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
- 作品数:17 被引量:242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的效果及对生物力学的影响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观察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的效果及对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寰枢关节紊乱症患者1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5例。治疗组给予疏筋整复手法治疗,每次10~15 min,每周2次,期间间隔3天。对照组给予常规牵引治疗,每次20 min,每日1次。2组患者均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及3个月随访时2组眩晕VAS、枕颈部疼痛VAS、软组织张力及压痛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2组患者的眩晕VAS、枕颈部疼痛VAS、左侧张力测量值、右侧张力测量值、左侧压痛力值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筋整复手法可以显著改善寰枢关节紊乱症患者的眩晕、颈枕部疼痛、软组织张力及压痛。
- 李锐张世民章永东吴冠男黎作旭刘昱彰王毅马明郝俊涛种涛靳蛟张兆杰
- 关键词:寰枢关节紊乱症生物力学
- 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L_2-L_5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21
- 2018年
- 目的:评价经椎板间隙入路脊柱内窥镜下治疗L_2-L_5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特点、安全性与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采用经皮脊柱内窥镜下椎板间隙入路治疗15例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19~63岁,平均42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及单侧下肢放射性神经痛,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均为单节段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病变节段:L_(4,5)8例,L3,44例,L_(2,3)3例。按Lee标准将移位的髓核位于椎管内位置分为4个局域:Ⅰ区2例,Ⅱ区3例,Ⅲ区5例,Ⅳ区5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应用VAS和JOA评分对患者腰腿痛和腰椎功能进行评定,末次随访采用Mac Nab功能标准评定疗效,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MRI,评估椎间盘突出物切除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在局麻下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根、硬膜囊损伤、术后出血及局部感染等并发症。手术时间45~90 min,平均54.8 min。住院时间3~4 d,平均3 d。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3个月,平均12.2个月,无复发病例。术前、术后3个月与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8.2±1.4、3.0±0.6、1.7±0.5。术前、术后3个月与术后12个月JOA评分分别为8.76±3.32、23.61±2.14、24.82±3.43,术后各时间点VAS、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按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优9例,良5例,可1例。结论:经皮脊柱内镜下椎板间隙入路治疗L_2-L_5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但术中需做椎板成形,局麻下施术患者可能神经刺激反应敏感。
- 吴冠男张世民刘昱彰马明靳蛟黎作旭张兆杰
-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微创性
- 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65例临床观察被引量:27
- 2022年
- 目的观察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30例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5例。治疗组给予疏筋整复手法治疗,每次10~15 min,每周2次,间隔3天。对照组给予常规牵引治疗,每次20 min,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开口位X线片枢椎齿突偏移程度和颈椎屈伸功能位寰枢关节活动度的变化情况,并在治疗后及随访时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随访时的愈显率为87.69%、90.48%,分别高于对照组的69.23%、66.67%(P=0.01,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枢椎齿突偏移程度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t=13.643,P<0.001;对照组t=2.776,P=0.007),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t=-7.31,P<0.001),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t=10.010,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寰枢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治疗组t=-9.135,P<0.001;对照组t=-11.653,P=0.007),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t=5.08,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2,P<0.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疏筋整复手法对于寰枢关节错缝导致颈性眩晕有较好疗效,可以改善患者枢椎齿突偏移,增加寰枢关节活动度,效果优于常规牵引治疗。
- 李锐张兆杰张世民吴冠男黎作旭刘昱彰王毅马明郝俊涛靳蛟
- 关键词:寰枢关节错缝颈性眩晕推拿手法
- 椎间隙灌洗法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早期深部感染的疗效分析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腰椎内固定术后切口早期深部感染的原因、诊断要点及治疗手段。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10例采用椎间隙灌注冲洗法治疗的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早期深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例,女9例;平均年龄63岁,感染发病时间平均为术后第6天。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不同程度腰腿痛加重、体温升高、伤口新鲜渗液及血炎性指标增高等,疗效评估则以伤口是否Ⅰ期愈合为主要标准。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1年5个月。9例伤口Ⅰ期愈合,无复发,也无术后并发症出现,1例患者后续进行多次清创术,疗程共7个月,最后将椎弓根螺钉取出后伤口愈合,随访1.5年未复发。结论:腰椎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尽早行手术清创及椎间隙灌注冲洗法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并能最终保留内固定,避免过多切除软组织及椎间隙深层置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刘昱彰张世民董福慧周卫李星张禄堂章永东黎作旭吴冠男张兆杰马明
- 关键词:腰椎手术后并发症
- 腰腿痛患者报告结局量表的初步研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初步研制腰腿痛患者报告结局量表。方法:通过对前期量表修订、典型病例访谈、核心小组讨论、专家咨询、借鉴国内外相关量表等方法,形成初步量表。于2010年6月-2011年2月间,纳入住院患者100例:男性44例,女性56例;年龄22~65岁,平均51.8岁;腰椎间盘突出症66例,腰椎管狭窄症34例。应用该量表对患者进行测评,并对其进行认知性、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形成一个由3个域16个条目组成的腰腿痛患者报告结局量表。32例病情无变化患者两次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有显著相关性(r>0.9);该量表总体克朗巴赫α系数为0.936;每个条目得分与其所在域得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5;该量表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对患者的评分结果具有显著相关性(r>0.9)。结论:该量表有较好的认知性、信度和效度,可尝试作为腰腿痛患者临床疗效的评价工具,但仍需进一步的评价和修订。
- 马明周卫张世民李星章永东黎作旭吴冠男张兆杰
- 关键词:腰腿痛量表认知性信度
- 疏筋整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疏筋整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疏筋整复手法,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程度评分、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眩晕程度评分、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结论疏筋整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
- 张兆杰张世民章永东吴冠男刘昱彰黎作旭郝俊涛张宇马明靳蛟
-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
- 伴有上交叉综合征的青年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X线检查的初步分析被引量:28
- 2019年
- 目的:分析伴有上交叉综合征(upper crossed syndrome,UCS)的青年颈型颈椎病患者的X线特点。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10月期间伴有和不伴有UCS的青年颈型颈椎病患者各20例,以及正常志愿者10例,予以颈椎侧位、前屈后伸位X线检查,观察颈椎夹角、角位移、相邻椎体滑移。结果:UCS组颈椎夹角为(-0.40±9.64)°,明显小于正常组的(14.35±9.01)°(P<0.05)和非UCS组的(9.55±14.69)°(P<0.05)。UCS组上颈椎前屈后伸位角位移变化为(8.18±4.81)°,明显小于正常组的(12.14±3.48)°(P<0.05)和非UCS组的(12.34±5.65)°(P<0.05)。UCS组前屈位下颈椎椎体后缘滑移为15.41±2.21,明显大于正常组的13.26±2.42(P<0.05),同非UCS组的15.64±2.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UCS青年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更倾向于变直或者反张,上颈椎屈伸活动受限,而下颈椎处于屈曲状态。
- 马明张世民章永东黎作旭吴冠男张秀江靳蛟刘昱彰张兆杰
- 关键词:颈椎病青年期X线
- 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5-2011-06,采用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椎间cage和钛网植入、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并随访的26例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术后1周及随访时颈椎标准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Cobb角的变化,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以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部分患者术后行MR检查,以观察脊髓减压程度和脊髓信号变化情况。结果26例患者经6~24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均顺利实现骨性融合,无内植物的松动和移位。JOA评分由术前平均为(12.82±2.13)分改善至随访时平均为(16.10±1.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74.3%,其中优12例,占46.5%;良9例,占34.6%;中4例,占15.4%;差1例,占3.8%。融合节段的Cobb角由术前8.42°±1.63°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16.14°±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病例无死亡、感染、脑脊液漏、喉上神经及喉返神经损伤,伤口均Ⅰ期愈合。结论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术是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减压充分又能较好重建颈椎的稳定性。
- 张世民马明刘昱彰张兆杰李星
- 关键词:颈椎病脊髓压迫症前路减压
- 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被引量:23
- 2018年
-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BEIS(broad easy immediate surgery)技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21例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70~85岁,平均74.3岁。记录术前、术后1、12个月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统计分析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30 min,平均110 min。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18个月。术前、术后1、12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8.47±1.23、1.78±0.72、0.68±0.32,术前、术后1、12个月的ODI评分分别为32.48±10.03、19.53±3.55、5.15±1.02,术后2个时间点随访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优14例,良5例,可2例。术后出现下肢感觉异常1例,给予保守治疗,术后3周恢复。1例肺气肿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控制。无椎体或椎间隙感染、血管及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撕裂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法,但技术难度较大,特别是对于严重的椎间孔狭窄,经椎间孔入路操作困难,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术后可能并发神经激惹及术后感觉异常。
- 张世民吴冠男靳蛟刘昱彰黎作旭张兆杰马明种涛章永东
- 关键词:腰椎侧隐窝狭窄椎间孔入路
- 浅谈整体观下颈性眩晕的五脏论治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中医学从五脏论治颈性眩晕的方法和思路。方法:参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从五脏理论论述颈性眩晕的病因、病机及辨证用药。结果:颈性眩晕的发生与五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从五脏分型论治,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结论:从五脏进行论治,为颈性眩晕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张兆杰张世民章永东吴冠男刘昱彰黎作旭郝俊涛张宇马明靳蛟
- 关键词:整体观颈性眩晕五脏辨证论治