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简易版虚弱评估量表评分在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FIRST简易版虚弱评估量表评分在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31例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FIRST简易版虚弱评估量表评分将其分为虚弱组(50例)和非虚弱组(81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累积早期≥3级感染发生率及生存预后情况。并对接受硼替佐米为基础诱导治疗方案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两组疗效为≥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的人数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68%vs 36.00%,P>0.05)。虚弱组和非虚弱组分别有26例(52.00%)和27例(33.33%)发生早期≥3级感染,虚弱组早期≥3级感染相关预后更差(log-rank检验:χ^(2)=4.472,P=0.020)。虚弱组中位总生存(OS)时间和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均短于非虚弱组(36个月vs 81个月;16个月vs 34个月),非虚弱组生存预后情况显著优于虚弱组(P<0.05)。在接受硼替佐米为基础诱导方案治疗的100例患者中,虚弱组中位OS时间和中位PFS时间均短于非虚弱组(34个月vs 84个月;15个月vs 33个月),非虚弱组生存预后情况显著优于虚弱组(P<0.05)。结论FIRST简易版虚弱评估量表评分对NDMM患者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姚琼 王鑫炜 杨慧 李林宇 赵洁 贺少龙 田卫伟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虚弱 左氧氟沙星联合G-CSF或仅用G-CSF支持疗法在预防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中的作用 2024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左氧氟沙星或仅用G-CSF支持疗法在预防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中的作用,分析移植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移植后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左氧氟沙星+G-CSF预防感染组和G-CSF支持组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细菌感染发生率及静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比较两组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总费用及移植90天后存活情况。结果:10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多发性骨髓瘤54例,急性白血病36例,淋巴瘤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轻链型淀粉样变性1例,POEMS综合征1例。47例接受G-CSF+左氧氟沙星预防感染,55例接受G-CSF支持治疗。左氧氟沙星+G-CSF组中40例(85.11%)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13例(27.66%)明确为细菌感染。G-CSF组中44例(80.00%)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16例(29.09%)细菌感染。两组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和细菌感染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χ^(2)=0.46,P=0.50;χ^(2)=0.03,P=0.87)。左氧氟沙星+G-CSF组静脉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5.11%(40/47),与G-CSF组的85.45%(47/5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4,P=0.84)。左氧氟沙星+G-CSF组与G-CSF组左氧氟沙星耐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57%(3/35)和21.43%(6/28),无统计学差异(χ^(2)=0.65,P>0.05)。左氧氟沙星+G-CSF与G-CSF组患者住院中位时间为25 d vs 22 d,住院中位费用为78216.24元vs 80724.38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3.00,P=0.09;t=0.94,P=0.09)。移植后90天内,左氧氟沙星+G-CSF组有2例(4.26%)死亡,G-CSF组有1例(1.82%)死亡,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53,P=0.47)。结论:较G-CSF支持相比,患者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应用G-CSF+左氧氟沙星预防感染无明显获益。 王鑫炜 杨丽萍 姚琼 赵洁 贺少龙 马梁明 魏俊妮 田卫伟关键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外伤性泪小管断裂吻合术 被引量:2 2014年 眼睑外伤常伴有泪小管断裂,尤以下泪小管断裂常见。直接显微镜下泪小管吻合术已被认为是治疗泪小管断裂的唯一标准方法,它是恢复泪液引流系统正确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途径,也是美观的需要。当人处于站立位时,约70%泪液依赖于下泪小管进行引流,而平卧位时,下泪小管引流泪液略高于上泪小管。因此,泪小管断裂时应尽早进行逐层吻合,防止内眦角畸形愈合和泪小点外翻,避免泪小管永久性堵塞,造成终生溢泪。其中,寻找并检出泪小管鼻侧断端,泪小管断端正确吻合,以及支撑物及其留置方式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赵洁 武耀红 王万辉关键词:外伤性泪小管断裂吻合术 下泪小管断裂 下泪小管吻合术 引流系统 泪小管断端 眼睑外伤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临床病例分析 目的: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是临床中相对少见的眼科疾患,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眼部疾病,典型的表现为灶状视网膜坏死以视网膜动脉炎为主的视网膜血管炎中度以上的玻璃体混浊和后期发生的视网膜脱离,其临床表现复杂体征多样,... 赵洁关键词: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文献传递 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30天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血液病住院患者合并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CRO)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分析30 d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液内科住院的77例血液病合并CRO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感染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77例血液病合并CRO感染的患者中,感染30 d内死亡29例,存活48例,病死率达37.66%。在这些患者中共检出93株病原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最高(25.81%,24/93),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8.28%,17/93)。肺部是CRO感染最常见的部位。检出病原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高度耐药,对亚胺培南耐药最低抑菌浓度(MIC)≥16μg/ml的占64.52%(60/9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确诊CRO感染时白蛋白浓度<25 g/L(P=0.048)、血肌酐浓度≥120μmol/L(P=0.023)、年龄校正查尔森共病指数(ACCI)(P=0.037)以及原发病的治疗方法(支持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化疗、HSCT)(P=0.048)与感染后30 d全因死亡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确诊CRO感染时白蛋白浓度<25 g/L(P=0.014,OR=6.171)、血肌酐浓度≥120μmol/L(P=0.009,OR=10.867)是血液病患者合并CRO感染30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液病合并CRO感染的患者病死率高,检出病原菌对亚胺培南高度耐药,确诊感染时白蛋白浓度<25 g/L和血肌酐浓度≥120μmol/L是患者感染后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新月 侯辰蕊 赵洁 贺少龙 卢馨怡 郭晓烨 王瑞雪 马梁明 魏俊妮 田卫伟关键词:血液病 碳青霉烯类耐药 革兰阴性杆菌 熊去氧胆酸改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妊娠结局的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熊去氧胆酸(UDCA)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妊娠期结局的影响。 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 赵洁关键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熊去氧胆酸 META分析 文献传递 基于弹性成像的色彩评分系统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甲状腺结节的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色彩模式,探讨基于SWE色彩评分系统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7月在我院行甲状腺结节手术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1例患者,术前行常... 赵洁关键词:甲状腺结节 新药时代多发性骨髓瘤住院患者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住院期间使用新药(免疫调节药物、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潜在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1日至2022年3月1日山西白求恩医院血液科住院接受新药治疗(来那度胺、泊马度胺、硼替佐米、伊沙佐米、达雷妥尤单抗)的多发性骨髓瘤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特征。感染被分为微生物学定义、临床定义和不明原因发热。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新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合并感染的风险因素。结果:15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纳入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20个月。125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例次为242次,感染中临床定义(CDI)的发生率最高(186例次,76.86%),其次为微生物感染(MDI)50例次(20.66%),不明原因的发热(FUF)为6例次(2.48%)。微生物感染中细菌感染35例次(14.46%),病毒感染10例次(4.13%),真菌感染5例次(2.07%)。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90例次(37.19%),其次为上呼吸道83例次(34.30%),消化道27例次(11.16%)。多发性骨髓瘤合并新药治疗全因死亡率为8.39%(13/15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SS分期III期、治疗线数≥2及虚弱状态与多发性骨髓瘤发生感染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SS分期III期(OR=2.96,95%CI:1.19-7.40,P=0.02)、治疗线数≥2(OR=2.91,95%CI:1.13-7.51,P=0.03)和虚弱(OR=3.58,95%CI:1.44-8.89,P=0.01)是新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出现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新药时代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住院期间易合并细菌感染。ISS分期III期、治疗线数≥2和虚弱状态是新药时代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杨丽萍 卢馨怡 王鑫炜 姚琼 李林宇 赵洁 贺少龙 田卫伟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病原菌分布 一种临床护理用接尿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临床护理用接尿装置,包括主体支架、连杆、弹簧和活动柱,所述主体支架的底部上表面开设有滑槽,且滑槽的内部活动安装有滑块,并且滑块上端活动安装有推杆的一端,而且推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在内杆的上端,所述弹簧的... 柳彦 高小琴 闫彩霞 赵洁 王军平文献传递 三类/四类暴露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三类/四类暴露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elapsed or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RRMM)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生存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4年5月山西省8所医院(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运城市中心医院、国药同煤总医院、晋城市人民医院、临汾市人民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和运城市人民医院)三类/四类暴露RRMM患者的临床数据,用Kaplan-Meier法分析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Cox模型及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因素。结果:112例三类暴露患者中16例为四类暴露。三类暴露患者高风险细胞遗传学异常及髓外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57.1%和36.6%,四类暴露患者分别为87.5%和62.5%;三类暴露患者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5.6个月和12.2个月,四类暴露患者分别为9.4个月和16.9个月。Cox模型分析显示,髓外病变、多线治疗(≥3线)是影响三类暴露RRMM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既往自体干细胞移植、后续常规药物治疗及B细胞成熟抗原(B-cell maturation antigen,BCMA)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治疗为保护因素(P<0.05)。三类耐药后,Logrank检验证实BCMA CAR-T治疗较常规药物治疗显著延长患者中位PFS(9.4个月vs.5.2个月)(P=0.0269),但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9个月vs.7.9个月)(P=0.2634)。结论:三类/四类暴露RRMM患者预后差,BCMA CAR-T细胞治疗可改善三类耐药RRMM患者生存期。 安静 赵洁 马艳萍 秦小琪 马爻芳 李志华 郎筠渊 高国荣 刘文华 段文义 魏俊妮 田卫伟关键词:细胞疗法 B细胞成熟抗原 靶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