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师华强

作品数:7 被引量:155H指数:4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建筑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5篇黄土
  • 4篇冻融
  • 4篇冻融循环
  • 3篇冻融循环作用
  • 3篇稳定性分析
  • 2篇微观结构
  • 2篇抗剪
  • 2篇抗剪强度
  • 2篇孔隙比
  • 2篇边坡
  • 1篇冻融作用
  • 1篇压缩性
  • 1篇优化设计
  • 1篇数值模拟
  • 1篇土边坡
  • 1篇千枚岩
  • 1篇物理力学性
  • 1篇物理力学性质
  • 1篇力学性质
  • 1篇滑坡

机构

  • 7篇长安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7篇师华强
  • 5篇倪万魁
  • 3篇张韬
  • 2篇常允良
  • 1篇刘魁
  • 1篇刘海松

传媒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冰川冻土
  • 1篇西部探矿工程
  • 1篇路基工程
  • 1篇大观周刊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冻融作用对黄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及工程应用
我国黄土广泛分布在西北和华北地区,处于季节性冻土地区。在这些地区,随着外界气候的季节性交替变化,土体也会交替性的出现冻胀和融沉现象。在冻融过程中,土体的性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地下工程(地基)及上部建筑物的稳定性...
师华强
关键词:黄土边坡冻融循环物理力学性质稳定性分析
文献传递
冻融循环作用对黄土压缩性的影响被引量:20
2012年
黄土不同循环次数冻融试验研究表明,冻融循环作用改变了土的粒径分布,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土体中细颗粒不断增加,土体孔隙比变大,从而使得土体密度变小,但减少的量很小;冻融循环作用使土的压缩系数增大,压缩模量减小。
师华强倪万魁刘魁刘海松
关键词:冻融循环作用黄土压缩性
典型千枚岩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支护设计优化被引量:6
2012年
十天(十堰—天水)高速公路安康段K57+265~+325路堑边坡为一典型千枚岩高边坡。原4级支护结构失效而产生滑塌,后更改为9级支护设计。对边坡滑塌成因进行了分析,运用Geo-Slope通用岩土体软件对原设计方案和更改的设计方案进行了稳定性验算,并以这两种支护设计方案为基础分别在边坡级数、坡比、平台宽度、抗滑桩的布设位置及锚杆(索)长度等方面进行了支护方案的优化设计,给出了更为合理的6级支护建议。
张韬倪万魁师华强常允良
关键词:千枚岩稳定性分析优化设计
冻融循环作用对黄土微结构和强度的影响被引量:127
2014年
通过对洛川黄土在反复冻融作用下的电镜扫描观测、单轴压缩试验和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了冻融循环作用对黄土微结构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黄土的原始胶结结构逐渐被破坏,颗粒重新排列,土的结构越来越疏松,同级压力下土体的孔隙比不断增大;冻融循环50次后土样的原始胶结已完全破坏,当压力超过自重应力时会产生很大的附加变形.反复冻融作用使黄土颗粒之间原始固有胶结逐渐减弱,造成黏聚力不断降低.同时,较大的团粒破碎,颗粒均一化,颗粒与颗粒之间的接触点增多,表现为内摩擦角不断增大.多次冻融循环后,原状黄土的抗剪强度与重塑黄土的强度接近.
倪万魁师华强
关键词:黄土冻融循环微观结构孔隙比抗剪强度
宁夏南部典型黄土滑坡形成过程数值模拟及稳定性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基于Geo-slope分析软件,以宁夏原州区河川乡北洼滑坡为例[1],首先对滑坡的形成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然后对滑坡的现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评价。通过计算分析,在天然状态下滑坡的稳定性较好,但在考虑地震和降雨影响时滑坡的整体稳定性迅速下降,其中地震的影响较大。
常允良倪万魁张韬师华强
关键词:黄土滑坡数值模拟稳定性分析
冻融循环作用对黄土微结构和强度的影响
通过对洛川黄土在反复冻融作用下的电镜扫描观测、单轴压缩试验和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了冻融循环作用对黄土微结构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黄土的原始胶结结构逐渐被破坏,颗粒重新排列,土的结构越来越疏松,同级...
倪万魁师华强
关键词:黄土冻融循环微观结构孔隙比抗剪强度
文献传递
土的本构关系发展及展望
2012年
1925年,太沙基出版土力学和地基基础,标志着土力学这门学科的诞生。从最早的库伦-莫尔强度理论,有效应力原理到现在随着人们长期总结的工程经验以及计算机的出现,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关于土的本构关系的模型。本文将讨论土的本构模型的发展及展望,土的本构关系的发展与相关学科发展的密切关系。
师华强张韬姜天
关键词:本构关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