗传育种、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梁振旭张延龙牛立新张响玲罗建让
关键词:野百合居群表型多样性
川、陕及其毗邻地区野生百合种质资源调查与评价
2011年7月至2013年10月,对川、陕及其毗邻地区野生百合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生境、表型特性和资源特点进行调查统计,并运用Q聚类分析法及层次分析法分别对其亲缘关系及综合价值进行分析与评价,旨在掌握川、陕及其毗邻地区...
梁振旭
关键词:百合种质资源形态学亲缘关系
文献传递
岷江百合中黄瓜花叶病毒诱导LrNAC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索岷江百合(Lilium regale)的抗病毒病机制,为开展百合抗病毒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对岷江百合叶片接种黄瓜花叶病毒(CMV),采用RACE技术克隆岷江百合NAC转录因子基因(LrNAC),对其全长cDNA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LrNAC转录因子基因的器官特异性及CMV侵染后该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LrNAC转录因子基因全长827bp,可编码由20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该蛋白具有NAC家族保守结构域;该蛋白为碱性、亲水性、非分泌、不具跨膜区蛋白;分子质量为23.4ku,等电点为9.48。LrNAC转录因子基因在岷江百合嫩叶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在嫩茎中最低;该基因可以被CMV诱导上调表达,CMV处理后岷江百合、卷丹(L.lancifolium)和宜昌百合(L.leucanthum)中,LrNAC转录因子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在处理后4d、3d和4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处理前的38倍、3倍和13倍。【结论】LrNAC转录因子基因在岷江百合抗黄瓜花叶病毒防御反应过程中发挥作用。
张响玲罗建让张延龙牛立新孙道阳梁振旭
关键词:岷江百合黄瓜花叶病毒RACE
岷江百合中黄瓜花叶病毒诱导的LrPR10的克隆及表达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为了研究黄瓜花叶病毒(CMV)诱导的岷江百合(Lilium regale)病程相关蛋白PR10基因在抗病毒防御反应中的作用,对岷江百合叶片接种CMV,采用RACE技术获得岷江百合LrPR10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LrPR10在各器官特异性以及CMV和水杨酸(SA)处理后的表达模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LrPR10全长756 bp,可编码由15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该蛋白具有病程相关蛋白典型的Bet_v1_like保守结构域;LrPR10在岷江百合鳞茎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在嫩叶中最低;该基因可以被CMV和SA诱导上调表达,岷江百合、卷丹(L.lancifolium)和宜昌百合(L.leucanthum)在CMV接种处理后LrPR10的相对表达量分别在4 d、4 d和1 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处理前的58倍、27倍和292倍,在SA处理后LrPR10的相对表达量都在8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处理前的34倍、8倍和38倍。以上结果表明LrPR10在岷江百合抗黄瓜花叶病毒防御反应过程中发挥作用。
张响玲张延龙牛立新孙道阳梁振旭
关键词:岷江百合黄瓜花叶病毒RACE
东方百合×喇叭百合杂种配子的育性被引量:1
2015年
以常见的15个东方百合×喇叭百合(OT百合)品种和14个东方百合品种为材料,通过花粉离体萌发及常规柱头授粉,研究OT百合的花粉活力及其与东方百合雌配子的亲和性;同时,以这15个OT百合品种为母本,以‘布莱斯卡’、‘蒙特祖玛’和‘圣坦德’3个东方百合品种为父本,采用常规柱头授粉研究OT百合雌配子的育性.结果表明:(1)OT百合品种‘宇宙山’和‘入侵’的花粉具有低频率的活力(花粉萌发率分别为5%和6%),其他13个OT百合品种的花粉基本没有活力;(2)‘宇宙山’的花粉与东方百合品种‘卡西尼’、‘居里’、‘凯里湖’的雌配子具有一定亲和性;(3)‘入侵’的花粉与东方百合品种‘吉瑞斯’、‘科德萨’的雌配子具有一定亲和性;(4)除‘可可茶’、‘曼妮莎’、‘震动’和‘耶罗林’4个OT百合品种外,其他11个OT百合品种的雌配子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育性.
罗建让VAN TUYL Jaap梁振旭
关键词:百合雄配子育性
秦巴山区主要野生草本花卉资源调查及观赏性状评价被引量:25
2013年
对秦巴山区21种主要野生草本花卉的分布、生境、资源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观赏价值、生物学特性两个方面筛选出13个评价因素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1种野生花卉大部分分布在海拔2 000m以下的低海拔地区,蒲儿根和梓木草水平分布最广。根据评价结果将21种野生草本花卉分为4个等级:Ⅰ级(分值J≥4.0),观赏价值高的种类1个;Ⅱ级(3.7≤J<4),观赏价值较高的种类7个;Ⅲ级(3.4≤J<3.7),观赏价值较高一般的种类7个;Ⅳ级(J<3.4)观赏价值较高稍低的种类6个。
王月清张延龙司国臣梁振旭郭树杰
陕南卷丹10个野生种群数量性状变异分析
2014年
为揭示陕南地区卷丹Lilium lancifolium野生种群的表型变异程度和规律,以该区10个有代表性的卷丹野生种群,每个种群30个个体为试材,对其茎、叶、花的茎粗、叶片数、着花量等16个数量性状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探讨种群间及种群内表型多样性的变异特点.结果表明:①卷丹数量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不同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07%(花丝长)~35.38%(着花量),种群间的平均变异系数为7.52%(汉台区天台山乡种群)~17.18%(城固县石槽河乡种群).②相关性分析表明,着花量(r=0.684,P<0.05,n=10),外瓣宽长比(r=0.651,P<0.05,n=10),柱头宽(r=0.729,P<0.05,n=10)与海拔高度有显著正相关性,中部叶宽长比(r=-0.743,P<0.05,n=10),花丝长(r=-0.795,P<0.01,n=10)与海拔高度有显著负相关性;且茎秆高度(r=-0.733,P<0.01,n=10),叶片数(r=-0.718,P<0.01,n=10),着花量(r=0.752,P<0.01,n=10)与生境有显著正相关性,上部叶宽长比(r=-0.707,P<0.05,n=10),内瓣宽长比(r=-0.681,P<0.05,n=10)与生境有显著负相关性;③Q聚类分析显示,陕南地区10个卷丹野生种群可以初步分为2组,汉台区天台山乡种群单独为一组.
梁振旭张延龙李林昊张晓骁
关键词:植物学卷丹种群
秦岭汉中地区野生杜鹃花种质资源调查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对南郑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宁强毛坝河镇草川子村、佛坪凉风垭自然保护区和略阳两河口镇的野生杜鹃资源进行实地调查,观察记录野生杜鹃资源的分布范围、生境、伴生植物,并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如下:①在汉中地区发现了野生杜鹃Rhododendron 6个种,分别是粉白杜鹃Rhododendron hypoglaucum,太白杜鹃Rhododendron purdomii,秀雅杜鹃Rhododendron concinnum,美容杜鹃Rhododendron calophytum,干净杜鹃Rhododendron deterile和满山红Rhododendron mariesii;②花径、花色、花冠裂片大小、叶片等性状在种内与种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其变异趋势在6种野生杜鹃中较一致,但以花丝长度和叶片变异幅度最大,子房长度相对稳定变异幅度较小;美容杜鹃有4种花色,变异最大,干净杜鹃有1种花色,变异最少。最后针对资源现状提出了资源保护的建议:一方面应积极探索杜鹃繁殖方法,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居群的水平对整个杜鹃属植物进行监控和保护。
司国臣张延龙梁振旭赵冰
关键词:植物学野生杜鹃花资源保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