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泉
- 作品数:100 被引量:317H指数:10
- 供职机构: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电气工程更多>>
- 基质金属蛋白酶-8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及皮损中的表达研究
- 2020年
- 目的:探究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在寻常型银屑病(PV)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将20例PV患者根据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分为轻度组6例、中度组6例及重度组8例。用ELISA法检测并比较PV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12例)血清中MMP-8浓度;用荧光定量PCR扩增并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间皮损处以及外观正常的周边皮肤MMP-8相对表达量;用免疫组化法观察MMP-8在皮损部位的分布状况。结果:血清MMP-8浓度比较:轻度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2.54,P=0.022)、重度组(t=2.69,P=0.020)。PV患者皮损部位MMP-8表达明显高于皮损相邻部位外观正常的皮肤(t=2.91,P=0.009);重度组PV皮损部位MMP-8表达明显高于轻度组(t=3.45,P=0.005)及中度组(t=2.74,P=0.018)。在PV皮损部位,MMP-8主要表达于表皮基底细胞及棘细胞,而在皮损周边部位,MMP-8在基底细胞中表达较明显。真皮中MMP-8主要表达于小血管处。结论:MMP-8在炎症反应较强的皮损中表达上升,推测其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及促进血管新生等参与PV的免疫病理进程。
- 林路洋田歆张三泉陈晓吟梁艳华毕超谭剑萍张锡宝
-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8寻常型银屑病炎症
- 细胞和细胞核微阵列的制作及其应用
- 2005年
- 蒋会勇张三泉沈丽佳赵彤
- 关键词:组织微阵列细胞核石蜡包埋组织免疫细胞化学组织芯片基因蛋白
- 鬼臼毒素脂质体壳聚糖涂膜剂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研制宫颈靶向性脂质体鬼臼毒素壳聚糖涂膜剂。方法 :反相蒸发法制备脂质体鬼臼毒素混悬液 ,壳聚糖作为涂膜剂的成膜材料 ,配置成 0 .5 %的脂质体鬼臼毒素涂膜剂 ;进行光镜及电镜下的形态观察 ,库尔特计数仪检测脂质体粒度 ,HPLC法测定包封率 ,观察时间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并进行了治疗阴道内尖锐湿疣的临床观察。结果 :反相蒸发法制备的脂质体为单层脂质体 ,粒度在 2 0 0nm~ 80 0nm之间 ,平均粒度为 3 5 0nm ,鬼臼毒素平均包封率 76.3 % ,平均回收率 96.3 % ,壳聚糖涂膜剂稳定性较脂质体混悬液高 ,治疗阴道内尖锐湿疣效果优于鬼臼毒素软膏而局部刺激性小。结论 :脂质体鬼臼毒素涂膜剂制备工艺可行 ,质量控制方法简单、可靠 ,对阴道内尖锐湿疣疗效肯定 。
- 董平曾抗李国锋颉玉胜张三泉孙乐栋林中方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4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总结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CM)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CT和MRI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 ,探讨CM的治疗进展。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 43例经脑脊液墨汁染色证实隐球菌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对CM的治疗进行总结。结果 首次CSF墨汁染色阳性率为 5 8 1%( 2 5 /4 3 ) ,第 2次墨汁染色阳性率为 3 0 2 %( 13 /4 3 ) ,7 0 %( 3 /4 3 )经CSF培养 ( +)而确诊。应用二性霉素B治疗的 3 2例病人中有 2 2例 ( 68 7%)临床治愈 ,4例无效而应用二性霉素B脂质体治愈 ,6例因脑疝死亡。结论 二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静滴治疗CM仍然安全、有效 。
- 张三泉王劲曾抗李健华
- 关键词:隐球菌性脑膜炎二性霉素B脂质体
- 脂质体鬼臼毒素混悬液的制备及包封率测定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制备脂质体鬼臼毒素混悬液,观察脂质体鬼臼毒素在电镜下的形态及粒径范围,观察脂质体鬼臼毒素混悬液的稳定性,测定混悬液中脂质体鬼臼毒素的包封率,并观察脂质体鬼臼毒素包封率的稳定性。方法:采用逆向薄膜蒸发法制备脂质体鬼臼毒素混悬液,观察透射电镜下脂质体鬼臼毒素的形态,混悬液低温离心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脂质体鬼臼毒素的包封率。结果:制备的脂质体鬼臼毒素混悬液稳定性较理想,脂质体包封率为71.1%,1,3,6个月的脂质体包封率分别为:70.9%,60.8%,54.9%。结论:制备的脂质体鬼臼毒素混悬液稳定性较理想,脂质体包封率较高,但包封率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 朱晓亮曾抗李国锋张三泉李建华
- 关键词:脂质体鬼臼毒素包封率
- 鬼臼毒素二棕榈酸磷脂酰胆碱脂质体局部外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2
- 2002年
- 目的观察鬼臼毒素脂质体皮肤外用时的释药方式和药物在皮肤中的滞留量。方法以超声波法制备鬼臼毒素的二棕榈酸磷脂酰胆碱(DPPC)和大豆卵磷脂两种脂质体悬液,将相同浓度的鬼臼毒素酊剂及两种鬼臼毒素脂质体悬液涂于幼猪的背部皮肤上,以空白脂质体、空白酊剂作为对照。观察48 h内不同时间段、不同制剂中的鬼臼毒素在皮肤中的滞留量。结果鬼臼毒素酊剂在用药1 h后皮肤中出现药物高峰,随即很快下降;大豆卵磷脂脂质体鬼臼毒素在皮肤中缓慢释放,无明显药物高峰出现,药物浓度持续高于鬼臼毒素酊剂;DPPC脂质体鬼臼毒素用药后4 h在皮肤中出现药物高峰,然后缓慢下降至一定水平后,药物浓度维持稳定,48 h内药物浓度一直显著高于鬼臼毒素酊剂及鬼臼毒素大豆卵磷脂脂质体。结论DPPC脂质体包裹鬼臼毒素外用具有更好的皮肤靶向性,是较好的皮肤外用制剂。
- 江彬彬曾抗张三泉孙乐栋颉玉胜
- 关键词:鬼臼毒素脂质体包封率
- 季节性对称性肢端角化症2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分析29例对称性肢端角化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通过对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来我所就诊的29例对称性肢端角化症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及病理的分析,总结其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29例患者起病多为青壮年,皮损特点为对称分布的红褐色角化性斑片(29/29),多发于手腕、手背,遇水皮肤发白,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病理学表现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结论:本组病例是否为一种新的皮肤病,或是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的一种亚型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 田歆周欣张三泉黄振明刘玉梅
- 关键词:角化症肢端对称性季节性
- 红蓝光治疗60例寻常型痤疮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观察红、蓝光在治疗寻常型痤疮中的疗效。方法:采用LED-I光动力治疗机对60例寻常型痤疮患者进行红、蓝光联合照射治疗,每周2次,疗程4周,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在第4、8周进行总体临床评估,炎性皮损的治愈率分别为1.7%和13.3%,显效率分别为33.3%和46.7%,炎性皮损平均消退率分别为48.1%和65.6%,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联合应用红光和蓝光照射治疗寻常型痤疮安全、有效。
- 李润祥黄振明丘小珊张三泉熊斯颖朱慧兰
- 关键词:寻常型痤疮蓝光
- 脂质体在抗肿瘤药物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01年
- 脂质体的应用在肿瘤的治疗研究中是一个有意义的突破。脂质体抗癌剂 ,可使药物具有靶向性和缓释性 ,使药物特异地集中作用于肿瘤组织而提高治疗指数和药物疗效 ,减少药物毒性。
- 张三泉王劲曾抗
- 关键词:脂质体抗肿瘤药
- 脂质体鬼臼毒素混悬液在大鼠表皮及真皮的分布规律初探被引量:13
- 2003年
- 目的探讨脂质体鬼臼毒素在大鼠皮肤各层的分布规律。方法观察组大鼠涂抹0.5%脂质体鬼臼毒素混悬液,对照组涂抹0.5%鬼臼毒素酊剂,分别在涂药1、2、4、6、12及24h取皮肤标本,常规石蜡切片,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仪(CLSM)扫描,观察单位面积鬼臼毒素的荧光量。结果鬼臼毒素24h荧光值曲线下面积(AUC),表皮层中观察组是对照组的1.5倍,真皮层中是2.3倍;对照组在涂药2h后,表皮和真皮的荧光量即达到峰值(分别为1585.52/μm2和2005.66/μm2),在4h后荧光量迅速降低;而观察组在4h前,表皮和真皮中的荧光量较低,6h后逐渐增高,在12h达峰值(分别为(750.28/μm2和1073.08/μm2)。结论脂质体制剂使鬼臼毒素在皮肤中缓慢释放,并持续较长时间。
- 曾抗张三泉江彬彬孙乐栋李建华马晓冬朱晓亮李国锋
- 关键词:脂质体鬼臼毒素混悬液表皮真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