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秋
- 作品数:34 被引量:338H指数:8
-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高中地理新旧教材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工业区位”为例被引量:1
- 2022年
- 教材连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媒介,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文章以人教版新旧两个版本教材“工业区位”内容为例,从课程标准和教材表层系统(课文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两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了解具体知识的变化,从而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 黄春仙谭秋
- 关键词:高中地理工业区位
- 黔东山地丘陵区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效应被引量:10
- 2005年
-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黔东低山丘陵区1995~2000年的景观格局与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地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呈上升趋势,多样性降低,景观均匀度降低,优势度增加,蔓延度降低,表现斑块形状变化的分维数指标均有下降,反映出斑块形状的不规则程度降低。研究区以林地、耕地和荒草地3种景观生态类型占据主导地位,已控制着区域景观生态格局及其发展。但耕地、林地、草地这三者之间相互转化比较频繁,说明退耕还林还草与毁林毁草开荒同时并存,植被恢复与退化并存,整体景观尚处于一种波动状态。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是岩性、地貌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 李阳兵王世杰李瑞玲谭秋
- 关键词:生态效应
- 全球主要河流流域碳酸盐岩风化碳汇评估被引量:15
- 2019年
- 碳酸盐岩风化吸收的大气CO2主要以HCO3^-形式连续地经由河流从大陆输送到海洋,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汇。目前主要河流流域的碳酸盐岩风化碳汇估算存在不确定性,分布格局尚不清晰。基于GEMS-GLORI全球河流数据库提供的全球10万km^2以上主要河流流域多年平均监测数据,利用水化学径流法估算出全球主要河流流域碳酸盐岩对CO2的吸收速率为0.43±0.15PgCO2yr^-1,平均CO2吸收通量为7.93±2.8tkm^-2yr^-1。CO2吸收通量在不同气候带下差异显著,热带和暖温带CO2年吸收速率占全球主要河流流域年吸收速率的62.95%。冷温带CO2年吸收速率占全球主要河流流域的33.05%,仅次于热带地区。本文划分出全球CO2吸收通量的9个关键带,关键带的交汇处CO2吸收通量较高。喀斯特出露流域碳酸盐岩对CO2吸收通量的均值为8.50tkm?2yr?1,约为非喀斯特流域的3倍。全球喀斯特出露流域碳酸盐岩风化碳汇在全球碳循环、水循环及碳收支平衡估算研究方面占据重要地位。
- 李朝君王世杰白晓永谭秋李汇文李琴邓元红杨钰杰田诗琪胡泽银
- 关键词:碳酸盐岩
- 喀斯特石漠化的内涵与发展
- 2009年
- 喀斯特石漠化是目前我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内涵的探讨有助于明确其发生的环境特征和人为影响,为其生态治理提出定性的指导。
- 谭秋
- 关键词:碳酸盐岩岩溶
- 1982—2015年“一带一路”地区NDVI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8
- 2020年
- 植被的生长状态、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因素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开展相关研究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于“一带一路”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认识仍不清晰,可能会影响到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此,本研究采用Theil-Sen中值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偏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1982—2015年该区域NDVI在像元上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东南亚为植被覆盖度最高的区域,有76%的地区NDVI值在0.68以上;NDVI值低于0.27的低植被覆盖区则主要为西亚、中亚的大部分和中国西北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俄罗斯北部等高纬度地带;(2)研究区NDVI总体以5.39×10-4/a的速率增加(R2=0.611,p<0.0001)。NDVI显著增加,即植被显著改善的区域占37.67%,包括欧洲西部、勒拿河下游、印度大部分和中国南方地区;NDVI显著降低,即植被显著退化的区域包括中西伯利亚高原、东北平原、中亚的里海和咸海周边地区,面积仅占8.02%,显著改善区域面积是显著退化区域面积的4.70倍;此外植被呈现轻微变化和基本不变的区域共占54.31%;(3)植被同时受降雨、温度和人为活动这三个因素共同影响的区域较少,降雨主控区域主要分布在亚洲中部干旱半干旱区以及热带地区,温度主控区域在欧洲、西亚、青藏高原和俄罗斯北部的分布较广,典型的人为主控区域则分布在俄罗斯中部、印度北部和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一带一路”地区植被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决策的理论依据。
- 杨钰杰白晓永谭秋罗光杰田诗琪
- 关键词:NDVI影响因素
- 体验式情境教学法对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研究——以“喀斯特地貌”为例被引量:3
- 2022年
- 人地协调观作为一种价值指向,其培养需要借助体验式情境,而教学案例则是感悟人地观念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喀斯特地貌"教学为例,探究并解决人地协调观培养中出现的问题,认为利用体验式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感悟人地关系,逐步养成人地协调观。
- 张宏琼秦趣訾浪谭秋刘蓉
- 关键词:教学设计
- 空床停留时间对生物活性滤池强化过滤效果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研究空床停留时间(EBRT)对生物活性滤池强化过滤效果的影响,为生物活性滤池的生产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浦江水为水源水,常规沉淀出水为试验进水,采用活性炭-石英砂、活性炭-陶粒等不同滤料组合的生物活性滤池,研究在不同EBRT对有机物、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结果表明,随接触时间增加,采用不同介质的生物滤池对有机物、氨氮的去除效果相差不大,活性炭-石英砂双层滤料生物滤池去除效果相对较佳。EBRT为15、8和5 min时,活性炭-石英砂滤池CODM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9.86%、19.75%和11.30%;UV254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4.43%、18.00%和14.30%;NH4+-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10%、55.40%和61.60%。活性炭-陶粒CODM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8.83%、18.76%和10.46%;UV254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2.15%、16.70%和11.70%;NH4+-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7.10%、48.90%和60.10%。二者NO2--N去除率均不低于90%。[结论]生物活性滤池能有效去除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随接触时间增加,生物过滤效果提高,EBRT达到8 min,继续增加停留时间,去除率增加不明显。
- 王华谭秋吕锡武杨开明
- 关键词:生物活性滤池有机物氨氮
- 中国热带亚热带植被春季光合物候始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2024年
-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由于温度上升而导致我国北方和温带地区植被的春季物候的提前已经被熟知。然而,由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植被动态不明显,其春季物候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数据通过一元六次多项式回归、混合分段逻辑函数结合动态阈值法计算了近20年来我国热带、亚热带春季植被光合物候(SOP)的空间格局。运用T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偏相关分析法阐明了我国热带、亚热带植被SOP的时空变化规律,揭示了SO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01-2020年我国热带、亚热带植被平均SOP为第93.4天,表现为西“迟”东“早”,由低经度向高经度逐渐提前的特征。2001-2020年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的SOP呈不显著提前趋势,以约0.456d·a^(-1)的速度提前。SOP与温度呈负相关的像元占比79%,呈正相关的像元占比21%。SOP与降水呈负相关的像元占比56.9%,呈正相关的像元占比43.1%。本研究对于了解和预测未来春季光合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至关重要,可为热带、亚热带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 薛盈盈谭秋
- 关键词:光合作用气候变化
- 黔中喀斯特地区的景观变化及其生态效应被引量:9
- 2006年
-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景观变化过程及相应的生态效应,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黔中地区1995—2000年的景观格局与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以灌木林地、坡耕地、中覆盖度荒草地占据着景观中的优势地位。旱地、林地和荒草坡的转换关系复杂,退耕还林还草与毁林毁草开荒同时并存,植被恢复与退化并存,整体景观尚处于一种波动状态,区域土地利用生态价值并未有明显提高,而呈下降趋势。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是岩性、地貌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景观斑块的转化主要受人文因素的影响,耕地的变化主要是被建设用地占用。在1995—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中,研究区的生态既有恢复,又存在继续恶化的趋势。
- 李阳兵谭秋白晓永王世杰
- 关键词:生态效应喀斯特地貌
- 景观生态学中RS与GIS的技术支撑作用
- 2006年
- 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生态学都是新兴学科。随着RS和GIS技术的不断进步,它们作为技术手段,为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 谭秋李阳兵
- 关键词:RSG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