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敬波

作品数:30 被引量:151H指数:9
供职机构: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徐州市科技发展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老年
  • 13篇糖尿
  • 13篇糖尿病
  • 7篇动脉
  • 7篇血管
  • 7篇老年人
  • 7篇病患
  • 6篇糖尿病患者
  • 6篇内皮
  • 6篇内皮功能
  • 5篇动脉内
  • 5篇动脉内皮
  • 5篇动脉内皮功能
  • 5篇肱动脉
  • 5篇肱动脉内皮
  • 5篇肱动脉内皮功...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颈动脉
  • 5篇老年糖尿

机构

  • 30篇徐州医学院附...

作者

  • 30篇郝敬波
  • 24篇杨荣礼
  • 15篇卢海龙
  • 11篇周晓兵
  • 10篇李雷
  • 8篇时宏娟
  • 8篇李平静
  • 6篇连美玲
  • 6篇赵向东
  • 4篇王春晴
  • 3篇鹿彩銮
  • 3篇徐凯
  • 3篇杨瑞玲
  • 3篇董瑞国
  • 3篇吕丽丽
  • 3篇赵旭东
  • 2篇祖洁
  • 2篇李璐
  • 2篇李璐
  • 1篇沈霞

传媒

  • 4篇中国临床康复
  • 3篇徐州医学院学...
  • 2篇脑与神经疾病...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国慢性病预...
  • 2篇实用诊断与治...
  • 2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 1篇华东六省一市...

年份

  • 1篇2017
  • 8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 3篇2006
  • 3篇2005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63例UAP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曲美他嗪组(33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扩冠、抗凝、调血脂等治疗,曲美他嗪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 mg,3次/d,服用3个月。并于服药前后分别测定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肱动脉内皮依赖的舒张功能(FMD),其结果与常规治疗组进行比较。结果:血浆hs-CRP、vWF浓度: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和曲美他嗪组的较健康对照组[(14.23±7.44)mg/L,(14.21±7.38)mg/L∶(3.05±1.21)mg/L;(190.55±27.34)%,(191.22±26.59)%∶(122.74±14.88)%]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常规治疗组的明显降低(P<0.05),曲美他嗪组的非常显著降低[(7.59±6.07)mg/L,(161.05±21.85)%,P<0.01],较常规治疗组降低更加显著(P<0.05)。治疗前FMD:常规治疗组和曲美他嗪组的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6.04±1.16)%,(6.06±1.22)%∶(8.55±1.22)%,P<0.01];治疗后常规治疗组的明显升高(P<0.05),曲美他嗪组非常显著升高[(7.98±1.26)%,P<0.01],较常规治疗组升高更加显著(P<0.05)。结论:曲美他嗪具有一定的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血管炎症反应的作用。
杨荣礼李雷周晓兵郝敬波李平静卢海龙
关键词:曲美他嗪心绞痛内皮
老年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对肱动脉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李雷杨荣礼卢海龙李平静郝敬波李璐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分析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I)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2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序列、DWI、MRA、3D-ASI检查。采集原始数据上传至ADW4.2工作站,采用Func-...
郝敬波鹿彩銮时宏娟杨荣礼徐凯董瑞国
关键词:缺血性脑梗死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
文献传递
经典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与心肌肥厚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心肌肥厚是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经典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C)通过调节细胞内Ca2+浓度,激活钙调神经素—活化T细胞核因子信号通路而参与心肌肥厚的发生和发展,这其中主要包括TRPC1、TRPC3、TRPC6。随着对TRPC的不断深入研究,其有可能成为心肌肥厚治疗的新靶点。TRPC的生物学特点、激活方式与调控机制、与心肌肥厚的关系,为临床上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病理性心肌肥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干预靶点。
卢海龙李雷杨荣礼郝敬波
关键词:心肌肥厚
老年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和肱动脉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和肱动脉内皮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分析UACR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10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科住院新诊断为T2DM的1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UACR将患者分为UACR正常组(54例)、微量蛋白尿组(48例)和临床蛋白尿组(43例),检测3组患者的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血糖(2 h PG)、餐后2 h胰岛素(2 h 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肌酐(S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和颈动脉IMT。用SPSS 19.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析UACR与肱动脉EDD和颈动脉IMT关系。结果与UACR正常组比较,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患者的EDD减低(分别为5.78%±0.76%、5.02%±0.83%和4.37%±0.92%),IMT升高[分别为(0.87±0.08)、(1.01±0.11)和(1.13±0.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微量蛋白尿组比较,临床蛋白尿组患者的EDD减低,IM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DD与FPG、2 h PG、2 h INS、HbA1C和UACR呈明显负相关(r值分别为-0.612、-0.665、-0.548、-0.622和-0.586);IMT与TC、TG、LDL-C、hs-CRP和UACR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6、0.569、0.710、0.665和0.6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ACR与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相关性,应常规检测UACR,对及早评估动脉粥样硬化与筛查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有着重要意义。
李雷杨荣礼卢海龙郝敬波李璐
关键词:老年内皮功能内膜中层厚度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测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患者46例,按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12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阴性者)、心绞痛组21例和心肌梗死组13例。按病变累及冠状动脉的范围及程度分为:正常组12例(即对照组)、单支病变组11例和多支病变组23例(两支以上病变者)。采用彩色多普勒仪检测其颈动脉管径、管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频谱情况作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正常组)比较,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心肌梗死组与心绞痛组比较、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虽无显著性,但有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人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可作为一个良好的体表窗口,来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无和病变程度。
赵向东徐晤连美玲杨荣礼周晓兵郝敬波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老年人冠状动脉造影彩色多普勒检测
动脉自旋标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2016年
动脉自旋标记法(ASL)是一种新的无创性磁共振灌注成像方法,使低灌注区在脑组织中可见及量化,并且不需要使用对比剂。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ASL灌注成像帮助评估血流动力学功能损伤,用以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监测病情演变,同时指导治疗方案。现就ASL技术及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
郝敬波杨荣礼董瑞国徐凯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动脉自旋标记脑缺血
老年AECOP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为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4月间收治的160例AECOPD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统计分析各组患者入院治疗后第1天、第5天、第10天和第14天时外周血D-二聚体、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及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的水平改变,探讨三种实验室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入院后第1天[(7.15±0.82)vs(2.11±0.23)]、第5天[(6.71±0.78)vs(1.73±0.32)]和第10天[(5.62±1.01)vs(0.85±0.29)]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入院后第1天[(157.65±18.41)vs(106.11±13.25)]、第5天[(135.16±13.49)vs(63.24±7.38)]、第10天[(45.73±5.36)vs(9.38±2.14)]的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入院后第1天[(15.41±3.54)vs(6.39±0.38)]、第5天[(12.63±2.25)vs(5.74±0.51)]、第10天[(8.19±1.76)vs(5.38±0.35)]的FB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D-二聚体的水平随着FBG和CRP水平的下降而下降,呈正相关性。结论控制血糖和改善老年AECOPD患者体内炎性反应相关的CRP水平有助于降低D-二聚体水平,提示D-二聚体水平与老年AECOP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一定正相关性。
吕丽丽杨瑞玲王春晴赵旭东周晓兵郝敬波杨荣礼
关键词:老年人群AECOPDD-二聚体CRP
注射用甲钴胺治疗老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老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48例老年人DP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在控制血糖基本达标的基础上,观察组用注射用甲钴胺1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用维生素B12注射液1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为1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并复查肌电图。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注射用甲钴胺治疗老年人DPN疗效显著。
周晓兵项洁卢海龙郝敬波李平静
关键词:老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甲钴胺
老年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与下肢动脉病变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比较有无下肢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双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及合并下肢神经病变的例数,分析双下肢神经传导速度与下肢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①选择2002-10/2004-10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50例,男41例,女9例;年龄60~80岁。患者均知情同意。5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血管病变31例,无血管病变19例。②腓总、胫神经传导速度采用用多用途电生理仪检测;双下肢股动脉、动脉和足背动脉的管径、管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频谱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仪检测。③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差异性测定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数据间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糖尿病有下肢血管病变者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慢于无下肢血管病变者犤有血管病变者胫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37.52±13.72),(36.50±13.44)m/s;有血管病变者腓总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38.26±14.53),(39.45±14.91)m/s;无血管病变者胫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46.52±14.44),(48.68±13.75)m/s;无血管病变者腓总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48.64±18.24),(49.96±16.78)m/s,t=2.013,2.532,2.025,2.135,P<0.05犦。②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中有下肢动脉病变者中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例明显多于无下肢动脉病变者(20和6例,χ2=5.12,P<0.05)。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下肢神经病变与下肢动脉病变呈显著正相关(r=0.320,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有血管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下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神经病变的发病可能与下肢血管病变有关。
赵向东杨荣礼连美玲周晓兵郝敬波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血管病老年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